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化進程和建筑工程的快速發展使得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監測方法依賴人工,存在周期性、主觀性等局限性,難以滿足對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實時監測需求。智能土木建筑健康監測系統結合傳感器技術、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以及健康評估與預警技術,實現對建筑物的位移、沉降、傾斜、振動等參數進行實時監測與分析,為建筑管理提供及時的預警與決策支持。此外,該系統還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展示建筑性能,為土木工程結構的科學建設與高效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關鍵詞:智能土木建筑健康監測系統、房屋健康、實時監測、數據可視化
一、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建筑工程不斷增多,建筑結構安全日益成為關注重點。現代土木工程的規模與復雜度提升,建筑物在使用過程中受到環境侵蝕、荷載變化及自然災害的多重影響,導致結構性能逐步退化,可靠性下降。而傳統的人工監測方法效率低、周期長且數據主觀性強,難以準確反映建筑狀況[1]。為此,智能土木建筑健康監測系統應運而生,能夠實時監測建筑結構的各項參數,及時發現潛在問題并進行預警,保障建筑安全。該系統結合智能化技術,支持全生命周期的自動化監測,為解決建筑老化和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本文將探討該技術的發展歷程、核心技術、優勢與挑戰,為推動其廣泛應用提供參考。
二、智能土木建筑健康監測系統概述與核心技術
智能土木建筑健康監測系統是一種現代化的監測手段,通過實時采集建筑健康信息,動態反饋關鍵狀態,為建筑安全管理提供科學支撐。其主要功能涵蓋監測、評估與預警,能助力管理者快速制定應對策略。傳感器技術是該系統的核心。在建筑物的墻體、柱體、梁等關鍵承重部位,布置著高精度傳感器,用于實時監測位移、沉降、傾斜、振動、加速度等核心參數。環境傳感器還能監測建筑外部環境的溫度、濕度、風速、雨量和氣壓等數據,為全面分析建筑健康狀況提供豐富的數據基礎[2]。數據采集與傳輸技術確保了監測數據的完整性和實時性。數據采集單元整合傳感器捕捉的信號后,借助物聯網和5G通信技術,通過有線或無線網絡將數據傳輸至數據處理中心,實現高保真、低延遲的數據傳輸。數據處理與分析技術則是實現建筑健康監測的關鍵環節。利用數據清洗和融合技術剔除噪聲與異常值,結合大數據技術和機器學習算法,對建筑健康狀況進行趨勢分析和隱患預測,生成健康評估報告[3]。健康評估與預警技術為建筑結構的安全管理提供保障。動態預警機制按風險等級發出警報,還利用數字化圖表和3D建模技術,將監測結果可視化展示,方便管理者直觀了解建筑健康狀況并做出決策。
三、智能監測系統的應用場景
智能土木建筑健康監測系統在眾多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在城市基礎設施方面,橋梁、地鐵、大壩等關鍵設施對城市的正常運轉至關重要。通過該系統的實時監測與動態反饋,能及時發現潛在安全隱患,保障城市的安全運行。例如,對橋梁進行實時監測,一旦發現位移、振動等參數異常,可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維修加固,避免橋梁垮塌等嚴重事故。在重大工程項目管理中,系統在施工過程中實時采集與分析數據,精準識別潛在隱患,提升施工質量和安全管理效率[4]。比如在大型建筑施工時,監測地基沉降等數據,防止因地基問題影響整個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在災害監測方面,當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發生時,系統能迅速獲取建筑結構的受損狀態,為應急響應和救援決策提供可靠的實時數據支持,便于及時組織救援和搶修工作。在數字孿生建筑管理領域,結合數字孿生技術,系統構建虛擬建筑模型,動態仿真與優化建筑性能,為建筑運營與維護提供智能化管理工具,降低維護成本,延長建筑使用壽命。
四、總結與展望
展望未來,智能土木建筑健康監測系統有著清晰的發展方向。在傳感器性能提升方面,研發小型化、低功耗、高靈敏度的傳感器,以適應更多復雜場景需求[5]。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集成也將成為重點,借助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算法,提高系統的數據分析能力,提升監測效率和預測精度。推動標準化與規范化,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應用規范,增強系統的兼容性和穩定性,加速土木工程領域的智能化轉型。綠色監測技術的發展同樣值得關注,研發環保型傳感器與能量采集技術,減少系統對外界能源的依賴,實現建筑健康監測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宏男,李東升.土木工程結構安全性評估、健康監測及診斷述評[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2,(03):82-90.DOI:10.13197/j.eeev.2002.03.015.
[2]Vijayan S D ,Sivasuriyan A ,Devarajan P , et al.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in SHM on the Innovative Diagnosis in Civil Engineering—A Comprehensive Review[J].Buildings,2023,13(8):
[3]王娜. 數字化技術在結構健康監測中的應用與探索[J]. 工程質量,2024,42(8):5-8. DOI:10.3969/j.issn.1671-3702.2024.08.002.
[4]井彥娜. 基于物聯網的建筑安全監測管理系統研究[D]. 浙江:浙江大學,2017.
[5]焦儉. 土木工程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研究狀況與進展[J].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2022(8):89-91. DOI:10.3969/j.issn.1671-3362.2022.08.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