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范德比爾特,是一位作家。他用了一年的時間學習五項技能,分別是國際象棋、畫畫、唱歌、沖浪和雜耍,他把學習過程寫成了一本書,叫《永遠年輕的初學者》。
亞當·戈普尼克,也是一位作家,去年出了一本書叫《The Real Work: On the Mystery of Mastery》,我覺得可以翻譯成“真本事:到底怎么掌握”。他從小看媽媽在廚房里做糕點神乎其技,終于去學了怎么做飯,他還跟女兒一起學了交誼舞,他學了拳擊,學了怎么變魔術,也學了畫畫。
戈普尼克對 achievement 和 accomplishments做出了區分。后者是SAT分數、平均績點和績效評估,前者是掌握一項本領,直到它成為我們的第二天性,比如織毛衣、木匠活兒。我們有時候太注重考試和評估了,假把式太多,真本事太少。曾經我們說一個男人能干,是會打家具,說一個女人能干,是會織毛衣,現在這兩項技能好像不如讀個EMBA。
我理解“學習者”和“真本事”意味著什么,我想學的東西可真不少,我想學做飯,想學一門外語,想學點兒高等數學,想學會用LATEX,還想學畫畫。范德比爾特怎么學畫畫的?他有一本教材,叫《像藝術家一樣思考》,這是貝蒂·愛德華的暢銷書,在全球大概賣出去上百萬冊。我家里就有一本,我還跟著這本書做過一點兒練習,比如貝蒂把一個人的肖像和一匹馬的速寫顛倒過來,讓初學者學會用線條去觀察,不要想那是一個人或一匹馬,畫下你看到的線條。范德比爾特也做過書中的練習,然后他看到貝蒂的兒子——布萊恩先生,要在紐約辦一個學習班,為期五天,一共40個小時,范德比爾特報名去參加。我覺得那個學習班的學費肯定不便宜,學習班設在紐約下城的一個公寓里,九個學員。布萊恩先生說,他媽媽那本《像藝術家一樣思考》是教人如何思考的書,他讓學員畫自畫像、畫素描、畫靜物,范德比爾特忠實記述了上課的過程。

苗煒專欄作2e0df6098552690c878d2e24deffcf05aa84aaae8db8aee53b7cdebaf62e183e家讀書,寫字,旅游,鍛煉
人到中年就是一連串的放棄,再也不愿意學習什么新技能了。
戈普尼克怎么學畫畫的呢?他遇到了一位老師。他參加一個社交晚宴,餐桌對面那個帥氣的家伙,他的孩子跟戈普尼克的孩子在同一所學校,那家伙是個藝術家,教人畫畫。于是,戈普尼克立刻請藝術家為師。戈普尼克寫過藝術評論,有藝術史碩士學位,但他不會畫畫,他引用一位藝術評論家的話說,“我年紀越大,越好奇一幅畫是怎么畫出來的”。他描述自己第一次素描課的尷尬,“我把紙戳破了……”。不管怎么樣,戈普尼克跟著藝術家繼續學。
戈普尼克說,人到中年就是一連串的放棄,再也不愿意學習什么新技能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愿意承受初次嘗試的挫敗感和沮喪,我們習慣于對生活有掌控,貿然學一個東西,這東西也并無實際的用途,那就缺乏動力。范德比爾特去學沖浪,教練跟他說,人到中年,就不想做自己不擅長的事,但不斷地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這本就是一堂人生課。
范德比爾特的許多學習,都是跟著女兒一起進行的。女兒學國際象棋,他就跟著學,被一個八歲小孩殺得片甲不留;女兒學沖浪,他也跟著學,搞到腰椎受傷。他這樣鼓勵初學者,一旦你開始學習某件事,一旦你試探性地邁出幾步,你的視野就會急劇擴大。范德比爾特還提到一位禪師的話,“活躍狀態下的冥想比平靜狀態下的冥想要深刻”,游泳、瑜伽都有助于活躍狀態下的冥想。他提醒我們,“社會助長”是一種積極心態——與對手競速的自行車選手比獨自騎車的人騎得更好更快。在別人面前,我們都努力表現得更好,他在合唱俱樂部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