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娥,李聰菊
(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云南 曲靖 655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最常見且病死病殘率極高的心血管急危重癥,多發于多器官功能減退的中老年人,即便搶救成功也康復緩慢、預后不理想,采用高質量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常規護理遵醫囑實施,難以針對不同患者細化和優化,效果欠佳。無縫隙護理根據患者病情銜接醫護流程、縮短時間延遲,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窗,有利于提高療效。心理護理關注患者的精神心理變化,通過調節患者情緒提高患者自信心和依從性,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將兩種護理理念聯合應用于AMI患者,探討無縫隙護理聯合心理護理改善AMI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連續入選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10例AMI患者,隨機均衡分組。對照組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齡46~75歲,平均(60.32±4.63)歲;發病1~4.7h,平均(2.31±0.12)h;含下壁梗死23例、前間壁/廣泛前壁梗死19例、高側壁梗死13例。研究組55例,男29例、女26例,年齡45~75歲、平均(60.27±4.59)歲,發病0.5~4.3h、平均(2.27±0.14)h,含下壁梗死22例、前間壁/廣泛前壁梗死20例、高側壁梗死13例。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配合醫生實施急救操作和用藥等。
研究組給予無縫隙護理聯合心理護理。
無縫隙護理:
(1)院前急救:①接線員接到電話后,迅速派救護車,并告知患者和家屬冷靜下來,普及急救知識,患者保持平臥,不可隨意移動患者,可給予患者嚼服阿司匹林或含服硝酸甘油。②救護車到達后,給予患者吸氧,監測生命體征并迅速建立靜脈通路,檢查心電圖,迅速判斷患者ST-T波有無異常,Q波有無病理性變化,將患者信息同步給醫生,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③轉運前應告知家屬患者病情、轉運注意事項、容易發生的意外情況,家屬簽訂同意書后方可進行轉運,并在途中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發現異常立即搶救[1,2]。④轉運途中,提前聯系急診科和心血管內科,以便提前準備手術,實現無縫隙急救。
(2)院內急救:①接到轉運電話后,急診科護理人員準備搶救工作,通知急診醫生,救護車到達前,急診醫生和護士應在醫院門口接診,快速移送患者到搶救室。②接到患者后,先確認其意識,觀察呼吸情況,了解患者病情和用藥情況,護理人員30 s內評估完,送到搶救室后檢查心電圖,動態評估患者病情。③優化救護,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到達急救室后1 min內接通氧氣,2 min內檢測血壓和血氧,3 min內采集血液標本并建立靜脈通路,5 min內檢測和動態評估心電圖。醫護人員分工和職責明確,節約時間。④醫生和護士在入院后5 min內到達搶救室,術前與患者家屬的談話,與其簽訂手術同意書,術前責任護士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完整填好轉運交接單和護理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進行手術。[3-5]
心理護理:(1)護理人員在術后主動與患者交流,講解病房和醫護人員的情況,消除陌生感,緩解緊張情緒,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2)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針對性心理護理方案。為患者和家屬講述成功案例,增強治療信心;同時為患者講述疾病相關知識,及時答疑解惑;觀察患者心理狀態變化,出現異常及時進行心理疏導。(3)當患者情緒不穩定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播放舒緩音樂,調節情緒。鼓勵患者慢走訓練,安撫情緒,緩解負面情緒。(4)護理人員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的時候,也要了解患者的需求,并且跟家屬一起分析患者產生這種心理需求的原因,多關心患者,積極開導,多進行心理暗示,讓患者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積極面對治療,遵醫囑用藥,同時注意飲食。[6-9]
(1)救治時間。(2)救護效果。(3)生活質量評分。(4)自護理能力評分。(5)心理狀態。(6)護理質量評分。

研究組救治時間比對照組明顯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救治時間的對比
研究組救護效果比對照組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救護效果的對比[n(%)]
護理前,2組生活質量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比對照組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的變化分析分)
護理前,2組自護理能力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自護理能力評分明顯比對照組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護理前后自護理能力評分的變化分析分)
護理前,2組心理狀態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心理狀態明顯比對照組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的變化分析分)
研究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2組護理質量評分的對比分)
有關研究發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采取良好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療效,改善預后。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救治時間比對照組明顯短(P<0.05)。這說明無縫隙護理確實能優化各流程銜接,比常規護理更節約時間。研究組救護效果和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相對于常規護理,無縫隙護理通過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關注患者生命體征,所有可預見的情況做好了充分準備,有利于提高救護效果和護理質量;不良情緒會影響兒茶酚胺激素的分泌,從而升高血壓和心肌耗氧量,加劇心律失常和心絞痛,而心理護理則能糾正患者的不良情緒,這不僅有利于救護效果的提升,還能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從而提升護理質量[10-12]。護理前,2組生活質量評分、自護理能力評分、心理狀態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自護理能力評分、心理狀態明顯比對照組好(P<0.05)。可能是心理護理為患者提供了健康宣教,使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從而提升了自護能力;而心理疏導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情緒,從而使其心理狀態也得到了改善;而患者的救護效果的提升、心理狀態的改變、自護能力的提升等也有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
無縫隙護理聯合心理護理有效提升AMI患者的生活質量、自護理能力、縮短救治時間、改善救護效果、護理質量、心理狀態,有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