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是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在意涵的核心闡釋與準確解讀。“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四大維度機理相通、歸旨一致,是貫通“中華民族共同體”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聯結線索,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之間是“結構支撐-價值映射”的雙向關系,“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有著“內涵闡釋-建構路徑”的互動聯系,有助于進一步理解從歷史到未來、從傳統到現代、從多元到一體、從本體到意識的邏輯理路。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要從“四個與共”的核心要義和邏輯功能出發,在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彰顯其團結性、共識性、凝聚性、發展性的優勢特質,把責任同擔作為團結共同體力量的關鍵保障,以精神共振作為凝聚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將利益整合作為夯實共同體基礎的核心要素,用發展共享作為深化共同體實踐的目標指向,不斷推動“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真正入腦入心。
[關鍵詞]“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4)09-0001-09
“五十六個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盵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盵2]245在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對此再次強調。這一重要論述是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在意涵的原創性權威解讀和實質性明確闡釋,反映出各民族“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3]的內在表達以及中華民族對團結統一的不懈追求,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與精辟總結。各族人民只有牢固樹立、真正認同“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才能廣泛凝聚起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而團結奮斗的堅定意志與磅礴力量。準確把握“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內涵精髓與核心指向,對于學懂弄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更加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有形有感有效抓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4]“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既承載著各民族共創中華的“四個共同”歷史敘事,是對歷史上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繼承,[5]也代表了各族人民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的發展方向,體現出中華民族的過往、走向與未來,“道出了一家人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輝煌歷史、現實奮斗和堅強決心”。[6]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引領下,當前有關“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研究成果呈現出歷史與未來、理論與實踐、意識與關系等不同關注視角,但是對“四個與共”深層次的內涵還有一定研究空間。有研究者認為,“四個與共”是扎根中華文明土壤、立足統一多民族國情而得出的重要歷史結論,[7]構成了新時代民族理論政策的核心思想綱領,[8]具有系統性、科學性,[9]是增進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實踐抓手?,F有研究普遍從宏觀視野解讀“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關聯,認為這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準具象化”的表意處理,[10]明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問題,[11]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高思想境界[12]和應當堅持的思想指針。[13]綜合來看,學術界對“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系統性研究正處于深化拓展階段,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線兩面”工作要求[14]的頂層設計背景下,需要從建設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視角出發,進一步豐富對“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內涵特質、邏輯關系與推進路徑的學理闡釋,以服務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體系建設。
基于此,本研究嘗試結合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時代要求,把握“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內涵特質,分析其與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關聯,嘗試提出引導“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入腦入心的現實路徑,助力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一、“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內涵意蘊
從構成要素來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可以分解為“與共”“共同體”“理念”三大基礎性要素;剖析其內部結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可以劃分為“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四項關聯性成分,這二者共同構成了理解“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完整框架。就前者而言,“與共”意為“在一起”,價值核心是中華各民族彼此密切交融、誰也離不開誰?!肮餐w”有集體、聯合、并舉之意,指向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表現形式的民族共同體形態,以及在共同體內部各民族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良好關系?!袄砟睢笨梢员焕斫鉃楸憩F在思想意識層面的價值認同,存在于各民族內部、各民族之間以及中華民族等不同層次,是基于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而生成的情感依戀和思維共識。共同體理念是“四個與共”的理論升華,“四個與共”則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關系映射。聚焦于后者,“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機理相通、歸旨一致,均體現出中華各民族情同手足、團結統一的融洽關系,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實踐表達?!八膫€與共”的四大維度分別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具體屬性和內在特質相聯系,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意蘊。
