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數字賦能;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934(2024)12-0048-16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展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早在2000年福建工作期間就前瞻性地提出建設“數字福建”,2003年在浙江工作期間又提出建設“數字浙江”,并多次強調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1]。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數字中國建設進程中,國家先后在一系列綱領性文件中強調數字賦能物流業與制造業(以下簡稱“兩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2020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四部門和單位印發《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提高生產物流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提高生產制造和物流服務一體化運行水平,形成技術驅動、平臺賦能的兩業融合發展新生態。2023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數字技術賦能,推進產業融合互促,促進傳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倉儲物流服務數字化、智能化、精準化發展。從政策實施主線來看,推動兩業深度融合,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是進一步提高物流發展質量和效率,深入推動物流降本增效的必然選擇;是適應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加快物流業態模式創新的內在要求。
自“數字中國”戰略實施以來,兩業數字化水平顯著提高,數字賦能在兩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截至2022年,我國已培育超過150家較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平臺服務的工業企業超過了160萬家,覆蓋41個國民經濟大類[2]。相形之下,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2022中國數字物流發展報告》,我國數字物流企業僅1.6萬家,其中近三成企業是2022年成立的[3]。數字技術在物流業務場景應用仍然不充分,數字技術與物流業務催生出來的新場景更多聚集在倉儲、配送等單一節點,針對全要素的數字物流發展仍存在一定不充分和不平衡的問題[4-5]。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仍然較高。全鏈條運行效率低、成本高,仍是物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6],嚴重制約制造業乃至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物聯網,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降低物流成本”,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完善流通體制,加快發展物聯網,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足以見得該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此背景下,從數字賦能兩業深度融合角度,破解全社會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的需求較為迫切,厘清數字賦能兩業深度融合的發生邏輯,對推進制造強國和交通強國建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體經濟降本增效提質,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兩業融合并非新現象,為什么現階段提出推動兩業深度融合這個命題呢?從國內來看,2010—2023年,我國制造業規模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7],超過40%的主要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8]。然而,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巨大,在制造業中的比重超過80%,亟須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升級[9]。2015—2023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連續9年超過50%,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但是,我國服務業發展的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依然存在較大差距,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強,質量和效益偏低,生產性服務業注:按照國家統計局的《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2019)》,生產性服務業包括為生產活動提供的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通用航空生產、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節能與環保服務,生產性租賃服務,商務服務,人力資源管理與職業教育培訓服務,批發與貿易經紀代理服務,生產性支持服務,共十大類。發展明顯滯后。美國和歐盟27國的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80%和78%,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0%和50%。總體上看,美國、歐盟以及其他發達國家、G20國家的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在40%以上,而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17%~18%[10]。2015—2022年,我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為4%~4.5%,占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的22%~26%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3)》數據推算。,相較發達國家的比例仍然偏低。
