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寒
電影《封神》中“質子團”的挺拔身姿和強健體格,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你可能以為,中國古代的戰士和將軍也像質子團那樣有著鋼鐵一般的發達肌肉,胸肌和腹肌緊致有力、線條清晰。其實,中國古代歷代畫師描繪的戰將,多是“大腹便便”的形象。為何中國古代名將沒有八塊腹肌?
先從好萊塢電影里的“肌肉型男”審美說起。在我們的印象里,好萊塢電影里的施瓦辛格、史泰龍和巨石強森,以及《封神》中的質子團,這類肌肉硬漢似乎才是男性審美和勇猛戰力的代表。而西方對人體肌肉線條的偏愛早從古希臘時就已開始。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雕塑家米隆的作品《擲鐵餅者》,通過對肌肉線條和身體動感的描繪,將古希臘人的青春力量和健美體魄表現了出來。米隆的作品是繼承傳統希臘藝術的結果:希臘藝術在首創時就偏愛幾何圖形,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的古風時代就廣泛吸取了世界各地的數學知識,希望在數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藝術設計。
為了更好地展現人體,古希臘藝術家一方面通過解剖學不斷地研究人體本身,另一方面引入黃金比例,打造理想中的人體形象。古希臘的藝術創作受到古希臘哲學影響,可以說,正是古希臘哲學家對理想世界、宇宙規律和數理幾何的思考,催生了藝術上的完美人體,激發了古希臘人對肌肉線條的喜愛。
而且,對人體肌肉線條的強調,還是古希臘人社會生活的直接體現。眾所周知,古希臘是奧林匹克運動發源地,有著源遠流長的健身文化,體育競技既是一種向神祭祀的方式,又是一種獨特的社交方式,可以在和平年代幫助城邦和個人賺取聲望。
在古希臘城邦繁榮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出現了賽跑、鐵餅、標槍、跳遠、拳擊等運動,還出現了體育場、賽馬場和摔跤場等多種運動場所。隨著健身運動的發展,古希臘人開始把擁有健美身材的人奉為偶像與楷模。
雖然中世紀重視靈魂拯救的基督教教義一度將身體看作邪惡腐朽,使得健身文化消失,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則重拾了西方人對古希臘健身文化的興趣。古希臘人對肌肉線條的熱愛,沒有隨著西方文明的嬗變而慢慢消失,反而在西方世界得到了很好的繼承,20世紀好萊塢電影中那些一身腱子肉拳打四方的“斯坦森”,便是西方傳統肌肉審美得以延續的產物。
我國目前留下的畫像多為宋及以后的,彼時文臣日益被看重,著裝更加保守,因此歷史上名臣乃至君主的畫像多為正襟危坐、清瘦儒雅的形象。這至少代表著統治者似乎不看重肌肉的線條。不過,我國古代畫師為什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把武將都畫得大腹便便呢?
與古希臘雕塑不同,中國歷史上的早期人體雕塑——兵馬俑,更加注重刻畫現實條件下的人體形象。秦漢以前,中國古代大人物的喪葬往往需要活人人殉或人祭。秦漢以后,這種喪葬風俗被強行壓制,木俑和陶俑隨之興起,以替代活人殉葬。
在墓葬中,隨葬的人俑多模仿活人在現實中的生活情態。兵馬俑作為秦漢隨葬人俑的巔峰和典范,在模仿現實方面亦不遑多讓。有趣的是,秦始皇兵馬俑群有一個神奇的規律:地位越高的兵俑,肚子越大。“將軍肚”的說法也就由此而來。那么,和今天的“啤酒肚”一樣,也是喝酒造成的嗎?
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發現的秦代簡牘中,考古學家發現了有關秦兵在戰前戰后大量飲酒的記載。不過,飲酒并不只是秦人的習俗,古今中外的士兵都有類似的習慣,更重要的是,秦將的“將軍肚”不會影響戰斗力嗎?
在格斗競技的實戰中,人體在格斗中所發揮的力量與最大肌肉量相關。這也就意味著,在體脂率相同的情況下,體重越大的個體,肌肉量越多,力量也就越大,戰斗力也就越強。因此,在體脂率出入不大的情況下,大體重在近戰格斗中往往意味著“降維打擊”。
中國古代將軍的腹部并非完全由懶惰享樂的脂肪堆成的“啤酒肚”,而是包裹著厚厚肌肉的“將軍肚”。在古代戰爭中,軍隊長途行軍對戰將和士兵都是巨大的考驗,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有一定量的脂肪儲備,否則體力續航很成問題。
因此,“將軍肚”作為典型的“脂包肌”,是戰斗力量性和持久性的代表。對這些將軍而言,從實戰上看,訓練肌肉線條是毫無性價比的行為,而提高體重卻有益于增強戰斗力;從社會風氣上看,中國古代也缺乏古希臘社會偏愛肌肉線條的審美文化。由于實戰考慮和審美習慣,中國古代的武將形象就不可能是“八塊腹肌”,而是“大腹便便”了。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佟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