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周美玉/文 彭程/攝

1月21日上午,北京市十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北京市市長殷勇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全面回顧了2023年工作,提出了2024年工作總體要求和十一個方面重點任務。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在5%左右。民生方面,將新增中小學學位2 萬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新開工300 個,建成地鐵3 號線一期線路等。
去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2%、約4.4 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2%、突破6000 億元,城鎮調查失業率4.4%,居民消費價格總體平穩,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等多項指標保持全國省級地區最優水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生態環境質量、能源、水資源等指標達到國家要求。
一直以來,本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去年,出臺普惠托育政策,幼兒園新增托位超過6000 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3%;新增中小學學位3.8 萬個,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手拉手”結對全覆蓋。
今年,本市將新增中小學學位2 萬個。持續深化“雙減”工作,用好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完善“空中課堂”全學段、全學科數字課程體系。推動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優化調整職業教育專業布局,支持在京高校“雙一流”建設,推動良鄉大學城、沙河高教園區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去年,本市完成6.0 版改革任務,新增大型活動等23 個“一件事”集成服務事項,在餐飲、超市等40 個行業推行“一業一證”,一體化綜合監管試點拓展至50 個。
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使企業數量穩步增長。去年,全市新設企業增長20.3%,總數突破211 萬戶、創歷史新高。
今年,將編制本市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規范,深化“一業一證”和“一件事”集成服務改革,深入推進一體化綜合監管,擴大非現場監管占比,完善全國市場監管數字化試驗區建設。
同時,深入推進審批制度改革,清除隱性壁壘。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抓緊清理拖欠企業賬款,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今年,本市將加大“演藝之都”建設力度。傾力打造文化精品力作,培育更多演藝新空間。擦亮“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推進“北京大視聽”品牌建設,讓文藝演出更加精彩紛呈。
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今年將舉辦系列文化活動1.6萬場,推進“書香京城”“博物館之城”建設。辦好北京國際設計周、國際電影節和國際音樂節等文化交流活動。
在深化城市更新行動方面,去年,精細化治理提升背街小巷1730 條;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83 個,啟動危舊樓房改建和簡易樓騰退20.4 萬平方米。
今年本市將積極探索社會資本參與新模式和新路徑,推進地上地面地下空間一體化改造提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新開工300 個、完工200 個,老樓加裝電梯新開工1000 部、完工600 部,推進核心區平房整院落退租、完成申請式退租2000 戶,啟動危舊樓房改建20 萬平方米,改造提升老舊廠房40 個。
交通方面,今年將提升軌道交通骨干網絡的安全性,建成地鐵3 號線一期等線路。科學優化公交線路,改善社區公交微循環服務,推廣定制公交,擴大通學、通醫等公交試點范圍。同時,加強學校、醫院、景區、商場等重點區域周邊交通治理。
推進停車樓建設,統籌利用騰退空間、人防工程新增停車位1.5 萬個,新增有償錯時共享停車位1 萬個。完成600 處老舊信號燈升級改造,實現五環以內區域和副中心信號燈聯網,推廣信號控制智慧調度,提高交通治理智慧化水平。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將辦好34 項重要民生實事,兜準兜牢民生底線。在促進就業方面,去年,本市集中推出15 項穩就業措施,城鎮新增就業28.1 萬人,幫扶困難人員就業19.7 萬人。
今年繼續全力穩定和擴大就業,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不少于26 萬人。扎實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工作,促進12 萬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4 萬農村勞動力就業參保,加強殘疾人就業保障,讓更多勞動者技有所施、才有所用、勞有所得。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
養老方面,支持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為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普惠性照護服務。新建養老家庭照護床位2000 張,新增農村鄰里互助養老服務點240 個、養老助餐點300 個,讓老年人更好安享晚年。
去年,北京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災情,本市全力應對極端強降雨,迅速啟動災后恢復重建,妥善安置34.4 萬名受災群眾,759 所受災學校全部如期開學,1 萬余套受損農民住房完成修繕,167 條受損道路完成修復,水電氣熱保障基本恢復至災前水平,秋糧實現顆粒歸倉、冬小麥應種盡種,近七成受災鄉村民宿已正常運營。
今年將全面推進災后恢復重建。抓緊完成剩余受損住房重建,盡快修復水毀設施,確保入汛前將防汛能力恢復至災前水平并有所提升。推動京津冀地區防洪工程體系建設,整體提升流域防御能力。抓好山區道路提檔升級,提高山區路網密度和防洪標準。全面恢復農業生產和民宿等鄉村產業,系統提升山區旅游品質。加強能源、通信、環衛、應急等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災區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