從國際來看,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復蘇乏力,制造業國際競爭異常激烈,我國服務業整體上處于國際分工的中低端環節,受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前堵后追”的雙重擠壓,產業鏈供應鏈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較大。而且,我國服務貿易在外貿中的比重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數據,2022年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總額中的比重為22%,我國服務貿易占外貿總額比重僅為12%。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3年我國服務貿易占外貿總額比重升至15.7%。盡管如此,物流在服務貿易中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運輸業在我國服務貿易中的占比行業排名第一,比重高達35%[1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堅持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戰略定位,努力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占據價值鏈高端地位[12]。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根基,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是制造業的關鍵保障。生產性服務業既可以為高端服務業起到引領作用,推動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也能為先進制造業提供戰略支撐,促進制造業向高端化發展邁進。制造業與服務業不是對立的兩個方面,而是相輔相成和共生共存的關系。具體來講,在以服務業為主體地位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下,推動制造業從以“加工組裝”為主,逐步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只銷售“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解決方案”轉變是當務之急[13]。通過融合包括物流業在內的服務業,推動制造業由弱變強、從中低端邁向高端,支持經濟脫虛向實發展,避免重蹈西方發達國家制造業“空心化”的覆轍,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創造財富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14]。因此,兩業融合的出發點,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2015年,我國產業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據“半壁江山”[15]。在此背景下,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門印發《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明確制造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的改革方向,旨在增強產業競爭力、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有效改善供給體系以及適應消費結構升級。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提出推動服務向制造拓展,搭建服務制造融合平臺,強化服務業對先進制造業的全產業鏈支撐,旨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推動中國服務與中國制造互促共進,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發展新動能。
目前,我國面臨的“卡脖子”技術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然而,掌握核心專利和技術的則往往是相對獨立的技術服務公司,這些企業研發中心屬于專業化和高端化的生產性服務業,這是“卡脖子”的關鍵之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不足制約了我國制造業向高端化邁進[16]。包括物流業在內的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支撐不足,也是間接導致我國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失衡的原因之一。黨的十九大和黨的二十大報告均強調要建設“制造強國”“交通強國”和“數字中國”,但路徑側重點略有差異,前者提出通過技術創新,發揮其支撐作用;后者進一步提出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經濟的著力點,通過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路徑來實現。可見,技術創新和新型工業化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所在。2023年9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明確了新發展階段塑造新動能的決定性力量[17]。
