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木生長環境的持續惡化、美國白蛾和松材線蟲病等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頻繁的人為活動等嚴重影響了西山林場現有林木的健康生長,使得林場退化林面積逐漸擴大。據統計,進入21世紀后林場退化林的面積逐年增加,林分質量明顯下降,根據生態建設總體要求,應該加強林場退化林修復工作。本文主要闡述了西山林場退化林的形成原因與修復措施,介紹了當前退化林的基本狀況,然后分析了退化林形成的具體原因,最后針對退化原因提出有效的修復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退化林;形成原因;修復方法
因環境變化、造林和經營管理不當、遭受自然災害、林業有害生物危害等因素影響,林分提前或加速進入生理衰退階段,出現林木枯死、瀕死、生長不良等現象,林木穩定性降低,生態防護或林產品供給功能退化甚至喪失,難以通過自然能力更新恢復的森林。退化林修復是指在利用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基礎上,為促進正向演替,提高退化林分質量、恢復生態系統功能而采取的封育、補植補造、更替修復、撫育修復、擇伐修復、林帶漸進修復、綜合修復等措施,培育穩定高效多功能森林[1]。
1 西山林場退化林基本現狀
西山林場是霍邱縣國有林場,始建于1958年。林場現有經營面積1 949.2 hm2,公益林面積1 182.4 hm2,占全場面積的61%,且均為國家二級公益林。森林覆蓋率74%,土壤多為普通黃棕壤和黏盤黃棕壤及少量棕色石灰土,土層厚30~100 cm,除石灰土外,一般pH在5.5~6.5,水肥條件較好[2]。年降水量900~1200 mm,無霜期222 d。林場植被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以人工林為主,大部分為20世紀50年代造林,樹種多為黑松、馬尾松、麻櫟、刺槐、榆樹、烏桕等。
近幾年,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重視林區的發展。根據縣林業主管部門調查的數據顯示,“十二五”“十三五”期間,林場及周邊林木退化的速度較快。每年10月15日因西大山廟會發生的折斷、踩踏、毀壞樹木造成林木退休的面積達到66.67 hm2,主要發生在安陽山森林公園、長山林區。陳山林區、環山林區、長山林區、謝店林區有2 333.33多hm2。20世紀60年代栽植的松類過熟林。環山林區、謝店林區和陳山林區因石料開采導致林木退化的有133.33多hm2。長山林區、環山林區有超過1 500畝的林窗且郁閉度較低的林分。各林區不同程度發生了松材線蟲病,造成林木退休面積達66.67多hm2。林木退休不僅危害了林區的健康發展,同時,也對人們的生活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人們在利用林木的同時,首先把生態修復擺到了首要位置,成為優先考慮對象。由于各級管理部門的重視,2020年以后,林區的退化速度顯著降低,近年的數據調查顯示,林區退化速度已降至4.5%。
2 西山林場退化林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是生長環境的變化促使林場林木退化速度加快,二是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推進了林場林木退化,三是林場過熟林比例大,四是人為活動是林場林木退化不可忽視的因素。同時,在調查數據中也可以得出林區的退化狀況具有地域性差異,部分地區較為嚴重,有人區和無人區差別明顯,山頭和山腳差別明顯,生長條件好的和生長條件惡劣的差別明顯。
2.1 生長環境的變化
縣經濟開發區和西山林場相鄰,受限于土地指標,開發區的部分高新企業都在林區周圍,環境的改變嚴重影響了林區林木的生長。六安鋼鐵控股集團、霍邱寶業建筑工業化有限公司位于長山林區,企業的建設改變了林區內原有的氣候、立地等條件,致使部分林地成為崗上坡、林木成為崗上樹,土壤中的水力肥力已不能滿足現有林木生長需要,林木年均生長量下降,出現小老樹林與干頭樹林。安徽省霍邱六興礦業有限公司位于環山林區,因剝離、掘進、選礦破碎所排放的廢石、廢渣占用林地,導致森林植被系統被破壞,部分林區內水災、旱災頻繁發生,造成林木生長不良,加速了林木的退化。隨著企業逐年發展,人員越來越多,林區內人為活動頻繁,部分人員環境保護意識較差,盜伐、濫伐、狩獵等原因,人為破壞現象屢禁不止,造成林區林分質量下降。
