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
(宜賓學院 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部,四川 宜賓 644000)
在全球科技新革命、世界經濟新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傳統學科的發展更是舉步維艱。為實現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教育部指出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建設[1],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覆蓋性強的一流本科專業集群。其中“新文科”建設是指打破傳統文科思維局限,以傳承創新的方式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與協同共享[2],把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入文學、管理學、哲學等專業課程,實現推動傳統文科的創新改革,達到專業知識拓展、創新思維構建、綜合能力提升的人才培養目標。相較于傳統文科,“新文科”具有戰略性、創新性、融合性、發展性等特征。
公共管理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全球化新公共管理運動,并在20世紀90年代作為獨立學科在中國出現,涵蓋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公共關系、公共事業管理以及勞動社會保障等專業方向。作為典型的傳統文科,在高校教育改革及“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不僅關乎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更是提升政府現代化治理水平、深入踐行“四個服務”、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3]。作為學科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改革對推動高校發展、社會進步,以及應對日益復雜的全球公共治理挑戰具有重要意義[4]。
因此,對標當前“新文科”建設人才高質量培養的新要求,公共管理學科的人才培養應立足學生成長、學科轉型、社會需求、教育改革等多個角度,探索建設能滿足社會發展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四型”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努力培育面向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公共管理專業人才。
目前,公共管理學科涵蓋公共事業管理、行政管理、公共關系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等多個專業方向,專業設置呈現精細化趨勢,過細的專業劃分使得二級學科之間的專業性差異并不明顯,人才隊伍的建設、科研團隊的組建方式亦是大同小異,學科建設整體存在鴿籠式分布、分散化管理態勢。一方面,刪繁就簡、職能合并、提質增效應是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首要任務,精細化設置的二級學科既脫離了新文科建設對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目標,同時偏離了當前政府管理大部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實踐需求;另一方面,專業設置的雷同性影響著二級學科的人才培養目標,類似的培養方案既無法凸顯公共管理學科的人才培養特色及優勢,也影響著學生的就業選擇,就業方向高度傾向于政府公共部門,忽略當前就業的嚴峻形勢。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公共管理學科的課堂理論教學日趨成熟,相較而言,在人才培養關鍵的實踐環節層面略顯不足。一是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公共管理多為工商管理、政治學等學科分化而來[5],有著盤根錯節的淵源。知識的交叉、專業的相似使得公共管理學科基礎較為薄弱,難以形成學科特色,更像一門“大綜合”,無法為學生的實踐教學制定清晰的培養目標及職業規劃。二是實踐教學內容脫節。傳統文科專業多存在“教學實踐”與“教學實際”的脫節,公共管理學科不外如是,所謂的實踐教學多流于形式上的理論案例分析、實驗軟件操作,學生無法切實了解社會對公共管理實踐型人才的真實需求。三是實踐教學資源的匱乏[6]。原有的實踐教學資源相對較少,主要依托校內培訓與校外實習等傳統實踐教學資源,加之受疫情影響,多數校外實習暫停開展,更不利于學生提升解決實際公共管理問題的能力。
傳統公共管理學科教師一貫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以傳統理論授課為主的公共管理學科教師無法滿足當下高校改革的現實需求。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雙師型師資力量不足[7]。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改革要求教師不僅應有過硬的學術理論基礎,同時還需具備較強的實踐經驗儲備,而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具有豐富實踐應用知識的專業教師數量明顯不足,實踐型教師隊伍力量薄弱,且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因此破除傳統的教學機制,構建創新、融合、開放、共享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人才培養的實踐創新能力不足。高校人才培養應以社會實際需求為主,而傳統理論授課型師資隊伍缺乏實踐基礎,在專業實踐、課程設置、技術應用等人才培養層面缺乏創新能力,因而無法與時俱進,落后于當下社會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
公共管理學科“四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新文科建設要求,圍繞培養基礎、培養核心、培養方向、培養目標四個方面,立足學生成長、學科轉型、社會需求、教育改革等多個角度,致力于培育實現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公共管理人才(如圖1所示)。這一模式強調四種類型人才培養方式的交叉融合作用,該模式的構建對于解決目前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困境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圖1 公共管理學科“四型”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四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公共管理學科應首先重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即對學生知識、能力、思維等多方面能力的復合培養,這就要求推動實現高等教育的學科互補,知識交融以及技術復合。首先,應是明晰掌握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在知識結構上的交叉互補。其次,對人文社會科學內的理論知識既能有機融合,亦能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然后,亟需掌握一項專業技能,方能適應市場發展,經濟進步。最后,培養在相關領域有特長的復合型人才,這是市場最缺乏,而企業又最渴求的人才類型。
