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珊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歷史課程的核心素養目標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規定的課程目標一致。初高中是一個連貫的學習過程,同時“由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五個方面的分類初高中是一樣的,這意味著必須解決核心素養培育的分層問題”。 [1]
現行統編初高中歷史教科書均采用通史體例,如何在教學實踐中體現初高中不同的課程要求和培養層次,更好地完成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從低到高的層級進階,成為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本文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經濟體制改革》一課為例,對比初高中歷史教材和課程標準,進一步對唯物史觀的水平層次進行細分,探討初中階段唯物史觀的培養目標和教學方法。
一、唯物史觀基本理論在初高中不同學段的層級細分
對比《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2]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3]對唯物史觀素養的表述可以發現,兩者都要求學生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在初中“了解”基本觀點的基礎上,高中還要“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學習探究和日常生活中,認識到唯物史觀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筆者將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總結為五個部分,結合學生情況以及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對唯物史觀素養的4個水平劃分,進一步對唯物史觀進行了層級細分:
二、以唯物史觀為指導確立教學目標
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在初高中歷史教材中都有涉及,但是呈現方式卻有很大不同。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8課《經濟體制改革》講述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措施、影響等內容,闡述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概念和作用。《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8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包括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和“一國兩制”等諸多內容,教學時需要采用長時段、多維度、寬領域的分析方法。對比初高中教材可以發現,初中階段教師應該對基礎史實進行詳細闡述,課堂教學要形象生動,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在此基礎上,高中教學才可以不再對史實進行簡單重復,以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系統梳理和理論分析。
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包含許多抽象概念,教師在高中階段可以鼓勵學生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典著作,更深入地理解唯物史觀的豐富性和科學性。但初中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限,需要教師展示簡單形象的具體案例,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唯物史觀的內容,切忌脫離史實機械灌輸理論概念,或超出學生理解水平補充大量的課外史料。基于前文對唯物史觀的層級劃分、初高中教材內容的對比以及對學情的分析,《經濟體制改革》一課在唯物史觀的落實方面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了解人民公社體制下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政企不分造成企業缺乏自主權等史實,知道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認識到不合理的生產關系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通過小崗村村民實行分田到戶開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事件,感悟基層民眾的首創精神,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通過改革開放初人們對分田到戶的質疑和傻子瓜子事件,了解經濟體制改革中存在的困難,認識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了解鄧小平對生產責任制和對傻子瓜子問題的處理態度,認識杰出領袖對改革開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通過具體數據和事例了解經濟體制改革后中國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合適的生產關系變革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三、設計有助于落實唯物史觀的教學過程
本課通過給學生呈現豐富的文字、圖片和視頻等材料,創設歷史情境,進行問題探究,從而落實唯物史觀。
探究一:為什么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農村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統一經營,集中勞動,統一分配,吃“大鍋飯”。農民缺少生產自主權,辛辛苦苦干一年活,到年終結算,收入不多,因此生產積極性不高。
——八年級下冊第8課“相關史事”
頭遍哨子不買帳,二遍哨子伸頭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到了田頭忘帶鋤,再去回家逛一逛。
——人民公社時期流行的順口溜
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
——《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北京天橋百貨商場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總經理只有10元錢的審批權,就連修個廁所都要向上級申請撥款,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
——教材“知識拓展”
學生通過分析農村人民公社和政企職責不分存在的問題,認識到不合理的生產關系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探究二:小崗村村民作出了怎樣的決定?這會面臨怎樣的風險?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此后能干,每戶保證完成每戶全年上交的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作(坐)牢殺頭也干(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孩子養活到18歲。
——小崗村村民簽字按手印的“生死契約”
小崗村實行大包干后引起了很多人的質疑:
把土地分給個人就是倒退,倒退到資本主義、封建主義。
一搞單干,不出半年,就能看到農村的階級分化。
小崗村18戶村民冒著巨大的風險簽訂“生死契約”實行大包干,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自下而上拉開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體現了人民群眾的巨大智慧和力量。
探究三:如何看待鄧小平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發揮的作用?
“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我們總的方向是發展集體經濟。[4]
——1980年鄧小平《關于農村政策問題》
安徽蕪湖年廣久開辦作坊賣瓜子,雇工超過100人。1983年底,有人把年廣久雇工的問題反映到上面,年廣久被說成是資本家復辟,安徽省委派專人到蕪湖調查年廣久。
如果你一動,群眾就說政策變了,人心就不安了。讓“傻子瓜子”經營一段,怕什么?傷害了社會主義了嗎?[5]
——1984年鄧小平《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6]
——1992年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
面對很多人對大包干的質疑,鄧小平認為大包干不會影響集體經濟,反而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改革進程。鄧小平多次點名保護“傻子瓜子”的經營者年廣久,堅持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政策不動搖,并在南方談話中提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進一步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面對在改革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鄧小平在關鍵時刻凝聚共識,為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唯物史觀在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改革開放正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生動體現。
探究四:分析經濟體制改革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教材“課后活動”
1984年7月,(北京天橋百貨)商場進行股份制改革,正式成立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首批發行的300萬元股票,很快就被認購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場有了資金,有了經營自主權,經營規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
——教材“知識拓展”
學生通過分析圖表數據和結合具體企業案例,觀看《1978—2017年世界GDP動態排名》視頻,感受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認識合適的生產關系變革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并結合改革開放前的史實,對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有更全面的了解。
“初高中學生在知識能力、認知水平、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但也具有成長性的特點”,[7]初高中對核心素養的培育應該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初中教師不能囿于所教學段,只關注當下的教學內容,需要樹立初高銜接的整體意識,密切關注初高中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的異同,然后落實到每一課的教學中,制定切合本學段實際情況的學習目標和教學方法,把握好教學的“度”,既要有效落實核心素養,又要避免超前教學,以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從低到高的層級進階。
【注釋】
[1] 黃牧航:《中學歷史分層教學的實踐反思》,《歷史教學》2023年第7期,第36頁。
[2] 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6頁。
[3] 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6頁。
[4]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5頁。
[5]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91頁。
[6]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頁。
[7] 徐潔:《大概念立意下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初探》,《歷史教學》2023年第7期,第51頁。
* 本文為羅燕媚老師主持的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基于唯物史觀素養進階的初高銜接課堂教學實踐的路徑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