羅瑋 徐健青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現代漢語網絡化表達的規范研究”(23GZYB064);江西開放大學校級科研項目“現代漢語網絡化表達的規范研究”(JKND2201)。
作者簡介:羅瑋,江西開放大學副教授;徐健青,北京師范大學學生。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熱梗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成為網絡空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網絡熱梗的使用增添了人際交往的趣味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網絡熱梗的奇特表達形式打破了現代漢語的傳統規范,造成網絡語言失范。針對網絡熱梗在使用中存在不規范、泛娛樂化、低俗化等問題,可通過政府監管、精準治理,增加平臺評議機制,完善追究制度,主流媒體引領等措施,構建良好的網絡語言生態環境。
關鍵詞:網絡熱梗;網絡語言;亞文化;青年群體;網絡規范
中圖分類號:H0-05;H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544(2024)01-0090-07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語言的內容變化向著多樣化發展,其傳播形式也正朝著多模態的趨勢變化。而網絡熱梗作為網絡語言代表之一,其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也呈現出相同的變化特點。得益于互聯網用戶的強大創造力,互聯網每天都能夠產生許多不同內容的網絡“梗”。同時與傳統的網絡流行語不同,網絡流行語的表達方式一般為語言文字,形式相對固定,而網絡“梗”的形式呈現多模態的特點,除語言文字外,還包括了圖像、動作、聲音等多種模態,它可以是由人們的模仿、復制、改變、創造而得出,表現形式多樣。例如近期非常流行的網絡熱梗“科目三”,在網絡迅速走紅后一度占據網絡熱搜。當這些網絡“梗”得到互聯網用戶的認可與贊同,經過廣泛傳播,最終形成人們津津樂道的網絡熱梗。
網絡熱梗的廣泛傳播,體現了人們追求娛樂、表達情緒的行為特點。“梗”文化背后是青年群體基于共同的興趣、訴求、價值取向等所建構出來的“語言游戲”,以及通過這一行為呈現出來的文化景觀,本質是一種青年亞文化,呈現出情感化、社交化和復雜性的特征。[1]網絡熱梗成為當代人們在網絡上進行交際的有效工具,是Web2.0時代下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產物,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網民通過使用網絡熱梗來緩解壓力、抒發情緒固然無可非議,但一味的“造梗”“玩梗”卻顯得內容空洞,一時之間,網絡上充斥著各種網絡熱梗,已然對網絡環境造成污染。本研究通過分析網絡熱梗的生成機制和傳播模式,探討網絡熱梗對網絡語言、網絡環境帶來的影響,并提出相關建議,以規范網絡語言、凈化網絡環境。
一、網絡熱梗的產生方式對網絡語言的影響
(一)寬松的網絡環境:網絡熱梗產生的溫床
對于網絡熱梗的來源要追溯到21世紀初期,我國網民基本于這一時期參與網絡交流,隨著網絡論壇(BBS)的出現,部分網民們可以在網絡上交流想法與經驗,網絡論壇成為一個可以閑聊的“茶話館”,而博客、貼吧等網絡平臺的相繼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網民參與網絡交際,而在這其中產生的笑料與“橋段”則是網絡熱梗的前身。隨著2009年臺灣輔仁大學中文系教師張大春發帖指出“電視公司聽寫字幕的人員‘無知的創造,我們如今才會經常將應該寫成‘哏的字,寫成了‘梗字”,網絡“梗”的字眼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2]而對于剛接觸互聯網的中國來說,在網絡環境管理方面并沒有太多的方法和經驗,網絡環境相對寬松。另外,因為網絡的虛擬性和隱匿性,網絡用戶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以匿名的方式在網絡上發表觀點和評價,這就形成了一個無時空阻隔、無邊界障礙的喧囂的虛擬空間。網絡熱梗也因此能夠在其中肆意生長,自由度與隨意性較強的網絡環境成為網絡熱梗成長的“沃土”,只要人們擁有上網能力就能將其傳播,使得網絡熱梗橫飛,加大了網絡語言治理難度。
(二)網絡技術發展迅速:網絡熱梗產生速度增加
可以說,網絡技術的出現與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顯著的變化,其中包括數字經濟發展、用戶表達拓展等方面。[3]網絡語言的誕生與互聯網的普及密不可分,起初的互聯網因為技術瓶頸,只有少量的字符信息能被傳遞。但是,網絡技術的嶄新發展為人們帶來了更豐富的信息傳輸途徑。除了基本的文字信息,現在我們還能用圖片、動態、視頻、聲音等眾多方式發送信息,例如當下熱門的短視頻和直播功能就在其中。而網絡語言的形式也因此轉變,網絡熱梗便是網絡語言向多模態轉變的產物。而也因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的話語權得到釋放,社會參與度得到提高,“人人都有話語權”,任何人均可利用網絡科技對網絡熱梗進行創造與加工。在互聯網上,每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多個不同的社交平臺賬號,人們可以在多個平臺上進行熱梗傳播和創作內容,這種一人多平臺多賬號的交流方式勢必造成網絡熱梗傳播的廣泛性,網絡熱梗產生與更迭的速度空前增加,傳播速度也被充分縮短。
