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靜

冬日的荷蘭,寒風凜冽。運氣好遇上晴天,便能看到其獨特的光影質感。
萊頓是一個適合步行的城市。漫步在萊頓街頭,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歷史、文化和些許的精英氣息,也許是因為倫勃朗出生在這里。
穿過一座吊橋,沒幾步就走到了倫勃朗的出生地。紅磚和白色木頭窗戶,樓下塞著報紙的信箱,以及停放著的锃亮自行車,讓人覺得這就是一座非常普通的荷蘭居民樓。如果不留意看,人們很容易就會與之擦肩而過。
只有門牌號上寫著的倫勃朗名字,出生日期以及“此處是他出生地”,在靜靜地告知往來路人這個地點的意義。環顧四周,突然發現房子對面有個有趣的雕塑:倫勃朗的自畫像前站著一位男子,正對雕塑的墻面,還有一幅他的自畫像。透過旁邊的花園和樹林可以看見,一只小船停泊在風車下。運河中的倒影顯現出或明或暗的光。我站在小花園里,想著,不知道1606 年,在這里出生并度過童年和青年時期的倫勃朗,是不是也曾站在這里思考過未來。
倫勃朗被譽為17 世紀最偉大的歐洲畫家之一,將歐洲巴洛克藝術推向了古典時代的高峰,他也見證了荷蘭的黃金歲月。但少年得志的他,沒有預料到其后半生的困境和潦倒。
年少時,我也曾流連在荷蘭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那時只是被倫勃朗畫作的技法所震撼。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多地看到的是這些作品背后起起落落的人生。
倫勃朗在肖像畫中擅長用明暗對比,模擬45度角光線的效果,這種光效被叫作“倫勃朗光”,至今仍廣泛應用于人像攝影,如近來熱播的電視劇《繁花》,就多被提及對倫勃朗光的運用。
鉆研肖像畫多年的倫勃朗,正巧趕上了荷蘭的黃金時代,國家財富的迅速積累,使得富人越來越多,他們都希望能擁有一幅漂亮的自畫像。他獲得了很多的委約,很快發家致富。與此同時,他熱衷于購買昂貴的繪畫顏料,喜愛花重金收藏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
我站在還在修復的《夜巡》前久久不想離去。1642 年,倫勃朗接到了來自阿姆斯特丹市民自衛隊員的畫像訂單,要求他畫一幅集體肖像畫。自衛隊的成員想要通過畫作展現出各自的英姿。
但倫勃朗并不這么想。觀眾看到的畫作上,每個人所占的大小比例相差懸殊。除了位于畫作中心的主角們外,大多數人只留下了黑暗里朦朧的輪廓,或者只露出了雙眼。但是畫面中被偏愛的小女孩,卻在人群中散發著金黃璀璨的光。整幅畫因其強烈的明暗對比手法和光效技法,而顯得層次分明,富有戲劇張力,也突破了傳統巴洛克藝術法則。
這幅畫在藝術史中無疑是具有歷史意義的,然而其在當時卻極具爭議。因倫勃朗對這幅畫的藝術處理方式,自衛隊員們將他告上了法庭。大家對他極盡嘲諷,慢慢不再有人找他畫肖像。
從國立美術館出來,不覺地來到了位于阿姆斯特丹喬丹布里街4 號的倫勃朗故居。他在富裕之時,買下了這幢四層樓的建筑,在此居住了二十年,后半生潦倒之時將其賣出。站在這幢有著紅磚綠窗的建筑前,看著落日的余暉照在墻面,玻璃窗上倒映的光影,這也許就是倫勃朗斑駁的命運之光,也是他留給荷蘭的光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