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3年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研究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類高職院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育人路徑研究與成效評估——以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SNDJSZ2023302)
作者簡介:戴文文(1991—),女,浙江瑞安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摘 要:高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入農村、了解農村、服務農村,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力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分析“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結合“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開展情況探究其存在的問題,提出深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育人功能的路徑,以提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鄉村振興; “三下鄉”;社會實踐;育人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要立足國情農情,體現中國特色,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各高校組織學生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農村、了解農村、服務農村,從而更好地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之中,為民族復興貢獻青年力量。
一、“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
(一)了解國情民情,增強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
學生身處校園這個環境,與社會存在一定距離,對我國國情民情的認識大多來源于網絡、書本等間接方式。成長于經濟發達地區城市的學生,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鄉村治理、產業發展等現狀更缺少直觀、深入的了解,對農村的認識相對簡單、片面。“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們融入廣大農民群眾的真實生活,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是如何落實到一線基層,對國家的發展情況有自己的判斷。同時,學生親身參與農民的生產生活,能夠直觀深入地了解農村地區的社會現狀,從而對我國農村地區的社會發展情況形成相對全面的認識,畢業后能夠真正投身農村,扎根基層,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承擔起民族復興的責任和使命。
(二)理論聯系實踐,提高專業知識技能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學生要掌握各項知識技能,除了要扎實認真地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要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個人的專業技能。“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的平臺,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開展實地調研,參與生產作業,在實踐中能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個人專業知識技能。同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激發學習動力,端正學習態度。總之,高校組織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專業技能過硬的應用型人才,為鄉村振興夯實人才基礎。
(三)提高各項能力,提升綜合素質
高校組織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首先,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深入基層、深入農村,身處相對艱苦的環境,并克服活動過程中的各項困難,能夠使他們形成不畏艱難、敢于挑戰的堅韌品格。其次,活動的開展以學生為主體,活動的計劃、實施、總結等都是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計劃、組織、協調、溝通等能力能夠得到鍛煉。最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感受農村發展,了解國情民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正確認識,堅定理想信念。學生在“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中,開展黨史宣講、志愿服務、科技支農、調研獻策,能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同時也能使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
二、“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足
部分高校對“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缺乏足夠重視,在組織開展過程中缺乏長期性、整體性的統籌規劃。一方面,部分高校在選擇實踐地點時,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臨時性,沒有長期整體的計劃安排,這使得“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難以對實踐地產生持續性、長久性的推動,實踐影響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安排實踐內容時,往往會參照過往的實踐形式,而未結合農村新發展、新形勢進行創新,部分活動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現象,未能充分發揮活動的應有作用。
(二)學生參與不足
主要體現在參與廣度不足及參與深度不足。參與廣度不足是指受團隊人數的限制,參加活動的學生人數有限,大部分人員來自和教師比較熟悉的學生干部或者教師課題組的成員,覆蓋面不夠廣。參與深度不足是指部分參加活動的學生對“三下鄉”的認識不夠深入,一部分學生抱著增加簡歷內容、有利于評獎評優等功利性心態參與其中,一部分學生認為“三下鄉”是到農村體驗生活,與同學一起參觀旅游。學生參與廣度及深度的不足使得“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三)專業結合不足
雖然“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但是學生的專業能力、管理能力、實踐經驗等都存在一定欠缺,因而指導教師特別是專業任課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對活動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多數高校并未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專業任課教師參與活動,若實踐內容與專業任課教師的工作或課題無關,部分專業任課教師擔任指導教師的積極性不高,多數活動由輔導員負責指導,造成當前活動多以參觀走訪、文藝演出和義務支教等形式開展,與學生自身的專業結合不夠緊密,專業深度融合不足。
