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偉林
幾乎所有國人從小都知道的一句話叫“傷筋動骨100天”。這句話出自中國古籍《興唐傳》,意味著傷及筋和骨的病損需要養治100天才能康復。在現代社會,大家將其含義擴展為:無論是外傷還是手術,只要涉及到肢體的“筋”和“骨”,都需要經過100天左右的時間休養才能康復。那么,髖關節置換手術呢?
髖關節置換手術通常被簡稱為“換關節”或“換股骨頭”,學術上規范的名稱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即將人工假體,包含股骨和髖臼部分,直接或利用骨水泥和螺絲釘固定在正常的骨質上,以取代病變關節,達到緩解關節疼痛、矯正畸形、恢復和改善關節運動功能的目的。酒精或激素引起的股骨頭壞死、外傷導致的股骨頸骨折以及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導致的各種髖關節疼痛、畸形和活動困難,通常需要接受這種手術治療。然而,在普通老百姓的傳統觀念中,髖關節置換手術是一個較大的骨科手術,不僅會傷及筋骨并安裝一個人工金屬假關節到體內,還需要臥床3個月左右才能下地行走,并且手術后早期有些動作是不能做的。這極大地增加了那些髖關節疾病患者的擔憂,使他們無法接受這種手術治療。
事實上,大量的研究和事實已經證明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是人類歷史上迄今最成功的幾種外科手術之一。自20世紀60年代起,該手術已成熟應用于臨床超過半個世紀。據權威數據統計,2022年我國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數量約為107萬例,其中人工髖關節置換數量超過一半。然而,由于早期手術技術的相對落后以及人工關節材料的限制,手術效果確實不盡人意。許多患者經常被告知手術后3個月內不能下蹲、不能坐低矮的凳子、不能蹺二郎腿等;手術后發生人工關節脫位、傷口愈合不良等并發癥也時有報道。不過,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手術技術的進步,上述那些限制和缺點正在一一被外科醫生攻克。
近些年,在人工髖關節置換領域,微創的理念和技術也發展迅速,已開展多種微創手術方式,直接前方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DAA,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就是其中之一,直接前方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傳統方法最大的區別在于,它不需要在手術中切斷人體的肌肉、肌腱組織;相反,手術操作僅需切開一層皮膚組織,然后從“掰開”的肌肉間隙中完成,最后復原肌肉等軟組織即可。這種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正常組織的損傷,從而能夠極大地減輕疼痛、減少出血,并降低人工關節脫位的風險。因此,手術后康復的速度得到了顯著提高。通常情況下,使用這種技術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患者可以在手術后第二天或第三天就開始負重行走,無需長時間臥床和制動。
大量臨床研究報告顯示,微創直接前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極大地提高術后人工關節的穩定性,脫位率遠低于1%。因此,手術后患者無需特別限制髖關節的活動姿勢和動作,可以坐普通的凳子、乘坐常規交通工具,上廁所時無需使用增高馬桶圈,也可以蹺二郎腿等,這極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隨著現代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對于髖關節置換手術后盡快返回工作崗位和正常生活狀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研究數據顯示,在西方發達國家,大約1/3的髖關節置換手術是通過門診手術完成的。換句話說,術前檢查和評估工作均在門診完成,手術當天患者直接空腹到達醫院就能接受手術,然后在短暫數小時的觀察后便可回家或者入住專業康復機構進行鍛煉。當然這需要仔細的術前評估,以確定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基本良好。隨著手術引起的創傷越來越小、出血越來越少、疼痛越來越輕,長時間的住院觀察也就不是必要的了。目前在我國,已經有一些醫療機構正在嘗試開展這種日間手術模式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這不僅極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醫體驗,還節約了醫療費用支出。這完全得益于微創人工髖關節置換技術和快速康復措施的合理應用。
盡管髖關節置換手術傷了筋、動了骨,但手術后第2天就能下地行走;1周左右可以扔掉拐杖;1個月左右便可以重返工作崗位。因此,真的不需要“養治100天”。這種日間手術模式的人工關節置換術或許是將來推廣和普及的一種方向。
除了手術治療的效果,手術疤痕也是許多患者關心的問題。畢竟,誰愿意在身上留下永久且難看的疤痕呢?特別是對于疤痕體質的患者和年輕女性。過去,髖關節置換手術后,患者髖部外側或后側會留下長長的疤痕,既不美觀,也不利于早期康復活動。因為手術后早期的活動鍛煉可能會牽扯切口,導致傷口愈合不良、疤痕更加明顯。
然而,現在有了改良的“比基尼”切口直接前方入路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這個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這種技術起源于瑞士,它將手術切口設計在腹股溝的皮膚皺褶處,也就是把髖關節置換的手術切口隱藏在大腿彎曲后根部的皮膚重疊處,這樣不僅保留了原來直接前方入路髖關節置換技術的微創優勢,還增加了美觀度,更有利于手術后早期關節功能活動鍛煉。
此外,微創直接前方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和以往的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相比還有一個優點,即它對人工關節的要求更低,可以選用進口耗材,也可以使用國產耗材,這就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就醫成本。
總之,微創直接前方入路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經成為許多關節外科醫生首選的手術方案。
髖關節置換術的適應證
由于髖關節置換術后的病人需要長期與假體共存,且假體均有使用壽命(目前最長為30年)。因此,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有著嚴格的適應證。符合下列條件者才可接受髖關節置換術:
1.股骨頭粉碎性骨折或股骨頸骨折復位失敗,預計股骨頭壞死可能性大者。
2.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不愈合,對生活影響較大者。
3.長期用藥(如激素)或酒精導致的股骨頭壞死者。
4.老年退行性髖骨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強直性脊柱炎累及髖關節,疼痛無法忍受,影響生活者。
5.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或感染等原因導致的陳舊性髖關節脫位者。
6.位于股骨頭頸部或髖臼側的髖關節良性或惡性腫瘤。
目前,隨著手術技術與關節假體的不斷進步,髖關節置換后的患者可達到“遺忘髖”(患者術后忘記自己換過關節,感覺不到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