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奇瓦瓦州奇瓦瓦市的奈卡區東南120千米處,有一座鉛鋅銀礦。2000年,礦工在該礦側面鉆通道,目的是改善礦里的通風條件。在此過程中,他們意外發現了位于地下約300米、與該礦相連的一個洞穴。
這個洞后來被稱為“晶體洞”。洞中到處是奶白色的巨型晶體柱,其中最大的長11米,寬3.3米。這些晶體柱由石膏構成,這種礦物形成于在地下水中溶解的鹽。這些晶體質地較軟,用手指甲就能在其表面劃出痕跡。
奈卡礦業始于1974年,開礦以來已經發現了多個有晶體的洞,例如劍洞。名副其實,劍洞里到處可見從洞底延伸到洞頂的劍狀晶體柱。不過,晶體洞在這些洞中最大,為馬蹄形,長達110米,洞的大小超過標準奧運泳池的兩倍。


晶體洞位于一條斷層線上,并且在一個地下巖漿庫上方。大約2600萬年前,巖漿上涌,迫使富含礦物質的高溫水向上穿過巖石縫隙。在成千上萬年時間里,這些水逐漸冷卻,在石灰巖中蝕出洞穴,形成晶體礦藏。后來,洞內溫度穩定在了58℃左右,為形成巨大的石膏晶體柱創造了絕佳條件。
然而,晶體洞對人來說卻是致命的。當水流走后,晶體洞里的溫度依然保持在58℃,濕度超過90%。在這種濕度條件下,出汗完全不能為身體降溫。因此,哪怕你只想在晶體洞里待10分鐘,也必須采取防護措施。此外,由于晶體質地較軟,在晶體柱之間行動也很危險。
如今,這些晶體的生長速度已經比它們當初在水中時慢了許多。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晶體脫水,晶體的樣子也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