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28年德國齊柏林飛艇完成第一次跨大西洋商業航行后,碩大無比、由氫氣提供升力的飛艇便成為德國航空發展的重要一環。1929年,齊柏林飛艇公司提出建造一艘尺寸更大的飛艇——“興登堡號”。當時正趕上英國R-101氫氣飛艇出現事故,為了安全起見,新建的飛艇決定改用氦氣。新型飛艇采用硬質鋁框架,在15個主隔框中裝有16個獨立的棉質氣囊,并裝備了戴姆勒公司的新型柴油發動機。固特異公司還特別設計了多層糊化乳膠涂料,以防止氣囊漏氣。飛艇的內飾由德國著名建筑設計師布魯豪斯操刀,極盡豪華之能。這架集前輩經驗之大成的飛艇耗時4年多才建造完畢,并于1936年成功首飛。


如今制取十分方便的氦氣在20世紀30年代還是個稀罕物。它本身是美國開發天然氣時產生的副產物,因產量極低導致價格高昂。而根據美國1927年頒布的《氦氣控制法》要求,氦氣的出口受到限制。不得已,“興登堡號”的設計師只能重新選擇氫氣作為主要氣體。盡管這種氣體能提供比氦氣更好的升力、價格便宜且易于制取,但其易燃的特性還是為后面的災難埋下了隱患。
有了氫氣后的“興登堡號”飛艇僅1936年就進行了17次跨大西洋往返商業飛行,創下了諸多飛行紀錄。許多名人如拳擊手施梅林、美國大使奧爾德里與洛克菲勒、泛美航空創始人特里普、一戰王牌飛行員、美國東方航空公司總裁里肯巴克等都曾乘坐該飛艇往返美國和德國。這些名人也讓“興登堡號”飛艇名聲大噪,使其成為當時頂級富豪圈中的標志。然而災難還是悄無聲息地來臨了。
1937年5月6日,滿載乘客的“興登堡號”飛艇因雷暴原因比預計時間晚了幾個小時到達美國萊克赫斯特海軍航空站上空。在啟動飛行系泊程序準備降落時,天空突然刮來一陣疾風,還沒準備好的地勤人員眼看著“興登堡號”飛艇在空中連續急轉彎,于是趕忙固定住系泊繩,而此時天空又下起小雨。晚上7點25分,現場集結的圍觀者和前來拍攝的記者們見到飛艇上冒出一團藍色的火焰。緊接著,“興登堡號”飛艇被火焰迅速吞沒,撞向地面,時不時還發出悶悶的爆炸聲。這次空難導致飛艇上近半數人員以及部分圍觀群眾喪命。災難發生后不久,現場拍攝的照片很快在美國媒體上發布。這些新聞和圖片粉碎了公眾和行業對飛艇的信心,標志著巨型載客飛艇商業運營黃金時代的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