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過“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美景嗎?這里說的“流螢”就是飛動著的螢火蟲!小朋友們可能曾用塑料瓶裝螢火蟲來玩。那得需要抓很多才能發出足夠亮的光,微微點亮停電的夜晚。但有一種“提著一串燈籠”的螢火蟲,只要一條就能照亮周圍半米。它就是雌光螢科雌光螢屬的一種巨型螢火蟲——巨雌光螢(也叫巨凹眼螢)。這個有點拗口的描述,是因為這類螢火蟲只有雌性才會發光。
常見的螢火蟲比較“窮”,它通常只能“提著一個小燈籠”。

但你看巨雌光螢——它“富得流油”,全身都在發綠光,蠕動起來就像夜晚里的小火龍,浪漫又迷人。
巨雌光螢為什么比普通螢火蟲厲害這么多?原來,它身上有30多個發光點,星星點點組裝起來,瞬間照亮周圍。比起普通螢火蟲,巨雌光螢除了發光更亮,體形也更加肥美。一般螢火蟲也就1個小指甲蓋大小,但巨雌光螢體長有5厘米,爬行時可以伸展到6厘米多,約有大半截手指長,差不多比普通螢火蟲長了4倍。
2021年6月19日,我在成都市都江堰趙公山與一條體長超5厘米的巨雌光螢的雌性成蟲偶遇,并將其采集。這里我要揭露它的表里不一:在白天,它平淡無奇,外觀看起來像個面包蟲;但是在夜晚,它卻奇跡般地全身發出綠光,宛如披掛了幾串小燈。巨雌光螢身體上的發光點多達30 余個,而且它們發的光不會閃爍,亮度還遠遠超過普通螢火蟲,甚至能夠將周圍數十厘米范圍內都照亮,讓人嘖嘖稱奇!我在想,晉朝的“囊螢夜讀”,主人公之所以能用螢火蟲當燈光,然后還能學有所成,可能就是捕捉到了這種巨型螢火蟲。


在白天,它平淡無奇,外觀看起來像個面包蟲。但是在夜晚,它卻奇跡般地全身發出綠光,宛如披掛了幾串小燈。
經過查閱資料,我確認,它是一種稀有的雌光螢科昆蟲,拉丁學名為Rhagophthalmusgiganteus,是我國有分布的體形最大的雌光螢。這種巨雌光螢非常罕見,基本上一被發現就會有媒體爭先報道。當我在新浪微博和朋友圈發布了這條奇特蟲子的視頻后,立刻引起了廣泛關注,一度沖上了全國熱搜榜第一名,閱讀量達到了兩億多次。網友們戲稱:“別的螢火蟲都是提燈夜行,你卻舞火龍!”

嚴格來講,雌光螢并不屬于我們常見的被歸為螢科(Lampyridae) 的螢火蟲類群,而屬于雌光螢科的雌光螢屬(Rhagophthalmus),也有專家稱為凹眼螢屬(Menghuoius)。
在中國,雌光螢科僅有這1 個屬,主要分布于我國南方地區,已知種類為16 種。由于該類群外觀非常相似,過去我國被發現的該科物種往往被錯誤鑒定為該類群最為著名的物種—— 大場雌光螢(Rhagophthalmus Ohbai),也有專家稱它為大場凹眼螢。大場雌光螢是1986 年日本螢火蟲專家大場信義博士在沖繩西表島首度發現的。這種螢火蟲主要分布在我國臺灣的連江縣東莒島和北竿鄉,內地只有零星分布。其他省經常被發現的往往是天目雌光螢等種類。巨雌光螢發光時外觀與大場雌光螢酷似,但體形比后者大很多,體長超過5厘米,而大場雌光螢雌性成蟲只有2厘米長。在我發現巨雌光螢之前,也有一位朋友在趙公山拍攝到了該物種。當時他以為拍到了大場雌光螢,他把視頻發給我,描述到: 該蟲體長5~6 厘米。因為我當時并未見到實物,還以為是一個夸張的描述。后來才知道這位朋友所言不虛。只是,這并不是大場雌光螢,而是巨雌光螢。
為了快速制服這個厲害的獵物,雌光螢幼蟲會通過強有力的彎勾狀口器直接撕咬馬陸的頭部,并注入毒液將其麻醉。


