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建筑師沙里寧曾說:“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如果將北京比作一本書,“中軸線”無疑是這本書的“書脊”。
由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京企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聯合出品的大型文化原創音樂真人秀《最美中軸線》第三季近期開啟“文脈季”。節目中,“拾音團”一行再度啟程,探尋與中軸線相依相伴的文脈傳承,感受北京這座既古老又現代的城市全新的發展脈搏。
動態展現中軸線發展歷程
在《中國建筑史》中,建筑學家梁思成將“北京中軸線”定義為“大建筑群平面中,統率全局的軸線”。2011年,北京中軸線申遺文物工程正式啟動,包含故宮、天壇、永定門一線的古建筑群有望以“軸線”的形式整體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后10年,中軸線不斷進行修繕和文化傳播。2021年,以原創音樂講述中軸線故事,將傳統文化與老百姓生活相連接的《最美中軸線》應運而生,隔年又推出第二季。
節目總導演、制片人郭暢表示,《最美中軸線》第一季可比喻為中軸線的“種草季”,“拾音團”成員從中軸線北端的鐘鼓樓,沿著萬寧橋、景山等地標,最終重聚在中軸線南端的永定門,向觀眾介紹7.8千米的中軸線“到底有什么”。第二季則介紹了中軸線的左右概念,更加注重對中軸線文化內涵和精神的感知和挖掘。“第三季為觀眾呈現中軸線從7.8千米到88.8千米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以及變化背后所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隨著北京城市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北京中軸線不斷煥發新生,其長度已從傳統的7.8千米南北延伸至88.8千米。“北京中軸線從來都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脈動,不斷向前推進和發展。”
在郭暢看來,“中軸線不僅是北京這座古都的生命線,更是一條承載著悠長文脈的傳承之軸、生態之軸。”第三季“文脈季”聚焦門、水、倉、墻、山、塔、居、館、壇九大主題,主創團隊對“拾音團”的嘉賓陣容、采風任務、互動方式等多維升級,力求更加深入地解讀北京中軸文化的內涵和哲理,生動展示中華歷史之厚重,弘揚中華文化之自信。
“遇見復現”歷史連接現實
以音樂講述中軸線故事
為講好中軸線的新老故事,新一季大膽創新呈現方式。除了由“拾音團”成員探尋中軸線的歷史文脈,節目組還邀請演員演繹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嘗試從不同維度和不同視角解讀北京中軸線。
“‘孔子’對中軸線的認知隨著節目的發展而變化,無形中引導當代年輕人讀懂先賢的智慧,讀懂今日的中國。”郭暢介紹,之所以如此設置,是希望通過一場時空穿梭和思想碰撞,營造多空間和層級式的“故事講述場”。“采用‘孔子’與主持人馬丁對話的方式來呈現內容,其作用有點類似綜藝節目設置的觀察室,只不過我們將觀察室放到拍攝現場。”
與此同時,每期邀請演員復現歷史故事,進一步拓寬了節目的敘事場域和表現形式。郭暢透露,“以往類似的復現,通常是在棚內事先拍攝,再通過后期將表演片段加入節目;這次,我們讓演員現場演繹,以沉浸式的方式呈現給觀眾。‘遇見復現’環節高度濃縮了歷史人物的‘高光時刻’,以他們的人生抉擇來呈現時代背后的故事。”
三季以來,《最美中軸線》的一個亮點是,以音樂講述中軸線故事,讓觀眾感受歷史,并用歌聲助力中軸線申遺。一方面,“拾音團”在采風過程中觸摸歷史脈絡,見證發展痕跡,為歌曲創作尋找歷史支撐,創造更貼合主題的動人旋律;另一方面,由“拾音團”創作的曲目,濃縮了不同地標的人文歷史和時代風貌,嘉賓用動人的演唱將北京中軸線串聯起來。郭暢認為,音樂是一種無國界限制的傳播藝術,“這些關于中軸線文化的歌曲在百姓中傳唱,對于提高中軸線文化的普及程度助力很大。”
打破圈層“高而不冷”
采訪中,郭暢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他曾在節目錄制現場遇到一名“10后”小觀眾。這位小朋友每周會準時觀看《最美中軸線》,周末再跟隨父親去中軸線“同款地點”打卡。“他很喜歡我們的節目,還主動了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和精神內涵——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是我們做這檔節目的價值。”
郭暢認為,文化領域的圈層固然存在,但文化綜藝的主要任務之一是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打破圈層,吸引更多觀眾參與其中。“文化綜藝需要追求新意和深度,同時要擺脫‘高冷’和‘高深’的標簽,觀眾不需要擁有特定的教育程度或知識才能欣賞節目、理解節目,從而產生更多共鳴。”
談到文化綜藝的創新,郭暢表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還有大量空間等待挖掘。除了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探索新的方式來呈現歷史和文化,還可以通過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和藝術家合作,創造更多元化的文化節目體驗。“更重要的是在深入學習研究和實地觀察的基礎上,不斷發散思維,不斷嘗試探索,不斷反思復盤,找到更多新的信息和角度,讓視野變得更廣闊。”在郭暢看來,創新并非憑空創造,更不是簡單顛覆一切,而是通過不斷學習研究,在已有基礎上持續改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