(三)青年群體過度情緒化表達觸及網絡空間道德底線
從使用網絡熱梗的群體來看,頻繁使用網絡熱梗的主體仍然是青年群體,互聯網技術改變了青年群體的話語表達,他們利用多種符號資源構建出全新的表達方式,網絡媒介拓寬了他們表達情緒的空間和渠道,多元的“梗”文化由此而出。然而,互聯網也放大了人們消極、浮躁的心態,網絡信息的碎片化且質量參差不齊同樣使得人們過度追求娛樂化,過度情緒化的現象時刻發生。“梗”文化影響下的低俗語言經創造或變形在網絡上廣為傳播,如辱罵他人語言的字母縮寫使用等問題。這些低俗詞語在網絡中肆意傳播,由此引發的網絡安全問題與道德失范不容小覷。
部分網絡熱梗在使用不當時容易造成語言暴力問題,網絡熱梗的使用偏離其本意施加在受害者身上,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例如,一些學生使用“小黑子”等網絡“梗”給同學起一些有損名譽和形象的外號;“服了你個老六”“芭比Q了”等網絡“梗”也在校園傳播。青年學生公共參與程度較高,但社會經驗不足,當某種語言以富有“梗”的形式出現并契合他們的現有認知時,一旦產生高度認同感時便會感覺興奮與刺激,導致在感性認知達到頂峰時理性思維會遭遇解構的風險。青年群體通過“玩梗”方式來表現逆反心理,但當失去理性思維,認為“萬物皆可玩梗”,使輿論變為一場戲謔的狂歡,戲謔、諷刺的表達就會消解事件的嚴肅性,不僅會誤導公眾對社會事件的價值判斷,也會使“玩梗”者成為負面、消極情緒的仆從,缺乏原則底線的信仰,違反網絡空間道德底線,影響網絡治安效果。
二、網絡熱梗傳播模式對網絡語言規范的影響
(一)社會事件造梗:網絡語言失范的底層基礎
網絡語言的產生是多樣的,其中既有現代漢語的網絡化轉變,也有因社會環境不同而導致的語言生成。互聯網用戶通常從影視娛樂、文學作品等文藝視聽作品中提取素材,當某些明星的言論或影視臺詞使網友覺得搞笑有趣,就會被選取用來“造梗”“玩梗”。但目前的“熱梗”主要來源一些社會性事件,這主要由于現有的日常語言基本已被網絡轉化完畢,但社會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往往一些飽受輿論的社會性事件更能產生新詞與熱梗。
一般社會事件分為兩種,既包括能夠調動網民積極情緒的積極社會事件,也有帶有負面影響的消極社會事件。一般消極社會事件下所產生的熱梗較多,因為網民們通常選用戲謔、諷刺的方式進行造梗,從而進行宣泄情緒。可以這么認為,消極社會事件為網絡“梗”的產生提供了話語資源,一方面消極社會事件本身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其帶來的輿論使得網絡熱梗廣泛傳播,另一方面消極社會事件下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和消極言論更能夠激發公眾的共鳴。例如,網絡帶貨主播的各種道歉引發的熱梗。
(二)多模態方式傳播:語言規范治理工作變得更加復雜
如上文所述,網絡信息的進步導致了信息傳播方式更加多元,網絡用語也早已由原來的單一模態轉變為多模態的形式。以漢語通用語言文字為主干,包含字母數字、圖表圖像、音頻視頻等多模態語言符號。[4]從結構形態上來看,有文字+文字、文字+字母、圖像+文字,圖像+音頻等視覺聽覺結合的多模態方式。就網絡語言治理上來看,網絡語言治理的方式也應當有所改變,以往的網絡規范治理與調適的對象比較單一,基本為語言文字本體,無法完全應對當前多模態形式的問題。除語言本體之外,其他影響治理的眾多因素相互交錯,語言治理現狀問題不少。網絡熱梗的使用在詞語使用方面本就不規范的同時,人們對熱梗的再創造曲解了原有的詞匯詞義,使得語用意義和語境選擇方面變得失序。在實際操作方面,網絡語言多元治理情況復雜,治理的主體責任不清,任務不明,治理工作變得復雜困難。信息空間的語言治理還是一個陌生但充滿魅力的領域,如何治理需要積極探索。[5]
(三)追求身份認同:網絡語言失范的心理需求與話語抵抗
網絡熱梗奇特的表達方式與其豐富的內涵成為目前青年群體熱衷采用的新型表意方式,成為一種亞文化現象。伯明翰學派研究認為,亞文化實際上是一種區別于主流文化的反叛文化,其文化風格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不同內容的網絡熱梗所承載的內容和價值文化不盡相同,同時經過網友們的創造與再創造,其文化風格也會隨使用群體的情感指向的改變而改變。同一個網絡熱梗,被不同的群體在不同的環境下使用,其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同一個網絡熱梗,可以是吐槽與諷刺社會性事件,也可以是自嘲的戲謔功能。就網絡熱梗的生產和傳播來看,對于身份認同的追求仍然是其重要的功能表現,在某些基于相同愛好聯結而成的趣緣群體中,網絡熱梗甚至成為了代表圈層文化的符號,圈內成員關注的焦點超出了信息本身,更強調通過共通的意義空間建立起彼此的情感鏈接。[6]個體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己從屬于某一群體,通過日常玩梗實現情感共鳴,在玩梗的過程中強化自己的群體歸屬感,最終形成內群體偏好與外群體偏見,形成文化圈層。圈層文化是圈層參與者依托于文化載體的深度聯結,本質上是青年人對身份認同的尋求。[7]不同圈層文化往往有著明顯的差異性,存在著鮮明的文化邊界,因此個體對于不同群體的文化歸屬是分割且獨立的,使得單一的主流文化無法對應青年群體多元化的文化風格,對于青年的價值觀念無法起到正確引領的作用。