(一)休戚與共蘊含中華民族責任共同體的團結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盵15]508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客觀存在的有機統一體,并不是簡單拼湊的民族組合形式或者以單一民族為載體的民族國家,而是凸顯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關系共同體。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共同的倫理責任與基本義務,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家國一體、團結統一的責任共同體性質?!熬推浔举|而言,責任是共同體運行規則與操作規范的內涵所在”。[16]從責任維度來看,在齊心協力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命運、國家命運和中華民族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因而各民族的共有責任集中體現在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這一層次,不同于西方民族國家式的契約責任、派生責任,而是各民族在心向中華的心理認同基礎和同甘共苦的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自然責任、原生責任。在責任感召、凝聚與動員下,各民族順應歷史大勢而團結奮斗,榮福喜戚相與共之,結成了休戚與共、情感相依的和諧關系。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探索中國式現代化事業的實踐進程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各民族的一致奮斗目標,中華兒女把同心共筑中國夢視為共有責任,逐漸深化彼此共享的歷史使命感、時代責任感,更為緊密地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周圍,各民族休戚與共的責任紐帶得以不斷強化,共同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與時代大任,主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二)“榮辱與共”詮釋中華民族精神共同體的共識性
中華民族精神既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符號,也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傳承的精神力量,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意涵?!皹s辱與共”描述的是中華各民族攜手面對、共同承擔光榮與恥辱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狀態,內含著中華民族精神共同體的基本邏輯。中華各民族之所以能夠產生榮辱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基礎條件在于擁有同一性的價值觀、榮辱觀、道德觀、倫理觀、天下觀,特別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大同”觀念等深深鐫刻在各族人民內心深處的統一正向價值觀念,實現民族與國家、個人與集體、各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價值標準相貫通,持之以恒發揮著向內凝聚的感召作用,集中反映出中華文化的獨特優勢?!靶聲r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各族人民群眾的價值準則和精神追求”,[17]為各民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榮辱與共的價值共識提供充沛的精神養料。中華各民族的榮辱與共生動真實地體現在從歷史、現實到未來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踐之中,形成維系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強大精神紐帶,各民族堅信自身與中華民族及兄弟民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面對鴉片戰爭以降的外來列強肆意侵略,各族人民團結一心、保家衛國、共御外侮,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同締造新中國、共同走向民族復興而徹底洗刷被奴役壓迫的過往恥辱。無論哪個民族的成員均擁有作為中國人和中華民族的光榮感、自豪感,都會在公共場景和國際舞臺上主動維護國家尊嚴、展現民族品格、增強共同體榮譽、共享現代化榮光。因此,“榮辱與共”反映出中華各民族在價值觀念維度的共識性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精神在共同體維度的價值映射。
(三)“生死與共”昭示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的凝聚性
馬克思主義主張從利益視角把握分析民族關系的實質內涵,“要使各民族真正團結起來,他們就必須有共同的利益。”[18]409以共同利益為堅實基礎,各民族的共通性、互惠性、交融性方能支撐起形塑共同體的基本架構。生死存亡是一個民族最為根本的核心關切,“生死與共”代表的正是中華各民族風雨同舟、唇齒相依、命運所系的現實形態。中華各民族在共同經歷的非凡奮斗中一同選擇了同生共死的前進道路,由此建立起極為深厚的利益聯結與利益認同,并且一致同意將中華民族和偉大祖國的利益存在視為最高層次的根本利益,“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國家根本利益體現著各民族具體利益和中華兒女個體利益的共同性成分”,[19]不斷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統一的利益共同體的存在基石。特別是近代以來,在民族危機、國家蒙難、生死攸關的歷史時刻,國家統一和民族凝聚對于各民族而言成為高于一切的利益公約數,以之為實踐導向,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融在了一起,把自我的生死與國家民族的存亡系在了一起,演繹出中華兒女舍生忘死、無畏抗爭的偉大史詩,各民族“生死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更加強勁。歷史事實已然證明,越是到了民族危亡的關鍵節點、越是面臨爬坡過坎的艱難險阻、越是涉及到國家民族的核心利益,中華各民族在共同利益的驅動下愈加深刻地展現出并肩同行、生死與共的凝聚動力。所以,“生死與共”彰顯出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的凝聚性特點,激發各族人民投身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主體性力量。
(四)“命運與共”指向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性