基于以上政策和實踐發展歷程,結合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18],新時代新征程推動兩業深度融合,是以技術革新為支撐,以數據要素為引擎的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兩業深度轉型升級為手段,以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工具設備以及貨物、商品、原材料等物資物品資源整合優化升級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目標,特點是技術創新驅動,關鍵是降本增效提質,本質符合塑造先進生產力的核心要義。因此,兩業深度融合的落腳點,就是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不斷向高端化、綠色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服務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產業,涉及行業門類多、層次性強、滲透面廣。在政府引導下,兩業融合的政策主線和發展實踐凸顯出數字賦能的重要作用。例如: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門印發《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從發展共享生產平臺等十個方面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從促進現代物流和制造業高效融合等十個方面明確探索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新路徑,從提升平臺型企業和機構綜合服務效能等五個方面強調發揮多元化融合發展主體作用。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四部門印發《推動物流業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從信息資源共享等七個關鍵環節著手,突出生產物流等六個重點領域,推動兩業深度融合和創新發展。202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三部門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從制造業智能轉型等九個方面部署加快制造服務業發展專項行動。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從創新驅動發展、數字技術賦能、綠色低碳發展和產業融合互促等方面提出具體方案。
從數字賦能的效果來看,根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2022年我國服務業和工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達到44.7%和24%,同比提升1.6%和1.2%。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增速在三次產業中最快,工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增速創新高,尤其是工業互聯網驅動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展迅速,共享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發展[19]。另有研究表明,我國兩業融合水平呈持續增長趨勢,東部地區融合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區,信息化水平對兩業融合發展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20]。在數字經濟時代,兩業融合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無論是制造業向服務業延伸,還是服務業向制造業拓展,都離不開數字技術這把“金鑰匙”。因此,兩業深度融合的破局點,就是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中,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賦能作用”。
數字技術是一種通用目的的技術,包括硬件技術、軟件技術與網絡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虛擬現實等均屬于新一代數字技術[21]。數字技術具有自生長性(generativity)和融合性(convergence)特點,能夠促進產品持續迭代創新,打破產業邊界,促進融合創新[22]。此外,數字技術還具有可再結合性(recombination)、解耦性(decoupling)和去中介性(disintermediation)等特點[23-24],有利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降低對資產專用性和價值鏈中間環節的依賴性。賦能是指賦能主體有目的地賦予客體某種能力,使客體能夠優化功能或改善狀態的過程[25]。數字賦能則是借助數字技術的計算、通信、連接和應用功能,改造客體的實體屬性、重塑實體結構、優化實體功能的過程[26]。數字賦能兩業深度融合,促使兩業實體屬性、實體結構和實體功能發生變革,其內涵框架如圖1所示。

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1)數字賦能改造實體屬性。一是數據驅動決策與運營,數字賦能使得兩業從傳統經驗決策向基于實時數據分析的精準決策轉變,實體資源如原材料、庫存、運輸工具等的管理更加精細科學[27]。二是智能化與自動化升級,具體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促使實體設備(如生產設備、倉庫設施、運輸車輛等)實現智能化和自動化升級,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和物流運作效能。三是資產靈活性增強,通過數字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企業能夠靈活調整并利用實體資產,減少對固定資產的投資風險,推動實體資產結構優化。