一方面,個體盲目從眾進行“跟風玩梗”是過度追求身份認同的表現,個體極易受到圈層文化的偏激影響,成為負面信息的傳播者,容易造成群體欺辱性的網絡語言暴力;另一方面,網絡熱梗的眾多圈層內容使“梗”文化變得無序混亂,同時由于網絡熱梗的迭代速度很快,往日的“新梗”極易變為今日的“老梗”“爛梗”,這使得本就無規范約束的趣緣群體走向崩潰、瓦解。
三、網絡語言的規范措施
(一)政府監管機構發力,堅持依法治理,精準治理
網絡語言的治理模式應當自上而下,國家政府機關需深刻理解以網絡熱梗為代表的網絡語言生成機制,分析亞文化現象背后群體使用并傳播網絡語言的社會行為。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治理的主體任務,逐步制定網絡基本語言規范,針對不同網絡語言不同的傳播形式制定相對應的管理細則,如除對傳統的語言文字作限定外,還應對圖片、視頻等設定傳播限制,對違反相應細則的行為予以懲戒和警告,實現網絡語言的精準規范。建立語料資源庫,搜集整理網絡空間中各種語言現象的案例,將正面、積極的網絡語料進行收集納入正式的語言使用體系,對于負面、低俗、污名化的網絡語言予以清理和掃除。同時廣泛收集網民們對于網絡語言治理的意見和建議,反復推敲制定管理規則,推動網絡語言和諧生態的建立。
(二)增加平臺評議機制,完善追究制度
網絡領域語言生活由國家指導,具體語言規劃由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和實施。國家所制定的語言治理管理制度只是起到指導作用,具體的操作與施行仍要落實在各網絡平臺上來。各個網絡平臺和網絡社群都是語言規范的參與者與制定者,語言規范職責是每個網絡平臺都應當承擔的,因此網絡管理有關部門需增加相應的平臺評議機制,對網絡平臺信息審查義務及網絡語言檢測義務實施情況進行評估。當網絡平臺未積極履行對用戶信息的審查處置時,行政監管部門會對網絡平臺處以一定的行政責任,例如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8]就網絡平臺而言,網絡平臺應當制定網絡語言檢驗制度,針對網絡媒體賬號進行審核管理,同時可通過利用算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屏蔽“爛梗”等低俗傾向詞語,對違反秩序肆意傳播低俗語言的網絡賬號進行禁言和封號處理,嚴格把關網絡語言規范。
(三)主流媒體引領,正確引導網絡語言規范
新聞主流媒體歷來是語言文字規范工作的重點部門。相較于傳統新聞而言,互聯網時代下的新媒體技術打破了以往受眾被動接受消息的壁壘,促成新型新聞下受眾能夠密切參與媒體敘事的局面。對于網絡語言規范問題而言,主流媒體在如何引領互聯網用戶語言規范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網絡流行語的影響下,主流媒體的語言應去粗取精,既能夠吸收網絡用語的時代感和流行性,又能遵循語言規范和文化傳統,體現文明和社會價值。[9]例如人民日報于2023年7月5日在抖音平臺短視頻上,運用《向云端》配樂展現我國航天科技領域成就,讓人們對航空航天人員感到敬佩的同時又與網友們進行了“玩梗”的互動。
(四)提高網民網絡素養,加強青少年語言教育,提高文化自信與自身修養
網絡語言的規范與每個互聯網用戶息息相關,要從根源上遏制網絡語言失范,需提升網民的網絡素養。在使用互聯網時,公眾必須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堅守道德底線,在網絡交際中文明用語,避免制造和傳播惡意或低級的言論,正確“玩梗”,娛樂有度。同時相關機構需要強化網民用戶網絡語言道德教育,讓他們意識到網絡生態文明的重要性,自覺接受教育,提高網絡素養。同時學校對青少年教育方面,不僅需規范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的語言規范,同時也需培養青少年對網絡信息的分辨能力,加強語言倫理培養,正確認識網絡語言失范失序問題,不盲目從眾,遏制“不懂梗卻玩梗”的現象。同時提升青少年文化素養,在教育中充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對低俗化傾向、污名化語言進行自覺抵制。只有每個互聯網用戶積極參與到網絡語言規范活動中來,才能構建一個和諧文明的網絡空間。
(五)強化青年群體主流價值認同,增加對青年群體人文關懷
“梗”文化這種亞文化的建立實質是青年群體對認同感的強烈追尋,青年群體通過“梗”的形式反應他們在現實中的發展困境和內部情緒,吸引社會關注。如“鼠鼠”文學的自嘲式稱謂,“鼠鼠”們的聚集與實踐是圍繞著相似的青年社會困境展開的,“鼠鼠”們在社群中討論的話題更能夠集中反映出這一群體所想要逃離的社會現實。[10]針對這種現象,主流文化要尊重亞文化的多樣性,加強對青年群體的價值引導,逐步提升青年群體對主流價值的認同感,從而消除網絡熱梗現象產生的消極影響,促進網絡空間語言規范發展。