“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不僅是共同的地緣和生活環境把我們密不可分地聯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共同的歷史命運和光明前途把我們親密無間地凝聚在一起”。[20]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屬性在于各民族擁有相同的前途命運和共享的未來走向,并且這一前途命運早已透過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昭示出來。“命運與共”形容中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格局架構以及共同邁向“自由人的聯合體”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偉大目標的發展前途,既意蘊了中華各民族休戚相關、榮辱與共、生死相依的共同體理念,又在更為宏觀長遠的視野中判斷中華民族共同體“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命運。回顧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演進脈絡,其一方面見證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的歷史過往,另一方面則預示著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康莊大道,展現出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合共生、興旺發達、屹立世界的期盼向往與不懈追求。當中國共產黨在風云變幻之際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心骨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代表者之后,中華各民族的前途命運便有了確切的奮斗方向和發展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給予中華各民族以無比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同心同德的并進動力,各民族都會實現高質量發展、邁向現代化社會,這一歷史進程進入不可逆轉的發展階段,意味著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將更加堅實穩固。從這個角度來看,“命運與共”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永續發展、穩步前行的深刻印證。
從“分”的角度來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中的四大關鍵詞在內涵意蘊上各有側重,分別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不同面向,展現出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性的多維特性。從“合”的角度來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層層深入地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框架內多元一體民族關系的具體涵義,在共有責任、共享價值、共同利益、共同命運等維度全方位體現出中華各民族親如一家、團結統一的關系結構與精神狀態,進一步說明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21]3
二、“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貫通邏輯
已有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邏輯關系的學術討論,普遍沿用“本體與意識”[22]的分析思路,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的馬克思主義視角,結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視野,進而尋求宏觀層面的結構性解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鑄牢的目的指向是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然而,在對應性顯性關系框架的直接描述外,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在機理的關聯性邏輯表達則需要進一步地深化詮釋?!八膫€與共”共同體理念的提出,既映射出作為實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內在特質,又是對抽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準具象化”表達,為闡釋共同體與共同體意識之間虛實相生、彼此促成的貫通性邏輯搭建聯結線索,可以將之歸納為“雙H型”結構樣態(圖1)。其中,左“H”結構表明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之間“結構支撐-價值映射”的雙向關系;右“H”結構呈現“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內涵闡釋-建構路徑”的互動聯系,二者的交疊效應則凸顯“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主軸貫通作用和有機生成邏輯。
(一)左“H”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
回溯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文明規范著中華各民族走向交往交流交融的連續歷史取向,將各民族整合凝聚為具有強大包容度、共同性和凝合力的大家庭,故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各民族有機互動、緊密結合、自覺向心的結晶產物與實體存在,各民族只有共同創造并形成統一的共同體框架才得以在中華大地上演變發展,蘊含著各民族、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聯系理路。各民族在密切、頻繁、深度的互動交集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關系結構,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產生共有共享的責任意識、價值標準、內在利益和前途命運。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性來看,鞏固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共同責任是共同體生成的關鍵;各民族在長期同舟共濟實踐中形成的偉大民族精神這一共同精神力量是共同體得以維系的紐帶;各民族自覺維護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大家庭所有成員的共同利益[23]是共同體建設的基礎;延承中華民族繁榮進步的歷史脈絡、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共同發展是共同體恒久的目標。這幾大要素作為“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基礎性內容,從各民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關系及其內在特質的角度,進一步說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存在著“結構支撐—價值映射”的對應性關系。
具體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在中華文明中的實踐呈現,它是中華民族以共同體形態從自覺、自在走向自為的必然結果,具有中華各民族共同形塑的關系實體屬性,[24]而非虛幻想象的懸浮性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精神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分別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某一特征來判斷其內在價值,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結構又使得這些價值要素分布于各民族彼此“與共”的關系維度,“四個與共”即是體現于歷史和現實中各民族關系結構的突出表征,中華民族共同體承載著描述關系的結構性前提。關系的建立、維系與深化又必然使得這種帶有統一性與共同性的責任、價值、利益與前途成為各民族切實可感、主動接納、共同發展的主流傾向,使得各民族關系結構在始終保持統一性認同前提下,擁有共休戚、同榮辱、齊生死、俱命運的和合共生思想傳統與實踐追求,形成了團結奮斗、精神相依、兼愛互利、發展共享的良好狀態,而關系實體、實踐動力與思想凝聚又呈現出源源不斷相互轉化的邏輯關系,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關系基礎和思想基石。從這個角度看,“四個與共”深刻詮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成機理、核心特質與結構理路,作為價值映射的共同體理念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必然結果、有效見證和韌性表達,恰恰反映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有其“形”、又有其“神”,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引導樹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有機性無法割裂,提供了梳理“多元”與“一體”關系進路的思考路徑。
