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谷苗
長沙有條小巷子叫“南倒脫靴”,很多人都會對這個地名感興趣,覺得里頭藏著故事。有次我從天心閣寫生下來,從縣正街走到一步兩搭橋,先是看到了民國老公館“予園”,接下來無意中走進了南倒脫靴。我滿是好奇,觸摸著老門上面鑲嵌的竹片,找尋藏在墻縫里的文字。
倒脫靴巷不深,一條百余米長的巷子,走到中間,還有條支巷朝右拐進去,真有點曲徑通幽的感覺,值得慢慢細細看,慢慢細細坐下來畫畫。
做了美術老師后,我成立了“尋跡長沙”的戶外寫生課小組,開始定期帶著小朋友到老街老巷畫畫。一天,我收到老同學送的書,一看書名《倒脫靴故事》,心里一驚,這不是那條我走過的巷子嗎?
因為這本書,我認識了王平老師其人,發現他的人就和文字一樣,老道有味,藏著醞釀已久的精氣神。
王平老師四五歲時,便隨父母住進了倒脫靴10號公館。這是一棟坐北朝南的紅磚房子,院子里有一棵玉蘭樹。每到春天,白色的玉蘭花瓣便落滿臺階。記得小時候,母親常讓他折幾朵玉蘭花苞,插在一只通體深褐的短頸圓肚花瓶內,滿屋子都是幽香。而那只花瓶,還是他祖父從日本留學時帶回來的。
王平老師的祖父王時澤,晚年也跟他們一起住在倒脫靴10號公館。王老先生在日本留過學,在留學期間,他和秋瑾意氣相投,成為至交,并以姐弟相稱。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起,王時澤曾任青島海軍學校校長和青島市公安局局長,解放后,王老先生被聘為湖南省文史館館員。
小學六年級時,王平老師被查出患了骨結核,先后動了三次手術。那一段時間,他每天躺在床上看書、睡覺,醒來又看書。經過大約一年時間的休息和康復訓練,身體才慢慢恢復。兩年后,他去中學報名,校方說他的學籍沒有保留,沒有資格入學,便從此失學。此后,他經常給街道上的泥木工打下手,去火車南站推板車,借此掙點小錢,也算鍛煉身體。十九歲時,他認識了五十多歲的七月派詩人彭燕郊老師,并和他成為忘年之交。
那時候,彭燕郊老師在長沙北區閥門廠做油漆工。有的時候,他會去彭老師在湖南省博物館的家,一聊好幾個小時,偶爾也在他家里吃飯,用手搖唱機聽黑膠唱片,讀波德萊爾,欣賞俄羅斯的繪畫作品……盡管多是從畫報上剪下來的,但他依然覺得很新鮮。
1979年,王平老師的小說處女作發表了,拿到三十塊錢稿費。有一回,彭燕郊老師來倒脫靴找他,正好他不在家,就給他留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這幾天,我們都在讀你的小說,讀得津津有味。哈哈,王平這個鬼東西!這就是我的文學評論了。”這個紙條保留至今。
1982年,王平老師結婚了,仍然住在倒脫靴10號公館,婚房是他自己親手布置的。他買來沙發布,找來木材,打好沙發架,把鋼絲繞成塔狀的彈簧,然后淬火,變硬,填充竹絨,蓋上沙發布,這樣就做好了一個沙發。
不久,王平老師結識了何立偉、殘雪等幾個搞文學的同齡人。他們經常一起玩,大談文學。那時殘雪在家里做裁縫,寫了一個中篇《黃泥街》,給了他們極大震撼。殘雪平時很少聊文學。她喜歡跟王平老師的妻子聊生活、聊家常,比如做衣服,從布料、裁剪,到成衣,可以聊很久。有一次,殘雪給他們幾個每人做了一套獵裝,那種有口袋的西裝,帥氣又時髦。那是1985年的秋天,他們穿著一模一樣的灰色獵裝,每人騎一部破自行車,在長沙城走街串巷,神氣極了。
很早開始,王平老師就覺得自己不會一輩子待在工廠。一直到1987年,在工廠待了十幾年后,省里挑選若干青年作家,組團去北京參加第二屆青年文學創作大會。他根本沒想過自己也能參加,但有一天卻收到了參會通知。后來才知道,是當時的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譚談幫他講了話。譚談老師從未跟他說過此事,此后王平老師也沒有當面感謝過他,但內心一直對他充滿了感激。
當年,湖南去北京參加大會的有十幾個年輕人,“文學湘軍”的稱號就從那時得來。其中不少人都獲過全國小說獎。會后回來不久,中國作家協會來了通知,推薦王平老師去武漢大學上“作家班”。兩年后,王平老師從武漢大學作家班畢業,進入了湖南文藝出版社,當時已經三十八歲。
幾十年過去,倒脫靴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92年,王平老師的父親在倒脫靴10號公館病逝。不久,他和妻子也搬離了倒脫靴。王平老師的母親不愿意離開,一個人留在老公館,直至2002年,政府拆掉了巷子里的幾棟老公館,蓋了兩棟四層居民樓。王平老師買下了底層朝南的一套房,相比老舊的公館,新房住起來更方便,王平老師的母親很高興,八十多歲時還在家里種起了花,綠藤爬滿了四層樓的墻壁。老母親去世后,那房子便空了下來。
1995年調到《書屋》后,王平老師結識了鍾叔河先生。后來又是樓上樓下的鄰居,兩人成了忘年交。王平老師協助鍾先生編了多本與他有關的書籍,也有幸成為十卷本《鍾叔河集》的特邀編輯。
退休以后,王平老師經常跟朋友聊天、喝酒,拍照,也打打牌,輸多贏少。
一年前,我在看過王平老師倒脫靴巷那處閑置多年的房子后,內心有了沖動,這個地方可以成為“尋跡長沙”戶外寫生課的驛站,同時也可以成為朋友們歇腳和創作的地方。我說出這個想法,沒想王老師欣然同意,于是歷經數月,倒脫靴的這套老房子便被我們修整成一個新的空間,它質樸無華,期待著能給朋友們帶來更多的故事和生氣。
當然,也期待朋友們偶爾來倒脫靴巷閑逛時,進來坐坐,喝一杯茶。
責任編輯:易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