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雷,任有路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隧道設備制造有限公司 河南新鄉 453000
工程機械產品具有設計結構強度高、使用工況惡劣、產品使用過程中受動載荷的作用較明顯的特點,這就導致工程機械產品對設計結構、結構強度等有較高的要求。在產品設計中,基于產品的使用性能,不得不對產品的設計結構和設計強度進行特殊要求。針對筒體類產品,目前國內基本采用4件筋板搭接結構和折彎U形件對接結構兩種設計結構,基材采用高強鋼或超高強鋼,坡口采用全熔透設計,以保證筒體的設計強度,這樣就對焊接工藝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實際生產中,為保證筒體的制造成品率,普遍采用增加板件厚度的方法,即將基材板厚加大,焊接后再加工筒體四側外表面的工藝方法,但這樣就會造成基材的大量浪費,同時焊接變形并沒有得到實際控制。因此,有必要針對此類產品筒體的設計結構和焊接變形控制工藝進行研究。
某產品的筒體長度4 ~5 m,橫截面尺寸≤350m m×250m m,筒體整體采用上下兩端的折彎U形件對接結構,對接處開設(板厚-1)mm×60°的對接坡口,坡口焊縫焊接成形,保證焊縫的焊接質量和結構強度。同時,為了保證筒體的使用性能,焊后需對筒體的四側外表面進行機械加工,且機械加工后的壁厚≥(板厚-2)mm,平面度、直線度均≤0.5mm;對筒體的焊接和外表面的機械加工要求很高。為了保證筒體的結構強度和使用強度,雖然設計時選用BS700或Q690等高強度鋼作為基材,但由于筒體內部需穿過支撐千斤頂,筒體內部不能設置橫筋結構,所以只能選擇采用中空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筒體橫截面
由于焊接是一種局部加熱的工藝過程,焊接時對接焊縫處因被局部加熱而產生膨脹,受到周邊冷金屬的約束不能自由伸長,因此產生了壓縮塑性變形。冷卻時這部分金屬不能自由收縮,在筒體內部會產生殘余應力[1]。在殘余應力的作用下,筒體向內側產生收縮變形趨勢,由于筒體內部中空、沒有筋板,內部缺少對對接焊縫收縮變形的支撐作用,因此筒體在橫截面的Y軸方向產生自由收縮變形,導致焊接后筒體兩側對接面處變形內凹。又由于筒體較長,達4~5m,焊接時在整條對接焊縫方向上受熱不均,產生的焊接應力也大小不均,因此導致筒體兩側面形成中間內凹的蛇形變形面,單側面整體焊接變形量為4~6mm,嚴重影響了焊后的機械加工,最終導致筒體制造的報廢率高達90%以上。
針對此設計結構,除了施加焊接反變形、合理配置焊接參數、合理設計焊接順序等焊接工藝措施外,常用的焊接變形控制方法是增加焊接工裝[1-3]。
(1)在筒體內部增加工裝 為了有效控制焊接變形,需要在筒體內部的整條對接焊縫上增加工裝,但由于筒體內部空間太小,橫截面尺寸≤350mm×250mm,且焊后工裝四周與筒體內側面為面接觸,摩擦力太大,則筒體內部的工裝無法取出。若采用自動化工裝,則由于橫截面尺寸太小,工裝根本無法裝入。因此,無法在筒體內部使用工裝。
(2)在筒體外部增加工裝 在筒體對接面外側增加工裝,如焊接橋板控制焊接變形等,則會引起兩大主要問題,一是影響筒體的焊接,造成筒體大量的補焊,進而造成二次焊接變形。二是筒體焊接后,在切割去除橋板的過程中,會對筒體外表面造成無法避免的切割傷害,影響筒體的強度和質量。同時,火焰切割過程也會對筒體造成變形傷害和材料強度損失。因此,在筒體外側面焊接橋板等工裝的方法也不可取。
綜上可知,鑒于該設計結構的局限性,常用的增加焊接工裝進行焊接變形控制的方法不可行。
為了保證產品用途,提升產品的生產工藝性、制造可行性,降低產品的制造難度,必須考慮對產品的設計結構進行優化。
(1)增加壁厚余量 由于原圖樣設計要求焊縫全焊透,同時要求筒體加工至壁厚≥(厚度-2)mm,機械加工后的直線度、平面度、垂直度等均≤0.5m m,板材厚度公差余量不足,機械加工要求太苛刻,筒體生產制造過程中的誤差累計超過2mm,生產工藝性太差,無法保證原圖樣設計要求。為了提升產品的生產工藝性,提升產品的制造成品率,降低產品的制造成本,增加壁厚加工余量,將產品設計的公差余量由≤2mm提升至≤3mm,即將筒體加工后的壁厚由≥(厚度-2)mm降低至≥(厚度-3)mm,保證產品的機械加工可行性。
(2)增加內側筋板 由于筒體長4~5m,板材較薄,內部中空,筒體內部缺少對焊縫的支撐約束,筒體組對時的錯臺誤差無法消除,筒體的焊接收縮變形難以控制,因此極難達到原圖樣的焊接、機械加工要求,因此必須在筒體內部增加筋板,同時必須保證筋板不能影響內部千斤頂的通過,也不能影響對接焊縫的全熔透。在筒體內部增加的筋板如圖2所示。

