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敏
眾所周知,當今世界影壇的三大流派是經典主義、技術主義和紀實主義。張藝謀盡管年逾花甲且票房奇高(去年達78.8億元),仍然不斷探索,駕馭于這三大流派。龍年首日將推出新作《第二十條》,取材真實案件,風格寫實不乏喜劇性,可以歸為“新現實主義電影”。有謬論稱“降低了對品質的要求”“畫面觀感太差”,殊不知紀實主義電影就是要求多用自然光,運鏡和構圖刻意不講究,以達到高度真實感。
《第》涉及法治題材,聚焦民生與公正,表現正當防衛主題,看起來是嚴肅的正劇類型電影,但張導深諳新現實主義電影“淚中帶笑”的悲喜劇交集敘事,況且春節檔電影需要合家歡的喜劇性,故刻意融入了喜劇元素,笑點果真滿滿。
它究竟從哪一角度來鋪陳故事呢?是從司法人員的角度,包括公訴人王勇和檢察官韓明的角度,這讓觀眾既看到社會變革中出現的不公正現象,又看到司法人員內心深處追求正義的過程,從而強調:法律工作者應該擔負起責任、維護社會公正。而喜劇化的敘事還讓觀眾在輕松情況下了解什么是正當防衛,從而起到科普和警醒作用。120分鐘片長穿插幾個單元人物的故事,融入家庭、親情元素,呈現出中國法治社會百姓的合家歡結局。
《刑法》第二十條指出: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片中,檢察官韓明本想進入市院后事業再上升,不料卷入類似“昆山龍哥案”的一起爭議案件,韓明的上級和搭檔固執己見,讓案件久拖未決,他從開始的不解、退縮到最終頂住壓力,將嫌疑人的行為扭轉為正當防衛,還法律以公平公正。乍看平鋪直敘,卻節奏明快,每個鏡頭都充滿緊張感。
這種喜劇性和正劇性的融合,如張藝謀所說,起到“一種非常奇妙的化學作用”。
張導坦承《第》是他所有影片中笑點最多的一部,而他采取的手法是把人物的細節如表情、動作等喜劇化。例如雷佳音飾演的韓明在眾人面前總是驕傲顯擺的樣子,工作時一副正經的面孔,聽到居民們的不幸遭遇又一副愁容;張譯飾演的校長因兒子霸凌挨揍卻還要向對方家長討說法,但心里發虛,噎得說不出話,下巴顫抖不停;韓明一家是溫馨的三口之家,喜劇女王馬麗飾演的韓明愛人一副虎相,見兒子被污蔑一杯白酒下肚,掄起袖子暴揍校長;于和偉飾演的上級平時彎腰駝背,與人說話時卻刻意身子后仰、下巴抬揚、高高在上的樣子。更令人捧腹的是,案件當事人沖動之下駕駛摩托狂飆時,韓明夫婦急忙驅車邊追邊喊口號“沖動是魔鬼!去了就后悔!”。這種喜劇性和正劇性的融合,如張藝謀所說,起到“一種非常奇妙的化學作用”。
《第》是一出群戲,除主演外,還有十幾位演技派客串配角。如趙麗穎飾演一個被張導稱為“在影片中起到杠桿作用的角色”,亦即聾啞女郝秀萍。她知道孩子丟了之后眼淚奪眶而出,不斷比畫著手語,嘴部跟著張合,只能發出啊啊聲,希望旁人能懂得自己表達的意思。趙麗穎的表情和動作都在展現一個丟失孩子母親的悲痛和無助。為了真實地詮釋,趙麗穎在片場上始終沉浸于角色之中,戴著耳塞,只打手語,幾乎不開口說話。該片在其家鄉河北廊坊取景拍攝,她終于對得起父老鄉親,在自己演藝生涯中實現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