2.2 蛀干害蟲的危害
西山林場現有林區內的林木多為人工造林,樹種單一,抵御自然災害和林業有害生物能力較低,造成蟲害嚴重。特別是林場位于淮河南岸,境內105國道、阜六高速、阜六高鐵貫通,受到淮北平原氣候影響,加之淮河上游部分地區美國白蛾蟲害嚴重,致使林場周邊美國白蛾蟲害屢治不絕。近年來,松材線蟲病在林場多處出現,雖經治理,成效一般,連續多年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列為美國白蛾、松材線蟲病疫區。沿淮河霍邱段的周集鎮、王截流鄉、城西湖鄉、邵崗鎮等鄉鎮大面積發生的楊樹天牛及黃斑星天牛等蛀干害蟲,使得近熟楊樹林的生長受到嚴重影響,防治困難,G105國道、G328國道沿線的發生的蛀干害蟲影響范圍較大,對全縣現有林木造成威脅,不利于林木生長。
2.3 生理過熟
西山林場始建于1958年,當年栽植的樹木均已成為過熟林,到了采伐或更新的季節,但由于林場林木采伐限額有限(“十三五”期間年采伐限額1 771.27 m3,
其中,生態公益林1 229.57 m3。“十四五”期間年采伐限額2 818 m3,其中,生態公益林2 418 m3),致使采伐或更新工作不能按照林木生長需要進行。一部分過熟林成為風折雪壓木、枯死木,成為林區有害生物棲息繁衍之地。特別是林場現有1 182.4 hm2的馬尾松、黑松及少量闊葉林木被劃為國家級公益林后,根據《森林法》第五十五條“采伐公益林只能進行撫育、更新和低質低效林改造性質的采伐”的要求,林場每年只能對其進行部分撫育性采伐,從而造成部分公益林過熟退化,影響了林分質量,生態作用不明顯。
2.4 人為活動
西山林場交通便捷,多條國省道通過林區,高速高鐵由南到北全境通過,人口流量大,人為活動頻繁,影響了林區的環境,周邊群眾盜伐濫伐林木現象屢禁不止,侵占林地現象時有發生,制約了林業的發展。每年的10月15日西大山廟會,六安市、阜陽市及河南信陽市的數萬善男信女從四面八方趕到西大山敬香許愿。會期期間,林區內人為活動頻繁,折斷、踩踏樹枝現象隨處可見。作為搖錢樹,很多人手中都有一個或多個樹枝,有的甚至爬到樹干上折斷主枝,嚴重破壞了林木正常生長。同時,林場和周邊群眾交織,由于牲畜踐踏、人為破壞以及氣候影響等多種因素也會使林木出現退化,致使林場森林質量不高,森林生態功能減弱。
3 退化林的修復策略
3.1 修復原則
根據國有林場的管理職能及林場的生態區位結合國家公益林比例,通過林場目前森林資源現狀,堅持以保護森林資源安全、改善林分結構、提升森林質量為目的,堅持公益林和商品林分類經營管理,突出生態優先、保護優先、保育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堅持以培育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為目標,通過森林撫育和補植珍貴、闊葉、觀賞樹種等措施,把現有林分逐步提升為多樹種混交、多林齡共存,多林層疊加、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近自然森林,成為防護功能強,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高,示范、輻射作用明顯的樣板林[3]。
3.2 修復方法
3.2.1 綜合修復
林場現有林木大部分為20世紀50~60年代造林,大部分老化,為過熟林,系重度退化林。對部分過熟林、成熟林通過更新調整、補植補造、擇伐等措施,改善林分生長環境,提高林分生態防護功能。綜合修復涉及林場的所有林區,重點是安陽山森林公園及長山林區,修復面積達333.33 hm2左右。通過調整樹種方式,對早期栽植的馬尾松、黑松等過熟林,更新為濕地松、烏桕、刺槐等鄉土樹種,實行針葉林和闊葉林混交,促進培育混交林,提高林木抵抗林業有害生物能力。對林相殘敗、郁閉度在0.3~0.5以內的林分,通過補植補造、撫育、低產低效林改造等方式,改善生長環境,提高生長質量,使其健康生長。對因森林病蟲害等原因死亡的林木,實行擇伐方式,定點清除。要特別注重做好退化灌木林分修復,該修復涉及林場所有林區,面積100 hm2左右。
3.2.2 撫育修復
