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月都接到幾封青年們的來信,問我“什么叫作文學修養”。
有的來信中,偏重詢問寫作的技巧,仿佛認為寫作技巧就是文學修養。
首先就須指出:文學修養包括著寫作技巧,寫作技巧可不是文學修養全部。不要以為學會一些技巧便會創作了。
老年間的秀才、舉人,都在寫作技巧上受過嚴格的訓練,因為科場里的詩文程式必須嚴格注意,試卷上寫錯一字一筆就必落選。可是,大多數秀才與舉人并不懂什么叫文學,也沒創作出什么有價值的作品來。可見,專憑技巧不能算有文學修養。
寫作技巧至少包括三方面:語言的運用、描寫的能力、作品的結構。
這三者都不可孤立地看成只是技巧問題。
語言與生活分不開。生活豐富,語言才會豐富。脫離生活,只能寫出干巴巴的八股濫調或學生腔,不能獨具風格,創造語言。描寫能力也如此,沒有生活即無可描寫。
沒見過工人的,沒法子描寫工人;沒見過高山大川的,也無從描寫高山大川。想象,甚至于幻想,須有客觀的真實做基礎。沒有飛鳥,人便想不起飛機。
描寫人物與事物不是記流水賬,而是使讀者更深刻地認識人與事,感到親切,受到感動。這樣,作者必須有豐富的生活,觀察得既廣且深。
不去生活,不多接觸人與事,而只向別人討教怎么描寫,就好像自己不肯入水,還要學會游泳。
至于作品的結構,的確是因形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電影劇本與話劇不同,話劇又與小說不同,應當學習。可是,主要的東西還是內容。沒有內容,雖有結構也無濟于事。
八股文章最講究結構而沒有什么內容,所以空洞無物,沒有藝術價值。結構不過是為幫助把內容安排得嚴整完美,表現得富于故事性與藝術性。我們不能離開內容去考慮結構。
這樣看來,寫作技巧原來也離不開生活。
不錯,我們的確能夠從學習古典文學與當代名著中得到一些技巧上的竅門,可是這些竅門并不能給我們解決一切問題。
我們是要“創”作。既要“創”作,就不能照貓畫虎,只求跟范本差不多。大家若都用同樣的技巧去寫作,便無創作可言了。
文學修養包括寫作技巧,而寫作技巧又離不開生活,所以生活是文學修養的重要部分。離開生活,專談技巧,文學創作便會僵化,寫不出活生生的語言,描繪不出新人新事,也不敢別出心裁。以結構配合內容,才能有所創造。
(節選自《老舍談寫作》,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