(2)數字賦能重塑實體結構。一是供應鏈一體化整合,更緊密地結合市場需求和配送網絡對物流與制造企業的設施布局進行規劃,以實現倉儲、生產、銷售點的一體化設計與建設。二是流程重構與協同性增強,借助數字化手段,原本獨立的制造流程與物流流程深度整合為無縫銜接的業務鏈,實體空間布局和組織架構隨之優化適應新的業務模式。
(3)數字賦能優化實體功能。一是預測與計劃能力提升,運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精確預測市場需求、產能狀況及物料供應,實體功能從單純執行的層面轉向具備預判和動態調整能力的層面。二是響應速度加快,數字賦能制造業生產和物流作業的響應速度顯著提高,使生產排程和貨物配送能迅速響應市場變化。三是服務功能擴展,引入數據分析、智能調度、自動化處理等功能模塊,使兩業能夠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務,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突破,如通過優化路徑降低碳排放,采用環保材料和技術推動產業綠色發展[28]。
數字技術是促進兩業融合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一方面,數字技術推動智能制造的實現,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無縫連接;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推動智慧物流的發展,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制造和物流的一體化組織和運作。數字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推進智能制造的步伐;數字技術與物流業的融合,推動智慧物流的發展。智能制造需要智慧物流的解決方案,智慧物流離不開制造業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的需求牽引[29]。因此,在新發展階段,兩業深度融合已成為數字賦能的關鍵領域,并為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提供廣泛多樣的應用場景。如表1所示,按照物流場景分類,數字賦能兩業深度融合場景主要分布在六大領域之中。

(1)大宗商品物流領域。數字平臺能夠實現大宗商品從采購、庫存、運輸到交付全流程的信息透明化,利用物聯網實時追蹤貨物狀態,區塊鏈技術保障交易安全性和追溯性,大數據分析預測市場動態和優化庫存管理。制造企業與物流公司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物流協議,減少人工干預,提高合同執行效率和準確性[30]。
(2)生產物流領域。在智能制造環境下,數字孿生技術和實時數據分析能夠精細管理物料流動,實現準時生產(JIT)和精益物流。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供應商、生產商和物流服務商,實現零部件的按需配送,降低生產線等待時間和庫存成本。
(3)消費物流領域。電子商務和新零售業態下,數字技術驅動訂單處理、分揀包裝、“最后一公里配送”等環節的智能化,如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優化配送路徑,使用無人倉庫、無人駕駛車輛和無人機等設施設備進行自動化作業。
(4)綠色物流領域。數字技術能夠實現物流企業實時監測并減少碳排放,如運用智能調度系統降低空駛率,采用可回收包裝材料并通過數據分析優化裝載率,進而實現節能減排。制造企業和物流公司合作開發綠色供應鏈解決方案,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資源分配,廣泛運用低碳運輸方式[31]。
(5)國際物流領域。數字技術促進跨境物流管理系統優化,結合海關數據、貿易規則等數據庫,實現實時通關和合規管理,加速清關,降低成本。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可信的國際貿易單證流轉系統,簡化報關手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性。
(6)應急物流領域。在突發事件響應中,地理信息系統(GIS)、無人機和衛星遙感技術等可用于快速評估災害區域需求和交通狀況,指導救援物資高效分配。數字預案管理和仿真演練技術能提前模擬各種緊急情況下的物流應對策略,提升應急反應能力。
數字賦能兩業深度融合發生的內在邏輯,從兩業發展來看,遵循“降本、增效、提質”的基本邏輯,同時,兩業生態具有共生演化的規律,因此在兩業融合時還具備“生態演化”的動態平衡邏輯。其內在邏輯分析框架如圖2所示。

(1)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由交易成本理論可知,數字技術能夠通過減少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促進兩業以更低的成本獲取和利用資源,避免無謂的浪費,節約不必要的成本支出[32]。數字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市場需求波動,為制造商精準安排生產計劃,減少過度生產和庫存積壓提供決策支持,為物流服務商按需調度運輸和倉儲資源,降低存儲和搬運成本提供解決方案。自動化倉庫、無人駕駛車輛和無人機配送等智能物流設備及系統的使用,對減少人工干預和勞動強度,節省人力成本也具有促進作用。
(2)促進信息共享,降低協作成本。跨界融合的數字平臺打破了行業壁壘,為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之間共享信息、協同管理營造條件,促進供應鏈的無縫對接,降低交接成本和溝通成本。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減少協調溝通成本,數字技術簡化了兩業之間的交易流程,有效降低兩業合作過程中的信息搜索成本、談判成本、監督執行成本等[33]。同時,制造執行系統與物流信息系統的集成,減少了中間環節,簡化了業務流程,避免冗余操作和不必要的交易費用。
(3)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維護成本。在數字賦能下,智能工廠建設步伐加快,綠色物流發展迅速,推動生產流程和物流路徑持續優化,使無效能耗和排放減少,能源成本顯著降低;同時,可能為企業帶來額外的稅收優惠和政策補貼。此外,企業通過廣泛運用智能設備和物聯網技術,能夠實時監控能源使用情況,精準維護設備,延長設備使用壽命,推動日常維修和更換成本持續下降。
