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婁敏
“在我看來,我的職業被稱為‘光環境營造者’更為準確,而專業名稱應該叫照明設計師、燈光設計師,或者亮化設計師。‘光環境營造者’和這些職業學名還是有一定的區別,前者是一個綜合稱呼,體現了職業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北京大學國土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光環境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王志軍,承擔并制定照明行業的標準,他曾提出“友好光環境空間營造”理念,更好地詮釋了燈光照明應在人文、自然、社會三者之間平衡的關系,讓光環境空間更加環保、健康。
記者:您日常的工作是一種什么狀態?
王志軍:如果用狀態來形容,應該是幸福的狀態。我是一個真正把熱愛變成了職業的人,每天都會碰到新的項目或課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學習與進步。這種學習分為理論和實踐,每次承接一個照明項目或課題,必須要了解客戶的需求、研究照明空間的物理結構、研究項目的歷史文化內涵,并以此來用最適合的光影表達手法、最佳的照明器具、最巧妙的施工工藝達到作品的最佳完成效果。
記者:您提出的 “友好光環境空間營造”這一理念的出發點和意義是什么?
王志軍:我是在2022 年4 月首次提出“友好光環境空間營造”這一理念的。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一直都踐行著“友好”這一關鍵詞。時代在高速發展,城市照明中“友好光環境空間營造”的理念更像一束溫暖的光,照亮和溫暖了身邊的一切。2012 年我在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學院研修學習時,深受北大俞孔堅教授的影響,他在景觀設計作品中更加注重人文和生態的元素,他提出的“大腳革命”“海綿城市”等理念都具有里程碑意義。學習期間,我對城市照明的理解和認識更加深刻,這也是在后期我首次提出“友好光環境空間營造”理念的思想基礎。友好的光環境空間營造,應該是在人文、自然、社會三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讓光環境空間更加環保、健康,賦予其更豐富的價值內涵。
記者:您從事這個職業有多少年了,是什么機緣讓您走上照明這個行業?
王志軍:算起來將近20 個年頭了,我也看到了照明行業的起起伏伏。在我看來,每盞燈都是一個生命體,都有自己的價值,用我所學的知識讓它們發揮最大的價值,照亮他人、溫暖自己。至于投身照明行業的機緣,首先應該是感謝國家的日益強大,在國家大力發展建設的大環境下,為我們提供了更好更多的發展平臺。當然,在職業成長過程中也得到了朋友的支持與點撥,讓我能夠在照明領域不斷深耕。
記者:這么多年以來,您在這個行業中遇到的困難和堅持下去的理由,能用具體事例講講嗎?
王志軍: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應該是2007 年8 月接手的國家體育場鳥巢照明項目。眾所周知,鳥巢是為迎接2008 年北京奧運會而建設的重要體育場館之一,是承接奧運會的開、閉幕式場館,其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我作為項目經理,此項任務也成了我們團隊中的政治任務,心理壓力到了頂點,那時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這個項目上。當初,設計理念主要考慮到鳥巢坐落于北京中軸線,應該體現出中軸線上建筑博大輝煌的特點,會呼吸的紅墻燈光效果也成了鳥巢的首選藝術效果。由于鳥巢的外結構是網格狀的構架,其灰色礦質般的鋼網以透明的膜材料覆蓋,呈現出頂部金色且需要避免開幕式直播航拍產生的眩光干擾,困難非常大。于是在網狀結構內的紅色碗狀體育場看臺外側,燈光直接打在看臺外部墻面上呈朱紅色,而金色的燈光打在上空膜結構和周邊框架,更具輝煌燦爛的氣勢。按照此設計理念,在調試的過程中,反反復復了無數次,一直不能達到效果需要。面對項目工期的臨近,焦灼的氛圍彌漫了整個團隊。當我凌晨三點站在四環的輔路上觀看調燈的時候,想的是如何將燈光效果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中,紅色的燦爛和熱烈、金色的光芒和輝煌與現代最先進的鋼結構設計完美地相融在一起,如何通過更巧妙的安裝工藝讓整體效果達到最完整?多次的嘗試始終不能如愿,于是我便親自上去,調試燈光的角度和安裝位置,穿梭在高達五十多米的鳥巢頂上,最終調試效果得到了專家及領導的認可。通過這個項目,讓我明白在照明行業中,設計的重要性。同時,要實現良好的光環境效果還原度,還在于施工過程中優秀配合能力及技術應變能力,這也體現了團隊的力量。在我們這個行業,每個個體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同我提出的“友好光環境空間營造”理念,“友好”才是我堅持下去的理由。
記者:從業近二十來,您主持過數百個優秀照明項目。在眾多獎項中里面有一項是 “最具工匠精神獎”,您是怎么看待此項榮譽的?
王志軍:“最具工匠精神獎”應該是我最看重的獎項。在如今社會快速變遷中,能夠潛下心來研究技術、植根于實業的人更顯得彌足珍貴。這么多年來,取得的這些榮譽對我來說只是對過往的一個階段總結,我更看重行業的口碑。“工匠精神”對于我來講,就是不斷打磨精品,樹立照明行業的標準,營造高質量光環境空間。當自己面對這些榮譽時,更需要一份踏踏實實的態度去用心耕耘這片“土壤”,讓行業可持續發展,讓祖國昌盛強大。
記者:近年,您在照明行業越來越具影響力。您覺得您身上有哪些品質?
王志軍:熱情誠懇、積極向上、豁達通融、持續學習,有思想有作為,有高度有覺悟,有責任有擔當,向往美好創造美好。我是從一個偏遠農村走出來的,媽媽常說“老實厚道常常在”,從小父母給予我的品質就是勤奮、善良。畢業初期在遼寧工作期間,我閱讀的期刊雜志都是北京各個行業的信息,隨著視野的開闊,我努力的方向也就有了。到北京我選擇了跨專業的照明行業,讓自己更加注重專業和能力的學習。在工作之余,我自學了《照明設計教材》 《燈光設計基礎知識》 《建筑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等專業書籍資料。當我到現場從事施工管理、協調等紛繁復雜的工作時,我沒有把它當做是一種苦和累,而當成一種實踐與成長。回頭看來,過往的一切都已成為我寶貴財富。隨著日月的積累,我用自己的行動和方法引領一大批新人的加入,組建了現在的團隊,如今培養的行業新人逐漸成為各個項目的負責人。看到他們的穩步成長,我會發自內心的高興和欣慰。
記者:您覺得新人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和知識儲備?
王志軍:我覺得首先需要就是熱愛,對行業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在人生道路上,如果沒有熱愛,很難走得遠,也很難有幸福感。其次應該是踏實,腳踏實地地積累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從業者。在這期間選一位好導師至關重要,因為有導師的帶領學習和實踐,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是堅持,選擇一條路,堅持走下去,一定會有所成就。照明專業需要有多方面的專業素養,譬如建筑學、景觀學、美學、色彩、文學、物理、歷史、音樂等等眾多方面的知識修養,然后用這些修養用于作品設計,用設計創造價值,為市民創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