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周峰婷,姜波男,周婷
(1.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2.海口泓旺農業養殖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206;3.海南好珍平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206;4.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0206)
砂鱉(Pelodiscus axenaria)屬于鱉科(Trionychidae),鱉屬(Pelodiscus),是一個分布范圍極其狹窄的物種,目前僅發現于湖南邵陽、桃源、平江、汝城、零陵等地。砂鱉在原產地通常生活于砂石底質的溪流中,在人工飼養環境下,對底砂(或瓦片、巖石等躲避物)的依賴程度非常高。飼養環境中,底砂厚度足夠覆蓋鱉全身,可選擇飼養美鯰觀賞魚時所使用的圓粒細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粗糙砂石劃傷鱉的腹部和四肢,減少外傷和細菌感染的風險,從而提高砂鱉在飼養初期的成活率。飼養環境的水位,根據鱉體型大小調整,飼養成體砂鱉時,水位>20 cm,亞成體或幼體為10~15 cm。在水面種植浮葉植物,起到遮光的效果,減少砂鱉應激反應,提供其充足躲避的環境。以上環境飼養野生砂鱉的成活率較高(嚴重內外傷或釣獲個體較難存活)。
目前,有關砂鱉的人工馴養和繁育方面的研究尚未見報道。2020年9—10月,于湖南省常德、邵陽兩地水產品市場尋獲砂鱉10 余只,后救助8只,飼養至2023年6月,其間觀察并記錄了砂鱉在人工馴養條件下的生物學習性及繁育過程,以期為今后開展砂鱉人工馴養和繁育提供參考。
2020年9—10月,救助湖南砂鱉成體共8 只(雌6 雄2),體質量124~451 g,背甲長11~17 cm,見表1。8 個半透明塑料箱(45 cm×30 cm×26 cm)。

表1 砂鱉規格
將8 只砂鱉分別單獨飼養于8 個半透明塑料箱中,部分塑料箱內鋪設底砂10 cm 左右,部分容器未鋪底砂,而選擇放置瓦片、石板等躲避物。水深均為15~20 cm,水面種植浮萍、黃花菱等水生植物。塑料箱內未使用過濾或增氧設備以及人工燈具照射。
飼養初期使用自來水,pH 值>8,水溫為13~30 ℃。
8 只砂鱉在飼養環境中無底砂或躲避物時,出現應激反應。應激后,砂鱉躁動不安,在容器中持續爬動,2~3 d 內,全身出現腐皮,第一爪基部、腋窩和胯窩紅腫(通常從第一爪基部開始紅腫,嚴重時其前肢的爪會因挖掘底砂而脫落)。通常,該癥狀也會在水質、環境突然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如砂鱉已適應自來水,水中突然加入沉木或欖仁葉時,砂鱉也易出現相同現象,恢復自來水后,砂鱉應激狀態消失。
通過對8 只砂鱉外部形態觀察發現,砂鱉體型較小,成年雄性個體通常背甲長11~13 cm,質量124~187 g;成年雌性個體背甲長14~17 cm,質量243~451 g。背甲呈黃褐色或橄欖色,具黑色斑紋,斑紋形狀多變,大多數為蝶狀或網狀。背甲呈正圓形或橢圓形,背甲相對光滑,背甲前緣和裙邊有少量疣粒。后部裙邊寬大,背甲中央有隆起脊骨,形成中央突起,向兩側傾斜,成體雌性個體似剃刀動胸龜背甲形狀(部分個體無此特征)。腹部乳白色或淡黃色,通常有1~3 個黑色圓形斑塊。甲橋處無黑色斑紋或斑塊,部分個體尾基部有兩塊近似橢圓形的黑色斑紋,前肢腋窩處亦有黑色斑塊。
8 只砂鱉初至人工環境時,排泄物中見未消化的螺厴(螺類介殼口圓片狀的蓋),如中華圓田螺(Viviparidae)或者錐蜷(Stenomelania plicaria)等。砂鱉在人工環境下,使用黑殼蝦、蚯蚓誘食砂鱉,在傍晚或夜間投喂,開食概率較高(非鉤釣捕獲的健康砂鱉在合理布置的環境中靜養一周左右即可攝食)。日常飼養時,投喂活體黑殼蝦(Penaeus monodon)、麥穗魚(Pseudorasbora parva),或投喂死蝦、死魚以及人工顆粒等餌料(沉水型餌料和上浮型餌料)。馴養8 只砂鱉初期,砂鱉對大塊食物的攝食欲望不高,更偏向于捕食黑殼蝦和螺類。開食一段時間后的砂鱉,均可慢慢捕食人工顆粒餌料,先投喂下沉型餌料,逐漸過渡到上浮型餌料。砂鱉食性為動物性,未見食植物。
飼養8 只砂鱉6 個月后發現,健康的砂鱉,背甲光滑,有光澤,腹部無充血,裙邊自然舒展、平坦。在水溫19~33 ℃時投喂,水溫降至15 ℃以下時,停止投喂。投喂時,環境安靜,無強光照射。夏季隔天投喂1 次,喂食量視個體大小而定,通常成體每只每次投喂5~10 g 人工飼料。
飼養初期,單次換水為總水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養定個體環境中的水全部換掉。日常飼養換水頻率1 周1 次,換水過程中減少驚擾和溫差,防止其產生應激反應。雌雄鱉混養時,出現打斗現象,后采取低密度大環境混養或單養、雌性和雄性分開飼養方法,養定后合池,保持低密度混養。據日常觀察,在大環境低密度混養條件下,雌性砂鱉打斗較少;相同環境中,雄性鱉比雌性鱉打斗現象嚴重。一般情況下,雄性鱉盡量單養,或一雄多雌混養。
冬季,8 只砂鱉均可自然冬眠。當水溫<15 ℃時,停止投喂,隨著溫度降低,其逐漸進入冬眠狀態。冬眠期間,水溫>5 ℃,水位10 cm,避光淺水飼養,未鋪底砂(也可鋪設底砂)。冬眠前20 d 停食,使鱉清腸。瘦弱個體采取加溫飼養,保持水溫20~30 ℃,增加喂食量。
8 只砂鱉的雌雄體色無較大差異。雌鱉體型通常大于雄鱉,雄鱉尾部長度超過裙邊,泄殖腔孔位于裙邊之外;雌鱉尾部長度幾乎不超過裙邊或略超過裙邊,泄殖腔孔位于裙邊之內。
砂鱉交配時,雄鱉始終用嘴咬住雌鱉的頸部,雌鱉出現頭頸伸長露出水面,頻繁換氣現象;單次交配時間>40 min。雌鱉于5月末—6月開始產卵,產卵前,雌鱉上岸挖洞,將背甲埋入沙中,產卵時間通常在03:00 以后。有1 只雌鱉,因受驚擾或不熟悉產卵環境,將卵產于水中。人工環境下,雌鱉每年產卵1 窩,每窩4~8 枚卵,卵白色,硬殼,圓形,直徑17~18 mm,見表2。