(4)強化管理控制,降低風險成本。由供應鏈管理理論可知,對供應鏈精細化和智能化管理,如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市場需求、通過智能算法輔助庫存控制,能有效避免過量生產和因物流不合理導致的成本增加,從而節約風險管理成本[34]。基于數字技術的財務管理也能實現更精確的成本核算與預算控制,幫助企業及時發現隱藏的成本黑洞,從而采取措施予以削減。
(1)促進流程自動化與智能化,提升運營效率。數字技術推動物流與制造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升級,如自動化倉庫、機器人揀選、無人駕駛運輸等,大幅減少人工干預,提高作業速度和準確性,進而顯著提升物流周轉和生產的效率。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算法進行動態路由規劃、訂單預測和產能優化,促進物流配送更靈活快捷,制造流程更具彈性,提高供應鏈整體運營響應速度。
(2)降低不確定性,提升價值鏈協同效率。物聯網技術和云服務的運用使供應鏈各環節能即時反饋和互動,實現敏捷生產與按需配送,提升物流與制造環節的配合默契度。在數字賦能下,物流與制造環節的價值活動得以整合與優化,如通過實時數據交換、自動化作業流程,實現生產、倉儲、運輸等環節的無縫對接與協同作業,顯著提高整體價值鏈運轉效率[35]。
(3)提升精益水平,促進資源利用率最大化。企業通過實施準時生產模式與供應商管理庫存策略(VMI),減少了庫存占用資金,提高空間利用率,同時也減少了過期、損壞等帶來的浪費。數字技術使企業能夠快速捕捉和響應市場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大規模定制化生產和精準配送,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通過大數據模型,企業能夠合理調配物流和生產資源,降低空載率、閑置率,提高資產利用率。
(4)提升競爭優勢,拓展增效空間。在資源基礎理論框架下,知識被視為一種關鍵資源。通過數字技術,企業能更好地捕捉、存儲、傳播和應用知識,促進兩業融合過程中的知識轉移和創新,進一步鞏固企業的領先地位[36]。通過數字化工具收集并分析大量運行數據,企業能夠持續發掘改善點,不斷優化業務流程和服務質量,激發內部創新能力。結合區塊鏈、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技術,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形態,如虛擬倉庫、遠程運維等,進一步拓展增效空間。
(1)通過實時監控與精細化管理,提升質量標準水平。在實踐中,通過實時追蹤物料流轉和生產狀況,搭建全過程可視化管理機制,將制造執行系統(MES)、倉庫管理系統(WMS)和運輸管理系統(TMS)等進行整合,使得對生產流程和物流作業的控制越發精準細膩,有效減少不必要的差錯和不良品產出。這一系列措施強化了質量控制系統,確保從原材料采購到最終產品交付的整個制造鏈路上的每個環節都能嚴格遵循高質量標準,從而從源頭上防止因信息失準導致的質量風險,顯著增強了產品的穩定性和可靠性[37]。
(2)通過應用智能決策與預見性控制策略,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智能決策工具深挖歷史數據,前瞻性預測潛在質量問題,引導生產調整和物流優化,從根源上對物流服務質量進行把控[38]。人工智能算法在質量檢驗、工藝改進等多個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問題識別與解決方案的精準性,幫助企業逐步抬高產品質量門檻,間接推動物流服務質量邁上新臺階。
(3)通過融合協同設計與全流程優化,提升質量創新能力。數字平臺在設計階段開始促進兩業深度融合,使雙方圍繞客戶需求和質量目標,共同參與到整個流程的設計優化之中,將質量理念深深根植于產品全生命周期[39]。制造企業和物流企業通過數字平臺共享數據與知識資源,聯手開發定制化解決方案,如精準溫控物流服務、零缺陷生產模式等,能夠促進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的同步提升。
(4)通過量化質量指標,提高質量改進效能。數字技術的應用使物流服務質量的各項指標得以明確量化,企業通過構建服務質量評價體系,精準捕捉物流服務質量的行為數據,精準發現關鍵點,驅動服務質量持續優化[40]。如實時監控配送速度、準確率、貨物損壞率等關鍵指標,及時制訂質量改進方案。同時,透明化的量化指標還能增強客戶對物流服務質量的信任度,間接提高客戶對制造業產品認可度,推動兩業整體質量水平的全面提升。
(1)數字技術催生兩業融合的生態系統。平臺生態理論認為,數字技術創建了跨越產業邊界的共享共生平臺,能夠促成生態內的多方主體緊密協作,實現資源和服務的高效對接,從而構建一個利益共享、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41]。數字創新生態系統理論進一步指出,數字技術作為創新要素,具有收斂性、可擴展性、自生長性和模塊性的特征,有利于從主體、結構、制度、功能等維度打造創新生態系統,實現價值共創[42-43]。數字平臺成為兩業深度融合的關鍵載體,通過開放共享的數據和技術資源,促使兩業在生產計劃、庫存管理、物流調度等方面實現緊密協同,形成互利共贏的生態系統[44]。在數字賦能過程中,兩業通過消除信息壁壘、實現全流程的聯動和協同優化,在設計、采購至銷售各環節均實現高效同步,構建起高度融合、創新活躍的現代產業生態[20]。因此,數字賦能兩業融合形成新的生態系統,符合產業生態演化的一般規律,兩業融合圍繞降本、增效與提質的目標交互演化,共同塑造更加智能、高效、優質的產業新生態。
(2)數字賦能兩業生態系統融合演化的機理。兩業生態系統融合遵循“以數字賦能兩業發展為背景,受兩業融合意愿的主導,以實現降本、增效、提質為根本目標”的演化邏輯。從演化過程來看,在數字賦能兩業高質量發展中,各生態主體(物流企業、制造企業、數字平臺、數字技術提供商、金融機構、政府、行業協會等)為實現降本、增效、提質的總目標,充分利用和發揮數字技術的功能作用,基于兩業融合資源、能力和關系等條件,在融合交互中不斷調整合作戰略和行為,在基于數字平臺的產業生態系統內自發進行自組織協同,整合融合過程具有動態性、開放性和交互性特征,并具有非線性變化的特點[45]。從演化機理來看,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和提高質量的目標,共同決定了兩業生態融合演化的根本動力;資源和能力決定兩業融合的約束條件和融合程度,其中:信息、知識、技術、數據和資金等資源對兩業融合構成一定約束,生態主體在融合中的領導能力、各主體對融合的貢獻力和生存能力則決定了兩業能達到的融合度;在兩業融合過程中,各主體之間的關系網絡結構和關系質量水平,決定了各主體之間連接的強度[46]。同時,資源、能力和關系通過融合收益、收益分配、融合投入和風險共同影響目標函數,進而決定兩業融合意愿下的自組織深度融合行為。因此,兩業生態系統融合演化實際上是多主體融合行為動態調整的循環演化過程,如圖3所示。