一方面,主流文化要重視對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對年輕群體的思想道德與法律教育,詳細梳理思想教育任務,正確把握亞文化給青年群體帶來的實質性影響,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細化;另一方面,主流文化可以主動參與到“造梗”“玩梗”當中,與亞文化進行交流對話,并充分了解青年群體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回應青年群體的困難與訴求。同時給予青少年群體在學習、生活方面相應的心理疏導,減輕他們的負面情緒。最后,要引導青年群體以更為適當和合理的方式表達自我,鼓勵他們創造正面的、積極的亞文化作品,促使青少年群體對主流價值產生認同感。
四、結語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網絡熱梗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成為網絡空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網絡熱梗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如使用不規范、泛娛樂化、低俗化等,網絡熱梗作為網絡語言的一部分,在治理上需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協調配合,構建良好的網絡語言生態環境。同時要根據不同環境、不同層次的網絡語言使用情況制定多元化管理細則和規范標準,做到精確治理。通過正確引導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念,推動亞文化向著更加積極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子星.青年網絡交往“梗”文化的特征及其引導[J].思想理論教育,2023,(7).
[2]陳謙.群體與儀式:網絡“梗”文本的傳播符號學研究[J].東南傳播,2020,(11).
[3]黃楚新,陳智睿.博弈與調適:網絡語言失范的生成動因、傳播模式與規范糾偏[J].新聞論壇,2022,(5).
[4]王建華.網絡語言治理:功能、問題、框架與任務[J].浙江社會科學,2022,(8).
[5]李宇明.語言治理正當時[J].山東人大工作,2020,(5).
[6]沈昊.亞文化視域下網絡熱梗現象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2.
[7]王薇,張紅軍.青年群體圈層傳播:必要性、挑戰性與提升思路[J].新聞戰線,2023,(15).
[8]郭璐.網絡平臺信息審查義務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3.
[9]王佳玉,李佳欣.沖擊與駕馭:網絡流行語與主流媒體語言表達規范化[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3).
[10]朱晨.百度貼吧中的青年亞文化:“鼠鼠”的身份認同與群體實踐[J].青年記者,2023,(10).
Discussion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Internet Language Through Popular Internet Idioms
Luo Wei Xu Jianqing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internet? idioms are appearing in the public eye, becoming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yberspace. On the one hand, the use of internet idioms adds fun and convenience t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unique expression form of internet idioms broken the traditional norms of modern Chinese, causing a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in internet language.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non-standard, entertainment oriented, and vulgar use of internet idioms, measures such as government regulation, precise governance, increased platform evaluation mechanisms, improved accountability systems, and mainstream media guidance can be taken to build a good internet languag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Internet idioms;Internet language; Subculture; Youth groups;Network specification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