三、深化“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育人功能的路徑
(一)加大資源投入,打造實踐品牌
高校要認識到“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在資金、人員、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加大對活動的投入,保障活動的順利開展,增強對實踐地積極正向的影響,使活動成為高校的一個品牌,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首先,要有專項資金的保障,避免因資金短缺造成實踐活動無法順利開展,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活動育人功能的發揮。其次,要制定相關制度支持鼓勵專業任課教師及其他相關部門人員參與活動,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人才及技術支撐。最后,要加強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爭取校外的人才、資金、技術等的支持,形成長期互利的合作,建設實踐基地,使活動能夠產生持續性、長久性的影響,打造出品牌化的社會實踐項目。
(二)廣泛宣傳動員,強化思想引領
針對學生參與活動廣度及參與深度不足的現象,高校可以分階段開展宣傳動員,加強教育引導,強化思想引領,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活動,進一步深化活動的育人功能。
在活動的籌備階段,高校可以在學校公告欄、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和班級QQ群等平臺多渠道發布活動公告,招募參與人員;對于活動的選題,可以結合當年度重大事件、學校專業特色等確定實踐方向,由學生自主選題,在把握活動思想導向的同時,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度,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在活動中,指導教師要幫助學生扎實推動活動進度,深入挖掘活動內涵,及時進行活動總結,充分利用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同時,利用中青網、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和B站等平臺進行宣傳報道,記錄實踐過程,讓更多未參與的學生了解活動,并吸引他們在未來能夠參與其中。
活動結束后,高校可以組織成果展示、分享交流和激勵表彰,進一步深化實踐認識,鞏固實踐成果,擴大實踐影響,發揮實踐育人功能,鼓勵更多的青年學生投身鄉村振興事業,在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的同時為國家和社會貢獻青春力量。
(三)完善培訓機制,加強專業融合
高校應在實踐團隊出發前,組織開展各項培訓活動,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有效應對活動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可采取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了解參與學生的基本情況及培訓需求,根據活動的實踐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各專項培訓。培訓的內容應該囊括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各個方面的問題,如必要的心理知識、調研方法、溝通技巧以及突發事件的處理方法等。
同時,高校在組織活動過程中,應把活動與學校專業特色、學生專業特點相融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服務農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農學專業的學生可思考如何結合當地情況開展農作物種植、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技術指導;經管專業的學生可從農產品的營銷推廣、電商運營等角度組織開展實踐活動;教育專業的學生可為當地兒童提供暑期托管教育服務;法律專業的學生可以進行普法知識宣傳,提高農民法治意識。
(四)強化思政教育,落實“三全”育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社會實踐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一是整合各方資源,突出全員育人。全員育人是指學校、學生、家庭和社會都負有育人的責任。因而,要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整合各方資源,形成以學校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出力、家長理解支持的一體化育人體系和格局,共同助力學生的成長成才,形成育人合力。
二是加強動態管理,突出全過程育人。全過程育人是指育人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包括寒暑假等假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在暑假期間進行的,但要開展好活動,需要超越暑假這個范疇,利用好學生的在校時間,結合思想政治工作,廣泛開展針對性教育,加強對活動的動態管理。
三是提升育人實效,突出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指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實現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育人。高校要圍繞活動,結合學生特點,建立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職業生涯規劃等相結合的全方位實踐育人體系,為國家和社會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專業知識扎實的高素質人才。
四、結語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1997年在全國正式開展以來,引導著一代代青年大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見識,提升綜合素質,增強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發揮了顯著的育人功能。今后,要從加大資源投入、打造實踐品牌,廣泛宣傳動員、強化思想引領,完善培訓機制、加強專業融合,強化思政教育、落實“三全”育人四個方面,進一步增強“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包家官,陳潤欣,陳姝含.新時代高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育人效果深化及實踐路徑研究[J].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21(1):15-17.
[2]成文鵬.新時代“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育人功能的深化與拓展研究[J].青春歲月,2019(5):94.
[3]張歡,董慧.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育人效果的路徑研究[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0(10):56-58.
[4]劉陽,畢永福.三全育人視角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分析:以T大學為例[J].智庫時代,2020(9):132-133.
[5]張鐵成,包慧君.“三全育人”理念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指導與啟示[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5):81-84.
[責任編輯:李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