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日葵
劉書杰
深海是未來全球油氣資源的重要接替區,但面臨一系列勘探技術難題。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鉆完井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劉書杰三十多年來“深潛”蔚藍海域,解決了制約海洋鉆完井領域部分基礎性、普遍性及特殊復雜領域重大技術難題,為我國海洋油氣高效勘探開發作出突出貢獻。
在鉆井行業,最具有挑戰性的是海上鉆井。1997 年,劉書杰從大漠油田勘探轉戰海上開展鉆井研究,工作難度大幅增加。彼時的中國海油正處于技術起步階段,其設備、技術等都要依靠國外。作為連接海上平臺與海底油藏之間“橋梁”的隔水套管,卻因為無法精準掌控入泥深淺,造成井口失穩、下陷之類問題頻發。
“以前隔水導管入泥的深度,常常根據經驗來判定,難免會有誤差。”缺乏穩固的“橋梁”,油氣開發難以為繼。為改變單純依靠經驗去確定隔水套管深度的現狀,從2000 年開始,劉書杰帶領團隊進行了660 余次試驗,成功實現從“錘入法”到“鉆入法”再到“噴射法”的三次變革,于2014 年取得重大突破,自主掌握海上鉆井隔水套管控制技術和預測技術。這不僅讓從前的“獨木橋”變為“高速路”,更將這項技術貫穿于我國58 個油氣田的2100多口生產井,完成了海洋油氣技術標準從跟跑國際公司到與之并跑,再到領跑的“彎道超車”。
中國南海以油氣田“聚寶盆”著稱,但因同時聚集高溫高壓、深水、復雜斷塊三大世界級鉆完井技術難題,使多家知名外國公司在這片海域折戟沉沙。可劉書杰不信這個邪,他堅信:“沒有翻不過去的山,也沒有跨不過去的河。”
為了跳好“在高溫高壓區域打井”這支刀尖上的舞蹈,劉書杰帶領團隊一頭扎進南海海域。他依托各級科研生產項目與工程實踐,對海洋淺層鉆井、高溫高壓井筒完整性等領域進行深入研究,首創了海洋淺層安全鉆井、井筒完整性等重大技術,在深水與高溫高壓鉆完井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經過無數個漫漫長夜的辛勤探索,屬于南海的奧秘終于被劉書杰發現,他創建的海上高溫高壓鉆完井設計技術體系,助力我國海上首個高溫高壓氣田群——東方13-2氣田群項目工期提前570 天,使該項目入選2020 年央企十大創新工程名單。
在海南陵水海域,從直升機上眺望,周遭一片湛藍,“深海一號”能源站如同一個超大型“巨無霸”矗立在藍海之上,十分奪目。2022 年4 月1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與“深海一號”作業平臺連線,令劉書杰等工程技術人員受到極大鼓舞。數年前,這片海域對于無數海油人來說,還是一個充滿未知的神秘海域。
南海70%的油氣資源處在深水中,如果深水鉆完井作業關鍵技術長期依靠國外公司,我們就不能實現南海深水油氣資源自主勘探開發,因此,“海洋深水淺層鉆井”這個世界級技術難題便是劉書杰所要征服的第二座“珠峰”。他帶領團隊建立科研聯合體,通過多年的“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形成深水探井鉆井設計、淺層鉆井工藝及設備、鉆井液和水泥漿、隔水管及井口系統、深水測試工藝等共計五大系列、80 余項關鍵技術,并通過43 項技術測試、21 項性能優化以及29 項整改,完成了國產深水采氣樹出海服役達標測試,使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同時,作為中國首個自營深水氣田“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鉆完井作業總指揮及鉆完井工程總工程師,劉書杰密切關注作業動態,不放過任何施工細節。在11 口超深水井鉆井作業中,他親自督戰,幾天幾夜沒有睡覺,最終使項目工期提前305 天,節約投資13.8 億元,降本314%,產能提高22.3%,從設計到施工,從理論到實踐,完全實現自主研發,為大國重器的誕生按下快進鍵。
2021 年6 月25 日,備受世界矚目的中國首個1500米自營深水氣田“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成功投產,標志著中國海油緊握“國際深水油氣開發”領域的入場券,進軍超深水。
面對取得的優異成績,劉書杰未曾停歇片刻。在海南省澄邁縣一處鉆完井設備存放廠區,劉書杰指著一臺3 米多高的水下采油樹說:“這是完全自主國產化鉆完井最核心的部件,海底采集到的天然氣經過它再輸送到管道,缺少它,就采集不了。”這臺設備從圖紙設計到制作,再到多次測試終能使用,劉書杰無不親力親為。他笑著說:“這個‘鐵疙瘩’身上至少有2600 個零件,除了要經受海上極端天氣的考驗,每個零件還要經受500 米水壓壓強。”
劉書杰說,水下采油樹實現國產,是我國邁入深水自主開發的重要一步。“我們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劉書杰率團嘔心瀝血,經過一系列刻苦研究與測試,團隊突破了高壓密封、防腐、精密加工、深水濕式電氣連接等多處技術難題,掌握了水下采油樹總體方案設計、安裝工藝及配套工具設計、制造與檢驗技術、工程配套服務技術等關鍵技術。2022 年5 月11 日5 時,“南 海 七 號”鉆 井 平 臺 水 下 設 備操作室內,燈火通明,劉書杰與技術人員緊盯監控屏幕,目送水下機器人順利解鎖采油樹送入工具。
從事鉆完井技術研究和管理三十多年,劉書杰統領中海油研究總院鉆完井設計團隊完成國內前期研究233 項、海外技術支持188 項,設計鉆完井投資2826億元,通過在海洋淺層鉆井、深水、高溫高壓等領域取得的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實現方案源頭降本超230 億元,系統構建了中國海油海上油氣田前期研究鉆采技術體系。在劉書杰的帶領下,團隊先后開展了水下井口、水下采氣樹、水下應急封井器、鉆完井廢棄物處置、水下多功能管匯等關鍵裝備和技術的國產化攻關,創建和突破了這一開發海洋油氣資源的重要技術裝備深水生產系統。
眼下,劉書杰再次投入高溫高壓氣田陵水25-1中。與“深海一號”大氣田開發建設一樣,陵水25-1氣田同樣是中國海油建設南海萬億大氣區,支持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落子”。以實現“南海萬億大氣區”為目標,劉書杰將帶領團隊繼續朝著更深的海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