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科

遙感是什么?簡單地講,就是通過衛星遠距離探測地球,給地球拍照片、拍視頻、拍CT,了解地面發生的一切。40 歲出頭,他放棄國外優厚待遇,義無反顧回到中國,投身在祖國遙感事業中。他直言:“科技沒有國界,但中國遙感技術發展只能在中國做,中國的遙感技術服務于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
顧行發1962 年6 月出生在湖北省仙桃市楊林尾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小時候,他看到噴氣式飛機劃過天空,留下長長白線,覺得非常神奇,夢想有朝一日能去探索更遠、更高、更神秘的領域。
1978 年,16 歲的顧行發以楊林尾中學第一名的成績被武漢測繪學院(現為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錄取。填報志愿時,他懷抱航空夢,寫下航空攝影測量專業,不懂這個專業具體學什么,主要看中“航空”兩個字。入學后,他發現這個專業和航空基本沒有什么關系,主要是測量飛機拍攝的照片,再繪制成地圖。
遙感課堂上,顧行發第一次知道遙感衛星用途有多大。在圖書館,他把《遙感手冊》看了一遍又一遍,書籍似乎為他打開一扇世界大門,冥冥中感到這是一生想要追求的事業。
畢業分配時,顧行發想逆人生行走,到別人不愿意去的地方——西藏,利用所學有所作為。但當時西藏并沒有分配的指標,顧行發的申請被學校打回,他被分到國家測繪局測繪研究所。
在前輩的帶領下,顧行發嘗試用三個做航空攝影的相機模擬遙感衛星,實現測繪與遙感功能。一次航空攝影測量作業中,顧行發發現拍攝的照片不夠均勻,四周黑、中間白。那時,計算機還不具備圖像處理功能,他根據光暈原理,用磨片的方法把照片剪成不同厚度,模擬數學規律。他因這項技術得到老師贊賞,還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彼時,他只有20 歲。
1986 年2 月,法國發射SPOT 衛星,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發射遙感衛星的國家。那時,我國有關技術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很大,迫切需要一批懂遙感、懂衛星的人才。顧行發被公派到法國留學深造,分別在巴黎第六大學地質系與第七大學物理系學習。
顧行發靠著一腔熱血與不懈努力,先后拿到地質系遙感應用碩士學位、物理系遙感物理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法國政府邀請他留法工作,許諾給予終身研究員職位,進入公務員行列。顧行發卻想回國效力,但國內開展遙感研究與應用工作的條件尚不成熟,他決定先留在法國多看、多學,同時和國內同行多交流,心想總有一天會回報祖國。
1992 年,顧行發回國講學,幫助國內科研人員在敦煌建立定標場。此后每年,他都回國訪問、講學、交流、合作。他深感國家對人才高度重視,雖然可以通過講學等方式幫助國內科研人員提高水平,但總感覺像是隔靴搔癢,始終想找一個更加合適的平臺為國效力。
2003 年7 月,法國圖盧茲召開世界遙感大會,中國有三百多人參會。顧行發發現,沒有一個中國發言人的文章使用中國的遙感數據,沒有一個人講中國對地觀測衛星計劃,可以說,整個大會沒有一點中國聲音。他不服氣:“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衛星應用計劃。中國自己的航天遙感,什么時候在世界上能占一席之地?”他不相信,中國在遙感技術方面不能自己發聲。在國際上,發出中國聲音很重要。顧行發強調:“美國經常講‘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誰來制訂規則,二是為誰制訂規則。我想,第二點更為重要。我們希望能為多數人、為長期發展制訂規則,這得靠實力發出自己的聲音,參與規則制訂?!?/p>
時任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田副所長邀請顧行發回國,希望顧行發牽頭籌建國家航天局航天遙感論證中心。顧行發等待的就是這個機會。當年12 月,他回到祖國母親懷抱,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著手籌備成立國家航天局航天遙感論證中心。
顧行發發現國內條件與法國相比有天壤之別,但不后悔。他坦言:“在國外學習期間,待遇和條件都很好,但我們自己的遙感技術在國際上沒有地位,我一直感到不安。我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人,得到了很多好機會,深受國家和前輩恩澤,總想為祖國做些事,卻一直沒有機會,回國是我的追求和夢想?!?/p>
當時,顧行發住在一套只有30 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樓道堆滿雜物,水龍頭使勁一擰便斷。他沒有團隊,借來幾名臨時聘用人員和兩名學生,擠在18 平方米的屋子做研究,寫項目申請的本子高達1 米多。每天忙到凌晨兩三點,等回到宿舍,大門緊鎖,他只能翻墻進去,電梯停運,就摸黑爬到13 樓的宿舍。他說:“能為祖國做事,是我最大的榮耀。我回來是想做番事業,為中國自主設計自己的對地觀測系統。當個人發展與社會、國家需求相一致時,一定是最好的選擇?!?/p>
2004 年1 月12 日,國家航天局航天遙感論證中心正式成立。論證中心以遙感應用所為依托,吸納國內主要遙感機構專家學者為成員,結合國內外遙感科學發展趨勢與技術前沿,為發展中國航天遙感事業開展前瞻性、基礎性與創造性工作。通過大量研究工作,我國在遙感科學領域研究成果逐漸得到國際遙感學界認可。在顧行發的努力下,世界遙感大會每年都有中國遙感的專門會場,他興奮地表示:“我們不僅有自己的會場,還發出了自己的聲音?!?/p>
2013 年4 月26 日,專項首發衛星“高分一號”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標志著高分專項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同年,顧行發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他的提案從自己專業領域出發,關注我國航天領域發展,獲得有關領導批示并得到具體落實。
目前,我國有300 多顆遙感衛星,相當于全世界除美國之外所有國家之和。論載荷數量,即遙感衛星上相機數量,我國是世界第一。顧行發說:“能參與中國衛星建設發展,并發揮一定作用,是我人生極大的幸運。”
2023 年年底,在“對話科學家”主題活動上,顧行發坦言:“科學家精神,關鍵是四個字:求真務實。執著追求一件事,就會成功。目前,各衛星系統之間相對孤立,尚未形成真正意義的通導遙一體化系統,這是機遇,也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