(二)右“H”關系:“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主觀意識、情感表達與精神依托。我們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引導共同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組織和個人牢固樹立共有共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四個共同”“四個與共”“五個認同”的堅定信念、價值觀念和行動規范,不斷凝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要素的思想共識,進一步激發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25]7這其中,“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在國家層面上是共同體記憶和日常生活中的具身性記憶,[26]從責任、價值、利益、發展等維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作了準具象化表達和深層次性詮釋,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解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豐富內涵的理論切入點和現實著力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又在整體框架內規范“四個與共”的演變走向和結構布局,引導著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實踐路徑與建構方向。因此,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到“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并非簡單集中于“意識”對“理念”的層面,而是呈現出與歷史相契合、與時代相結合、與結構相吻合的更高要求。
新時代新征程上,伴隨著黨和國家逐漸加深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意義與重要程度的認識,在中華民族舊邦新命的歷史傳承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內涵闡釋—建構路徑”的邏輯關系更為明晰。第一,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形態使得各民族成為享有平等身份和兄弟情誼的責任主體,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責任與時代使命促使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內生動力更加強勁,共有責任內涵的時代性轉化更加彰顯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第二,“兩個結合”的持續推進打開了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經久不衰的創新空間,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使得各民族共享的精神追求與價值內核承載著更加堅實統一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和中華文化歷史積淀,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榮辱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走向現代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其提供豐富養料,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精神文化基礎。第三,在新發展格局背景和共同富?!耙粋€都不能少”的核心要求下,中華民族的整體實力和國際地位顯著增強,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充分性和平衡度更高,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各族群眾,民生改善帶來的是人心凝聚,各民族的利益福祉同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同頻共振程度更為強烈,各族群眾對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相統一協調的共同利益體認感愈發深刻,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洪流使進一步激發以利益共同體存在的各民族的“生死與共”共同體理念;第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踐主體,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的歷史偉業以及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走向,給予各民族的前途命運以更大的確定性和可感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一致性目標的引領下不斷鑄牢,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鐫刻著偉大夢想的現代化印記。
因此,從“左H”結構的歷史敘事來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來源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團結統一而又特征鮮明的實體存在,因為其客觀實在性才證實“四個與共”有存在必然性;從“右H”結構的現實表達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向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時代選擇,使得“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更為豐富具體有序,凸顯其實踐可行性。“左H”結構與“右H”結構依靠“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貫通實現“雙H型”結構形態的對接嵌合,進而成為理解從歷史到未來、從傳統到現代、從多元到一體、從本體到意識的邏輯理路。
三、牢固樹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四維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盵27]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導向和主線要求,就是要面向全社會和各民族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偉大實踐,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價值遵循和行為準則,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共同性、認同度、凝聚力,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化進程、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從“四個與共”的核心要義和邏輯功能出發,應當在實踐中彰顯其團結性、共識性、凝聚性、發展性的優勢特質,具體落腳在責任同擔、利益整合、精神共振、發展共享等四個維度,這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方向。
(一)責任同擔:團結共同體力量的內在關鍵保障
