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通州區臺湖鎮一片收割后的玉米田邊,循著雪地上的腳印,你能看得到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研究員郭耕和護鳥志愿者郝建國。今天,他們特意來看望“老朋友”——連續八年到此越冬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
“找到大鴇了!是一只雌性,就在我們正前方200米左右。”借助配備超長焦鏡頭的相機,郭耕正在密切觀察并記錄著大鴇的一舉一動。
與很多珍稀鳥類不同,眼前這只大鴇沒有華麗的外表,身披一件灰色和栗棕色為主色調的羽衣,體型比雉雞壯碩,站立的姿態又像鶴。
大鴇為何如此執著,連年飛臨北京的郊野農田過冬?這其實是鳥兒適應環境的結果。“人類活動擠壓了大鴇原本的棲息空間,它們只好到收割后的農田里尋找散落的種子、雜草和昆蟲殘骸,當作過冬口糧。”
以前,郝建國和志愿者們自發輪班守護大鴇,撿拾白色垃圾,勸阻驅車追拍等不文明行為。今年,在通州區園林綠化局的部署下,更多科學家和志愿者加入到了守護大鴇的隊伍中。
熱點思考
鳥類作為生物多樣性的關鍵組成部分,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我國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實施拯救保護工程、加強鳥類棲息地和遷徙停歇地保護、加強科學研究以及強化執法等專項行動,讓瀕危鳥類數量穩中有升,重要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