圖2 內側增加筋板
筋板采用激光切割機下料,筋板的長度和寬度尺寸應保證筒體組對后的外形尺寸,筋板中間的長孔保證筒體內部千斤頂的自由穿行,筋板兩側的小圓弧位于對接焊縫位置處,保證不影響焊縫的焊接成形。筒體對接焊縫方向每間隔600~800mm設置一塊筋板,筒體縱向整體設置6~7塊筋板(見圖3),以控制筒體的焊接變形。

圖3 筒體內置筋板
(1)焊前清理 焊前清理筒體待焊表面及焊縫兩側,打磨焊縫及焊縫兩側30~50mm內產生金屬光澤,不得有影響焊接質量的鐵銹、油污、水及涂料等異物。
(2)焊前準備 室內焊接時確保環境溫度≥5℃,焊接工位風速<2m/s。焊前進行局部預熱,預熱至100~150℃,預熱范圍為焊縫兩側各100mm左右。采用富氬混合氣體保護(80%Ar+20%CO2)的焊接方法,使用GHS-70級焊絲,焊絲直徑1.2mm。
(3)焊接順序 為了減小筒體的不均勻溫度場,增大焊縫與空氣的接觸面積,使焊后焊縫的熱量盡快散失,控制筒體的焊接應力[4]及縱向焊接變形,筒體縱向焊縫采用交替法、間斷性焊接[5],從兩端向中間分段跳焊,逐段將整條縱焊縫焊滿,焊接順序如圖4所示。

圖4 縱向焊縫焊接順序
為了減小焊接應力對筒體外形的作用,控制筒體的橫向焊接變形,筒體兩側的對稱焊縫采用對稱性焊接,一側焊完一層后,翻轉焊接另一側焊縫,焊完后再翻轉焊接這一側焊縫,依次類推。焊縫厚度方向分多次逐步將兩側焊縫焊滿,不允許一次性焊滿一側焊縫后再焊接另一側焊縫,焊接順序如圖5所示。

圖5 兩側焊縫焊接順序注:1~6為焊接順序。
(4)焊接過程 全位置焊接打底焊縫,保證焊縫成形均勻,焊縫高度3~4mm。隨后進行焊后檢查,若焊縫有夾渣、氣孔和裂紋等缺陷,則必須去除缺陷焊縫后重新焊接。清理打底焊縫表面焊渣飛濺后進行填充焊和蓋面焊,采用多層多道焊接方法,后一焊道壓住前一焊道焊縫的1/3~1/2,焊縫的接頭處錯開距離≥8~10mm,焊接時控制焊縫層間道間溫度為100~250℃,當溫度<100℃時,需停止焊接、重新加熱。
(5)焊后處理 焊后焊縫表面覆蓋石棉被保溫,筒體冷卻后,清理焊縫表面及周圍,確保無裂紋、氣孔、夾渣等焊接缺陷及明顯的焊渣飛濺,焊縫與母材交接處圓滑過渡。
(1)焊縫外觀質量檢測 筒體焊接完成后,進行外觀質量檢查,焊縫成形均勻,接頭勻直,焊縫表面沒有出現裂紋、氣孔、未熔合、夾渣及明顯的焊渣飛濺等焊接缺陷。筒體外形尺寸變形量為0.5~1mm,焊縫對接處內縮變形約1.5mm,三維坐標檢測筒體表面的平面度≤1.5mm,筒體整體的焊接變形量滿足圖樣設計公差要求。
(2)焊縫內部檢測 對焊縫內部進行超聲波檢測,得到焊縫的有效熔深≥板厚,滿足圖樣設計的焊縫全熔透要求,焊縫內部未出現GB/T 29712—2013《焊縫無損檢測 超聲檢測 驗收等級》規定的2級超標缺陷,焊縫質量達到2級要求。
通過對筒體設計結構進行優化,將筒體壁厚加工余量增加至≤3mm,在不影響千斤頂穿過筒體內側的情況下,增加橫向筋板,提升了產品的生產工藝性。焊接時選擇合適的焊接工藝,并通過多層多道焊接,縱焊縫交替法、間斷性焊接,以及對稱焊縫對稱性焊接等焊接工藝措施,能夠有效地控制筒體的焊接變形,滿足圖樣設計要求的幾何公差,同時能夠有效地保證對接焊縫的焊接質量。
該筒體設計結構和焊接工藝優化方法,已通過我公司產品的生產試驗和批量驗證,經優化后的筒體,提升了產品的生產工藝性,保證了產品的焊接與機械加工質量,產品的一次制造合格率由≤10%提升至≥90%,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制造成品率。實踐證明,該筒體設計結構和焊接工藝優化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對于同類產品或類似產品焊接變形問題的解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實踐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