“共同體比其他形式的共同生活更有助于個體的自我確認,有助于提升自我實現的責任感。”[28]17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共同體可以被理解為以整體形態存在的責任共同體,面向國家和民族的共有責任是中華民族共同性的重要信條,也是聯結個體與共同體、各民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實紐帶。作為使命型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具有強烈歷史責任意識的各族人民奮力譜寫新時代新篇章,是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動力,亦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體現。因此,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關鍵要進一步激發各族人民的歷史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通過共有責任的強大驅動作用,夯實各民族團結統一、守望相助的關系結構,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責任共擔的前提是推動各族人民切實意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責任的共有性、普遍性、原生性與繼承性,賦予這種責任以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實現共同繁榮的時代意義,將其轉化為持續共同團結奮斗的動力源。為此,應當著力培養并增強各族人民的家國情懷,正確把握“小我”與“大我”的層次性責任結構,通過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等方式推動各族人民真正體會到自身的責任主體性,認識到共同體成員需要共同承擔面向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在此基礎上,必然要努力提升各族人民主動擔當共有責任的本領與能力,提高各民族的發展水平,強化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擔當意志和實踐底氣,在共建偉大祖國、共創美好生活中堅定不移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在法治化框架內依托組織化路徑和多元化方式積極投身愛國奉獻的光榮事業,進而使得各民族以同擔責任的積極姿態,持續為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提供升華土壤。
(二)精神共振:凝聚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價值紐帶
“中華民族共享價值在現實中體現為一套共識性的倫理秩序和行為規范”,[29]價值共同性是各民族感知榮辱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的倫理基礎,其背后則是一整套得到全面認可且有機內化的文化模式與文明形態。新時代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榮辱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便是要在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歷史條件下,振奮各族人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精氣神,依托飽含時代特點的中華民族共享價值,讓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實現榮辱觀、價值觀的同頻共振。人的全面發展必然以精神高度富有為基礎,各民族共同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建設文化強國的過程,正是共享價值觀念反映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傳承中華文化傳統并走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這種既帶有歷史印記又充滿時代特征的價值紐帶有助于在凝心鑄魂中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度和內在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反映中華文化、體現榮辱觀念、促進同心同德的中華民族獨有價值體系,為此,應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各民族優秀文化與倫理價值集大成者的導向性優勢,在全社會運用多種方式方法深入培育和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其真正成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價值準則。各民族的精神共振需要一定的精神根基作為支撐,那便是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各民族在精神傳承發揚中共同踐行榮辱與共的價值信條,并且通過這種精神品格串聯起光榮恥辱相與共之的歷史記憶和現實選擇,進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體現中國特色與時代要求的精神文化基礎。
(三)利益整合:夯實共同體基礎的核心認同要素
各民族緊跟時代步伐共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是歷經艱辛探索、艱苦斗爭的主動抉擇,也見證了血脈相通、風雨同舟、生死與共的同胞情誼,蘊含著各民族利益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相協調的歷史敘事。民族凝聚力和歸屬感必須通過民族利益的整合才能實現。[30]利益整合的方向必然要指向夯實共同體存續的利益認同基礎,各民族生死與共的堅定選擇凸顯了對于國家核心利益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普遍共識、高度認同與實踐維護。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生死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要求發揚恰當判斷利益結構并有效增進利益認同的實踐經驗,以代表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為利益整合主體,系牢各民族生死相依、情感相連的利益紐帶。首先,應當著眼于利益滿足環節,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通過經濟合作互動、政策支持驅動、發展資源流動等途徑,在實現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過程中不斷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夯實各民族共生共榮、互惠互利的現實獲得感基礎。其次,各民族具體利益的滿足進程可能帶來利益不相協調的風險隱患,相互間的利益磨合接納必然依靠一定的協調進路,提升利益協調度要引導各族人民以大局為重、以團結為要,既要堅定國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信念,又要著力提升社會互信程度。最后,利益整合的關鍵環節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框架內實現利益聚合、強化利益認同,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確定各民族利益的最大公約數與核心共同點,特別是把握好影響到各民族生存發展、國家生死存亡、中華民族復興前程的利益內容和認同要素,以最為廣泛堅實的利益共同性作為動員各族人民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四)發展共享:深化共同體實踐的根本目標指向
