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國
動脈瘤是血管壁上的一個突出部分,類似于氣球。它通常出現在大腦的動脈分支點,這是因為這些地方的血管壁承受的壓力較大。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顱內動脈瘤是沒有癥狀的,它們可能在許多年內都不會爆發。但是,當它們增大到一定程度或者位置不佳時,可能會對周圍的大腦組織和神經施加壓力,導致頭痛、視覺問題、面部麻木或其他神經相關癥狀。
在動脈瘤的分類方面,有幾種常見的類型如下:(1) 囊狀動脈瘤,也叫漿果狀動脈瘤,看起來像掛在藤蔓上的漿果,是一個圓形的充滿血的囊,從主干動脈或它的一個分支突出來。漿果動脈瘤是最常見的動脈瘤類型,通常在大腦底部的動脈上形成。(2)梭形動脈瘤,這種類型的動脈瘤會導致動脈壁膨脹,通常涉及到較大的血管分支。
那么為什么我們的腦血管會“冒泡”呢?動脈瘤的形成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有血管壁的弱點,這使得動脈瘤的形成更為容易。但除了遺傳因素,高血壓、吸煙、高膽固醇和酗酒等都是促成動脈瘤形成的因素,它們都會損傷或削弱血管壁,使其更容易“冒泡”。另外,在某些疾病條件下,如結締組織疾病或顱腦損傷,也可能增加動脈瘤的風險。
在臨床上,可以觀察到有一部分動脈瘤患者在發生動脈瘤破裂之前,就會出現各種特定的臨床癥狀。這些癥狀促使他們去醫院就醫并及時得到了治療,比如:(1)頭痛,許多患有顱內動脈瘤的人描述他們的頭痛為“生平最疼的”,這種痛感可能是突如其來的。(2)雙眼視覺問題,如雙重視覺、視力下降或視野喪失。(3)面部麻木或疼痛,特別是在眼和鼻的區域。(4)神經障礙,包括言語或記憶困難、平衡或協調問題。
而當動脈瘤破裂以后,會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典型的臨床表現是突發的嚴重頭痛,惡心和嘔吐,頸部僵直,對光線敏感,意識模糊或喪失意識。破裂的動脈瘤是緊急情況,需要立即治療。
腦動脈瘤破裂后,還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包括:(1)已破裂或漏血的動脈瘤存在再次出血的風險,這會對腦細胞造成進一步的損害。(2)動脈瘤破裂后,大腦內的血管可能收縮和狹窄,導致所謂的血管痙攣。這種狀況可以引發缺血性卒中,此時腦細胞的血液供應受限,進一步導致細胞損傷和損失。(3)破裂的動脈瘤通常發生在大腦和覆蓋大腦的薄膜組織之間的空間,此時,出血可能會阻止圍繞大腦和脊髓的液體正常循環,引發腦積水,腦組織產生壓力,進而可能損害腦組織。(4)腦出血可以打破血液中鈉的平衡,使血鈉水平持續下降,進而導致腦細胞腫脹和永久性損傷。
當出現上述癥狀時,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一系列檢查來確定是否為顱內動脈瘤。比如,通過磁共振成像查看腦內的血流情況;將造影劑注入血管并進行X光檢查,詳細描繪出腦血管的結構;在動脈瘤疑似破裂時,CT掃描可以迅速查看是否有腦出血;如果醫生懷疑動脈瘤破裂但CT掃描結果為陰性,通常需要采用腰椎穿刺來檢查腦脊液中是否有血跡,這是因為脊髓腔與顱腦相連。
目前,腦動脈瘤還無法通過藥物治愈,積極的藥物治療只能降低早期再出血風險、防治并發癥,但對于動脈瘤本身并無明確治療作用。只有積極的外科處理,使動脈瘤自血液循環中完全隔絕,才是有效治療動脈瘤、防止再出血的根本方法。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外科方法包括——
夾閉手術 通過開顱手術,在動脈瘤的頸部放置一個夾子,阻止血流進入。這種方法復發率較低,但是創傷較大,患者恢復較慢。
動脈瘤彈簧圈栓塞術 通過血管插入導管,將1個或多個線圈放入動脈瘤中,使其凝固并最終塌陷。適用于窄頸動脈瘤,即瘤徑小于4毫米的動脈瘤。
支架輔助彈簧圈栓塞手術 適用于寬頸動脈瘤,即瘤徑大于或等于4毫米的動脈瘤。此術式是在動脈瘤的頸部放置支架,以幫助保持彈簧圈在適當的位置,進而成功地堵塞動脈瘤。
管狀支架置入術 使用管狀支架來隔離動脈瘤,從而減少破裂和出血的風險。
目前國際上和國內的臨床指南和專家共識多認為,對于同時可以使用手術和介入治療的動脈瘤,建議首選介入治療。
需要注意,患者在術后仍需要使用藥物治療。比如,接受開顱動脈瘤夾閉術的患者,在術后需要短時間服用預防癲癇的藥物;使用支架治療的動脈瘤患者,在術后需要長期的抗血小板治療;破裂動脈瘤患者在完成手術、病情獲得穩定后,要使用防治腦血管痙攣的藥物。對于已經接受過動脈瘤治療的人群,定期跟進檢查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可以確保治療得到預期的效果,并及時發現并處理任何可能的并發癥。
雖然腦動脈瘤的確切病因尚不明確,但已知一些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風險,這些因素包括年齡、吸煙、高血壓、吸毒、過量飲酒等。為了預防腦動脈瘤,應盡量避免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其次,腦動脈瘤在女性中比在男性中更常見。一些疾病的存在也會增大患動脈瘤的風險,如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多囊腎病、主動脈狹窄、腦動靜脈畸形等。這部分高風險人群應更加關注腦動脈瘤的篩查。
此外,腦動脈瘤并不是一種遺傳病,但一級親屬(如父母、兄弟、姐妹或孩子)中如果有2個或2個以上患有腦動脈瘤,也建議及時完善腦動脈瘤的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