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言言,張響,徐俊華
(常州市金壇區、溧陽市長蕩湖水產管理委員會管理處,江蘇 常州 213224)
增殖放流是指采取放流、底播、移植等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水庫等公共水域投放親體、苗種等活體水生生物的行為。增殖放流具有補充水生生物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等作用。我國增殖放流工作始于20 世紀50年代末,經過多年實踐和探索,增殖放流技術不斷創新和發展,放流品種和數量也不斷增加。目前,增殖放流已成為一項重要資源養護措施,放流范圍覆蓋我國江河、湖泊、水庫、海灘等水域[1-3]。
長蕩湖位于江蘇省南部,跨金壇、溧陽兩地,水域面積87.3 km2,是江蘇省十大淡水湖之一。為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發展,自20 世紀70年代以來,長蕩湖積極爭取和籌措各方資金,常年組織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F對近10年來長蕩湖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為今后增殖放流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根據金壇檔案館漁業管理部門的檔案資料,1972—1979年6年間共投放鰱、鳙等魚種約1 050 萬尾,河蟹超過1 450 kg。之后,鰱、鳙作為長蕩湖放流的主要品種,一直延續至今。截至目前,長蕩湖累計增殖放流鰱、鳙、鯽、鱖、鯉、細鱗斜頜鲴、沙塘鱧、青蝦、河蟹、螺螄等10 余個品種。
根據《金壇年鑒》(2013—2022)以及金壇漁政部門的統計數據,2012—2022年長蕩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情況見表1。由表1 可見,螺螄、河蟹、鳙、鰱和青蝦占總投放數量的99.65%,占總體質量的99.59%。

表1 2012—2022年長蕩湖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情況
1.3.1 生態效益
多年的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工作,使長蕩湖水生生物資源的資源量和生物種類多樣性得到了明顯改善。放流濾食性魚類鰱、鳙,通過其攝食,持續消耗水體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既抑制了水體富營養化,又有利于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匯,對維持湖泊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4];放流底棲動物螺螄,可以去除水體及底泥中氮磷等污染物,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5-6];放流青蝦、沙塘鱧、鯽等魚種,起到了補充漁業資源、恢復種群數量的作用。研究表明,長蕩湖增殖放流在恢復漁業資源、充分利用餌料資源、提高魚類群落穩定性、凈化水質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7-8]。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和江蘇省常州環境監測中心2019—2022年監測結果表明,長蕩湖水質改善明顯,生物多樣性指數明顯提升,高錳酸鹽指數、總氮等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Ⅲ類水標準。。
1.3.2 經濟效益
通過多年來持續的增殖放流,長蕩湖鰱、鳙、河蟹等主要放流經濟品種的漁獲產量顯著增加,產生了直接的經濟效益,增殖放流成為穩定與提高漁產力的重要保障,給湖區漁業從業者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收入,有力帶動了周邊的經濟發展。據統計,2017—2019年長蕩湖增殖放流河蟹大眼幼體產值1 100 萬元,實現凈利潤750 萬元[9],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長蕩湖漁獲物資源調查結果表明[8],主要增殖放流品種鰱、鳙取得了較高的投入產出比,在漁獲物產量中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質量百分比分別占漁獲物的26.5%和49.4%。
1.3.3 社會效益
為進一步增強公眾對湖泊漁業資源保護和修復意識,長蕩湖管委會自2012年開始,每年開展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與的大規模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活動,長蕩湖的增殖放流活動,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群眾參與度也越來越高。10年來,長蕩湖增殖放流活動,共邀請、吸引有關領導、黨員干部、湖泊愛好者、漁業從業者、環保志愿者、漁民代表等約3 000 人次參加,媒體宣傳報道約100 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中國水產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發布的《長蕩湖增殖放流效果評估報告》(2013—2022年)表明,通過開展長蕩湖增殖放流活動,湖泊漁業從業者及老百姓對湖泊漁業資源的保護意識明顯提高,對長蕩湖增殖放流政策給予肯定、理解和支持。另外,長蕩湖大閘蟹等水產品牌的知名度得到了明顯提升,有力增強和彰顯了長蕩湖休閑湖泊的影響力。
長蕩湖目前沒有固定的放流場所或平臺,增殖放流時采用水產車裝運、掛槳船倒運、手抄網傾倒入湖等方式,幼小苗種數小時內,經歷拖網、裝箱、車輛運輸、倒灌、船艙運輸、抄網傾倒等若干工具和流程,對魚苗損傷較大,存活率偏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會各界人士自發加入長蕩湖增殖放流公益事業當中,一些企業、社會團體甚至個人,都在自發開展增殖放流活動。由于相關放流主體未按照要求,向漁業主管部門報告放流的品種、規格、數量等基礎數據底數不清,加之放流工作缺乏有效監管和指導,自發放流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放流苗種種質來源不清,存在放流外來種、雜交種等不合規物種的潛在風險。
加強增殖放流基礎性研究,增加相關資金投入,加大對放流技術、設備、平臺等的研發。研究建設適宜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平臺或場所,配套供應適宜放流的水生生物。支持開展放流前野化訓練,提高魚苗抗損傷能力。研發并應用智能化放流設備,減輕放流工具對魚類的傷害,減少放流時間,降低魚苗的損傷率和死亡率,提高放流效率和水生生物的成活率。提高標志放流比例,跟蹤監測放流苗種的生長和資源變化情況,科學、準確評估增殖放流效果。
規范社會放流水生生物來源,嚴禁從農貿市場、觀賞魚市場等渠道購買。單位和個人自行開展的規模性放流活動,水生生物原則上應來源于增殖放流苗種供應基地。農業農村等政府部門,要加強對社會放流活動的監管,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規定,擅自投放外來物種或其他非本地物種的行為,要依法責令限期捕回并予以相應處罰,預防和減少可能導致的不良生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