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何以文明?何以中國?歷史源于土壤,文化發于土壤,民族立于土壤。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以農耕文明為源頭不斷發展起來的。土壤不單單指腳下這片土地,更是所有中華兒女生長的地方、中華文化承載的地方、中華民族精神凝聚的地方。
以華夏沃土,滋養深厚文脈。
中華文明之火種從沃土中來,在千年風雨中源源不絕,被一代又一代在沃土上生長之人點燃。不論是孟子的“定于一”還是董仲舒的“大一統”,都體現出這片沃土上生出的思想與文化的深厚。從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到天人合一、萬物并肩的生態理念;從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到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無一不展現出“謹奉社稷而以從”的底層邏輯。如今,我們“革故鼎新”,把“自強日新”“道法自然”的古訓化為新發展理念,用“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等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對文化本源堅定不移的守護讓文脈永續,不曾斷絕。
以華夏沃土,成就有志人才。
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歷史舞臺上,曾有無數先烈為了這片熱愛的土地,用一片碧血丹心鑄就了歷史的豐碑,書寫出愛國主義的壯麗詩篇。憶往昔,中國大地內憂外患,魯迅寫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壯志豪情;李大釗抒發“付吾輩之韶華,耀吾輩之中華”的赤誠心聲。無數先輩赤膽忠心鑄就民族之魂,披肝瀝膽成就建國之業,用生命來守住這片沃土。看今朝,中國展翅高飛、豐碑矗立,榜樣在前。我們生于此,長于此,跨過無數晝夜分明的日、季節變換的月、斗轉星移的年!星燧貿遷,時代嬗變,但矢志報國,不改初衷。
以華夏沃土,凝聚民族意志。
如今,民族意志在中華巨龍一次次騰飛中前所未有地凝聚。看21世紀吾國之興:嫦娥奔月,天宮矗立,北斗組網,蛟龍入海。這片廣闊的土地極富營養,結出了一顆顆豐碩的科技果實。文明于此傳承,文化于此碰撞,精神于此融合。
吾輩青年當勉勵進取,慨然以赴,躬身向前,心懷對這片土地之熱愛,蕩起歷史之罡風,拿穩文化之火把,譜寫盛世之華章。
點評
這篇作文飽含深情、富有哲理,以華夏土壤為載體,巧妙地串聯起中華文明、民族精神和時代擔當,展現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廣闊的人文視野。作文開頭便提出“何以文明?何以中國?”引導讀者思考土壤與華夏文明的緊密聯系。接著,從沃土對文脈的滋養、對人才的塑造和對民族意志的凝聚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層層遞進,邏輯嚴密。論述過程中引經據典,從歷史典籍到現代科技,展現了華夏土壤在各個層面的重要性。文中通過生動的描繪和形象的比喻,讓讀者感受到華夏土壤的厚重與力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