公共管理學科“四型”人才的培養核心便是應用型人才,其具有復合性特征[8],即在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以期培養能將專業知識及技能應用到社會實際的專業應用型人才。一則,應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公共管理學科在培養適量基礎型人才、學術型人才的同時,著力培養多元化的應用型人才,向適應社會發展的應用技術型學科轉變。二則,應轉變傳統學科辦學思路。把辦學思路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及區域產業布局,靈活且具有前瞻性地規劃、調整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方向,培養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新型應用型人才。
創新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在立足學生具有一定綜合能力的基礎上,目的在于培育學生開拓能力、創造能力,并能運用創新思維開創新局面,為社會發展做出創造性貢獻。因此公共管理學科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應注重如下:一方面,培養學生形成思維靈活、個性外向、大膽好奇的性格特征以及精力充沛、堅持不懈和注意力集中的行事特征。并探索學生自我學習與發展的潛力,使之擁有廣博而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及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格、智慧和身心,培養其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扎實的專業能力、健康的體魄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
技能型人才作為公共管理“四型”人才的培養改革方向,與應用型人才不同的是其側重于培養學生在生產服務的一線領域及崗位,能獨立進行實際操作的技術和能力。對此,一是圍繞著社會生產實際需求調整知識結構,在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教學工作環節層面,著重強調基礎性、實用性的知識,相對而言可忽略對學科體系、學術科研領域理論知識的關注。二是結合一線領域生產實踐,完善人才培養過程。以一線生產的實際需求為培育方向,更加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設計,如實驗教學、專業實習等,并將此作為學生貫通相關專業知識和集合有關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活動。
如前所述,筆者根據現代“新文科”建設標準,提出公共管理學科“四型”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理論上的可行性與實踐中的可操作性。對此,本文提出推進公共管理學科“四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路徑,從學科專業發展、培養機制改革、實踐教學環節、雙師隊伍建設四個維度推動“四型”人才培養模式從概念轉化為實際。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調整傳統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方向,精準專業發展定位,補齊學科建設短板,打造優勢學科形成特色專業,培養滿足社會現實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四型”人才。一方面,突出學科人才培養優勢。立足公共的管理學科“四型”人才培養模式,圍繞學生成長、學科轉型、社會需求、教育改革等維度,明確學科人才培養基礎、核心、目標及方向,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延續傳統育人概念,培養社會進步所需要的高質量、全面型公共管理人才,做到與關聯性較強的管理類學科相區別。另一方面,精簡合并下設專業。改革公共管理下屬專業精細化設置現狀,刪繁就簡,合力打造特色專業,提升高校學生的抗社會風險及利用社會資源的能力,輸送社會發展所需的“四型”人才。
公共管理學科“四型”人才培養模式強調建立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不同于傳統本科學術理論型人才的單一輸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解決新興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的同時,緩沖了社會就業壓力。第一,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基礎,注重多學科知識與技能的交叉融合,培育多元化、全面性的公共管理人才。第二,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核心,立足復合型人才,培養學生扎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做到專業理論知識與社會發展實際的緊密結合。第三,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本科教學不僅應當傳授學生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同時應提高站位,進一步挖掘學生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第四,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方向,培養模式和教學方式均須做出改變,亟須摸索出一條符合社會現實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養之路。
公共管理學科“四型”人才培養既需要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鋪墊,也離不開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設計,推動公共管學科形成理論結合實際、教學應用實踐、專業技能訓練的產教一體化建設路徑。一則,增加實踐類教學課程內容設計。為實現公共管理“四型”人才培養模式落地,課程教學除傳統公共理論知識的講解外,應增加符合學科專業培養方案與社會發展實際的實踐教學內容,豐富學生實踐教學知識,提升其應對復雜多變的公共管理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二則,探索符合公共管理學科特色的產教一體平臺。借助社會力量,轉變單一的學科實習基地,使其成為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的全方位產教一體平臺,形成具有學科專業特色的校企合作實踐基地,如實訓基地、頂崗實習、訂單培養等[9],旨在面向社會需求培養專業人才,并在實踐中檢驗教育教學成果。
為進一步推動公共管理“四型”人才培養模式落地,充實公共管理學科雙師型教師隊伍力量刻不容緩,綜合學校戰略、學科轉型、學生就業、社會服務等訴求,多措并舉加快新文科建設所需的雙師型教師建設,培養學科轉型所需的實踐技能型與理論前瞻型教師。一是堅持校內自主培育。針對傳統文科教育理論授課型教師,可分流培育,一方面加強跨界融合,專任教師應橫向拓寬跨學科理論知識、縱向掌握學界前沿研究;另一方面深入企事業單位,通過掛職鍛煉等方式豐富其專業應用技能與社會實踐經驗。二是堅持校外人才引進。常態化引進社會機構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既可以定期為專任教師及在校學生開展講座,以現實案例延展師生社會實踐知識,同時深入合作,共建校內教師與校外專家合作團隊,合力推動高校人才培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