表2 2022年4 只砂鱉產卵孵化記錄
鱉卵收集后,放入鋪墊蛭石的孵化箱,蛭石3~4 cm 厚,卵上覆蓋2 cm 厚蛭石。孵化溫度28~30 ℃,蛭石濕度>80%,孵化7~10 d 出現受精斑,受精斑位于鱉卵頂部,乳白色,隨著孵化期增加,受精斑逐漸擴大,直至整個卵;部分鱉卵發育緩慢,孵化14 d 以上,用LED 照卵器檢查鱉卵,可見卵內有血絲。孵化期由溫度決定,通常為50~70 d 以內。稚鱉僅大拇指指甲蓋大小,背甲長22~23 mm,體質量2 g 以上。孵化過程中,有5 枚卵在孵化后期(約孵化60 d),卵殼未破裂,開殼后發現鱉已死亡。推測鱉體質弱,無力敲開卵殼,悶死于卵中。一般情況下,如孵化期60 d 左右,卵殼未開,可人工敲開卵殼,撕破白色殼膜和卵黃膜,鱉可呼吸,待卵黃收縮干凈,肚臍愈合,鱉可自行爬出了卵殼。砂鱉稚鱉見圖1。

圖1 砂鱉稚鱉
稚鱉破殼后,置于潮濕墊材上暫養1~2 h。下水前,需注意氣溫和水溫差。本繁育過程發現,人工繁育的稚鱉,適應人工環境能力明顯優于野生個體。飼養過程中無須使用底砂,且能夠適應高亮度裸箱環境。人工環境下,稚鱉曬背頻率高于野生個體,幾乎整個白天都在曬臺上靜臥或是四肢舒展。稚鱉通常在破殼3~7 d 后開始攝食,可直接投喂人工開口飼料,無須馴化。在混養過程中,稚鱉打斗現象較嚴重,經常出現裙邊破損的情況,故暫養過程中應盡量單養,或放置多個躲避物,并低密度混養。
人工繁育的砂鱉稚鱉相較野生個體更活躍且易于飼養,并且與人具較強的互動性。此外,砂鱉體型較小,色澤鮮艷且花紋多變,如能實現一定規模的人工繁育,亦可將其作為觀賞鱉類培育和流通,而非僅僅局限于食用或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