比起其他螢火蟲,雌光螢的數量可謂稀少。我注意到,網絡上發現雌光螢的報道,每次發現的都只有一條,而不像其他螢火蟲那樣成群被發現。原因是什么呢?很可能和它的食物來源有關。
相關專家研究發現,雌光螢的食性非常特殊,從來不吃大多數螢火蟲喜歡的蝸牛和蚯蚓,僅捕食各類馬陸。相對于蝸牛和蚯蚓,馬陸的數量顯然少得多。而且,馬陸自衛能力很強,全身有堅硬甲殼的保護,遇到攻擊時還會排出氣味難聞的液體,加上行動也比較敏捷,導致捕食馬陸的難度遠遠高于捕食蝸牛與蚯蚓。為了快速制服這個厲害的獵物,雌光螢幼蟲會通過強有力的彎勾狀口器直接撕咬馬陸的頭部,并注入毒液將其麻醉。馬陸的頭部被咬后會馬上翻滾卷曲,不久便失去活動能力。馬陸喪失抵抗能力后,雌光螢幼蟲便從馬陸的頭部開始食用。國外有專家觀察到,其他路過的幼蟲也會加入盛宴,甚至鉆入馬陸內部取食,直至將整個馬陸食盡。據觀察,其間這些兇狠的幼蟲也會互相撕咬爭斗。
雌光螢科成蟲大多出現于4~6 月, 雄蟲體形并不大,外觀看起來和大多數螢火蟲類似,也會飛行,只是不會發光。雄蟲的眼睛很大,這顯然是為了方便在夜晚觀察到雌性發出的光。雌蟲卻保持了幼蟲的形態,這種進化策略應該是為了避免多余的變態過程浪費營養物質。在交尾前,雌蟲會發光,光點非常明顯。它會爬到空曠的地方,讓雄性有機會遠遠見到它發出的信號。雄性發現后會立即飛來交配。但這個浪漫的過程也蘊藏著危險。有個別種類的雌光螢會模仿其他種類雌性發光的方式,當別的種類的雄性興沖沖飛來打算奔赴浪漫之旅時,卻不幸成為它的獵物。
與大多數昆蟲產卵后就任其自生自滅不同,雌光螢是一種非常具有母愛的昆蟲,它會將身體彎成C 形,把卵保護在腹部,直到幼蟲孵化。在保護卵期間,它不吃不喝,完全依靠體內積累的營養生活,時間可長達兩三個月之久。幼蟲孵化后,這位慈母也耗盡了最后的營養,安詳地死去。

雄蟲的眼睛很大,這顯然是為了方便在夜晚觀察到雌性發出的光。
雌光螢發出如此明亮的光,是否會產生熱量,燙傷自己呢?這大可不必擔心。螢火蟲發光時,產生的大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釋出,只有2%左右的能量轉為熱能,所以當我們把雌光螢放在手上時,根本感覺不到溫度變化。這種光叫作“冷光”。冷光的效率非常高,幾乎能將化學能全部轉化為可見光,是常用電光源效率的幾倍到幾十倍。
這種高效的發光方式自然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美國的生物化學家依據螢火蟲發光的原理和機制,提出了電子轉移反應原理,它可以解釋腐蝕現象、光合作用等許多重要機制,對于激光器的開發利用有重要作用,因此還獲得了1992年諾貝爾化學獎。

雌光螢的光來源于它的發光細胞,這種細胞周圍密布著小氣管和纖細的神經分支,細胞中的主要物質是一種叫螢光素的含磷化學物質和熒光酶。在雌光螢開始活動時,呼吸加快,體內吸進大量氧氣,氧氣通過小氣管進入發光細胞,使得原本處于抑制狀態的熒光素被解除抑制。熒光素在細胞內與起著催化劑作用的熒光酶互相作用,產生生物氧化反應,使它發出碧瑩瑩的光亮來。
這種看起來招搖的發光方式,其實是為了警示,畢竟晚上活動的的掠食者大多數都是懼怕強光的。
雌光螢是一種非常具有母愛的昆蟲,它會將身體彎成C形。
由于雌光螢很稀有,大家如果有機會見到時,除了拍照外,盡量不要去打擾它,讓這種會“舞火龍”的奇特蟲子在自然界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