各民族的未來走向、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具有高度一致性,“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然要致力于服務全體共同體成員自由而全面的發展”,[31]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面向“真正共同體”的命運與共屬性。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重點在于推動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感命運相連關系、共同參與全面建設、共同見證光明前景,進而實現民族自豪感和命運與共理念的內生性激發。新時代新征程的發展共享需要關注關系結構和資源保障兩大要點的統籌結合,前者提供共享格局,后者供給發展要素。一方面,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需要把握促進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相互嵌入的切入點,促進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民族互嵌化與深度交融性,重點在城鄉基層社區環境中構建各族人民常態互動、普遍融入且主動貢獻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努力營造共建美好幸福家園的守望相助社會氛圍,構造命運與共的良序關系結構。另一方面,公共資源的持續高效供給、合理均衡配置與平等公正分配是保證發展質量效能的國家行動。谷苞先生曾指出,“不以地區為依托,要想單獨實現某個民族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盵32]190解決好區域之間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路徑,因此,應當用好用活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尤其是利用優勢政策資源結合內生發展動能,提升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西部地區等發展基礎薄弱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同時,也需要著力提升各類公共資源的各民族共有共享程度,以此促進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在面向未來的發展實踐中深化各族人民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參考文獻:
[1]杜尚澤,賀勇,張曉松,等.“五十六個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青海、寧夏考察紀實[N].人民日報,2024-06-23(001).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4]張京澤.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幾點認識[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0(05):5-11.
[5]趙剛,于鵬飛.中華民族認同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民族學刊,2022,13(07):8-15+138.
[6]習近平總書記這四個“與共”意味深長[J].中國民族,2021(09):24-25.
[7]孫學玉.擔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使命[J].政治學研究,2022(02):21-30+167-168.
[8]青覺,徐欣順.論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思想內涵與實踐要求——基于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的解讀[J].廣西民族研究,2022(02):43-51.
[9]孟靖朝,何星亮.“四個與共”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貴州民族研究,2023,44(03):18-23.
[10]嚴慶.主線、理念與作為:深刻把握與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貴州民族研究,2021,42(05):14-19.
[11]宋春霞,陳智.“四個與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深化[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1):36-43.
[12]周競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象化的理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04):1-7.
[13]閻樹群,杏貝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觀念建構與意識鑄造[J].甘肅社會科學,2022(04):16-25.
[14]高永久,馮輝.從“一條主線”到“一線兩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導向[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7(05):1-12.
[15]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6]毛維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的責任共同體構建[J].國際展望,2022,14(04):21-38+153-154.
[17]高永久.正確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幾個重要關系[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1(06):175-178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9]高永久,馮輝.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團結奮斗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03):17-28.
[20]閔言平.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J].中國民族,2020(11):22-23.
[2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2]嚴慶.本體與意識視角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8(03):46-50.
[23]郝時遠.新時代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11):29-41.
[24]李鵬博,朱軍.哲學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實體性與歷史演進[J].民族論壇,2023(02):3-11.
[25]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6]納日碧力戈.以“四個共同”“四個與共”為出發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中國社會科學網刊,2022(10).
[27]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3-10-29(001).
[28]李義天.共同體與政治團結[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9]郝亞明.共同體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04):24-33.
[30]高永久.論民族心理認同對社會穩定的作用[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05):22-26.
[31]高永久,馮輝.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邏輯關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體會[J].民族學刊,2023,14(01):1-12+140.
[32]谷苞.民族研究文選(二)[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