鑒于西山林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林場及周邊林區已連續多年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列入美國白蛾、松材線蟲病疫區。按照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檢疫局要求,林場已開展綜合治理和林分修復措施。實踐證明,預防和修復是改善林區生長環境的有效手段之一,把預防貫穿于治理的全過程,既能提高治理效果,又能降低危害,同時節約了成本。對于已發生林業有害生物的林分,利用衛生撫育,實行擇伐或皆伐。采伐后的林木現場粉碎、焚燒后深埋入地下,樹根部分用塑料袋套頭,埋入土中,徹底改善樹木生長環境狀態。該修復方式涉及陳山林區、環山林區、長山林區、謝店林區等,面積400 hm2左右。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發展林下養殖、種植業,在增加收入的同時,可以有效改善林地土壤的肥力。注重林木生長空間調整,可以利用生長伐進行撫育或是育林擇伐,以此增加每棵樹木的營養吸收面積[4]。與此同時,還要通過修枝、割灌除草等多種措施來加強樹木生態防護能力,促進林木更好地生長。
3.2.3 封山育林修復
在利用綜合修復的同時,對因礦區面積較大,礦山開采導致了礦區林分退化,造成部分林區林分質量下降的環山林區,且位置重要不宜人工修復的退化林木實行全封修復措施,促進退化林分自然修復,盡快達到預期成效。該修復方式面積233.33 hm2左右。對部分土壤條件較好,適宜人工造林修復的,且有一定數量的樹種,林木覆蓋率較大的林木實行半封修復措施,借助人工力量,加快修復進度。該修復措施主要涉及陳山林區、長山林區,面積66.67 hm2左右。鑒于安陽山森林公園、長山林區等因西大山廟會、林場和周邊群眾交織的現狀,采用輪封修復措施,減少人為活動,禁止牲畜進入,改善生長環境,實現健康生長。通過封山育林,和周邊植物種類組成基本相似,與周邊山地景觀融為一體,形成自然森林景觀,實現自給自足的生態屏障。
3.2.4 擇伐修復
一是實施采伐造林修復。對修復小班內枯死木、瀕死木和林業有害生物危害的林木,其群狀分布特征明顯的區域實行群狀擇伐;群狀分布特征不明顯且呈零散分布的區域實行單株擇伐。采伐前要做好采伐作業設計,要控制好采伐區域與類別,依照《森林法》的要求,伐木單位及個人要根據采伐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及期限內進行采伐[5]。群狀擇伐每群面積應符合《生態公益林建設技術規程》。此項修復措施主要在長山林區、森林公園,面積66.67 hm2左右。二是實施植補造修復。該修復方法主要適用于林分郁閉度低于0.2的疏林地。在林間空地位置補植補造應盡量選擇能與林分原有樹種和諧共生的不同樹種,并與原有林木形成混交林。補植補造后要交專人管理,合理修剪枝條、除草等措施,要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保證樹苗健康生長。補植密度要依照經營方向、林分年齡以及數量進行合理設定,確保補植后的林木郁閉度不低于0.8。此項修復主要在大山林區、長山林區和環山林區,面積133.33 hm2左右。
生態修復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實現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重要保證。通過幾十年的大規模造林綠化,現有造林空間逐步減少,要實現森林蓄積量、林業產值的逐年增加,讓林業為社會提供更多的能量,就必須加強現有森林資源保護,改善現有森林資源生長環境,提高現有森林的質量。只有這樣,才能促使生態系統良好地運轉,從而改善自然環境,實現人類和森林生態系統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 王東國.林分退化修復及生態建設淺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11):85-86.
[2] 宋輝.加強退化林分修復 推進林業生態建設[J].廣東蠶業,2023,57(4):32-34.
[3] 蘭倩,陳紹志,鄔可義等.退化林修復研究進展[J].世界林業研究,2021,34(5):50-57.
[4] 劉成.強抓退化林修復與大徑材培育,促進林業生態建設[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0(1):18-19.
[5] 王力.退化林成因分析與修復措施——以宣州區為例[J].安徽林業科技,2020,46(2):21-24.
作者簡介:徐基樸(1970—),男,林業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