從兩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看,市場需求的變化、數字技術的加速迭代、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和政策體系持續改善等因素,對數字賦能兩業融合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構成了數字賦能兩業深度融合的外部條件。其外部邏輯分析框架如圖4所示。

(1)定制化生產和個性化服務需求升級。隨著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企業需要提供更靈活、更高效的生產方式和物流服務,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采用柔性制造技術,實現快速換型和定制化生產。如國家首批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長沙的“18號工廠”智能化制造車間實現了生產中人、設備、物料、工藝等各要素的柔性融合[47]。物流企業也在嘗試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如樓宇配送機器人是順豐智慧物流體系生態鏈中的終端,可以實現在CBD樓宇的零接觸配送,人們在辦公室工位上即可收取快遞,大大改善最后100米的配送體驗[48]。
(2)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需求增加。隨著數字技術的創新和廣泛應用,企業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對行業產生引領需求的影響。如阿里巴巴集團的新制造平臺“犀牛工廠”,作為服裝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探索者之一,依托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了小單快反的柔性制造模式,從接到訂單到完成生產僅需7天時間,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也降低了過度生產帶來的浪費[49]。京東物流作為我國物流行業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的先鋒,其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園區集成了無人倉、無人車、無人機等前沿技術,同時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實現供應鏈的全程可視和精準預測[50]。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連續11年增速顯著高于GDP增速,占GDP比重升至41.5%。數字產業化規模達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7.6%。《“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到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需達到10%[51]。在技術創新驅動下,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及電子商務等領域快速發展,為促進兩業深度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1)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2022年我國數據產量達8.1ZB,占全球比重為10.5%,位居世界第二,數據存儲量達724.5EB,占全球比重為14.4%,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57萬億元,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大數據產業測算規模突破3萬億元,年均增長率保持25%左右。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促進制造企業充分了解市場需求,提升生產計劃的精準性;同時,助力物流企業提高運輸效率和準確性。
(2)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產生。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大關,不少大企業在完成自身數字化轉型后,轉型為平臺服務商,帶動中小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52]。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制造企業能實時監測生產線的狀態和數據,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同時,物流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實現對運輸車輛和倉儲設備的遠程監控和管理。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了兩業創新發展,提高了整個產業鏈供應鏈的效率和韌性。
(3)電子商務的創新發展。一方面,電商平臺通過實時的大數據分析,精準把握市場需求,驅動制造業從批量生產轉向按需定制,實現個性化生產。電子商務平臺與制造業、物流業三方合作共建智能供應鏈生態,共享數據資源,打通線上線下渠道,實現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庫存管理到終端配送的全鏈條數字化、可視化管理[53];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的興起催生了對高效、精準、智能化物流服務的強烈需求,促使物流業不斷創新和升級。智能倉儲、無人分揀、自動化配送等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如菜鳥網絡的智能物流骨干網,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庫存優化、路徑規劃、實時跟蹤等功能,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率和客戶滿意度[44]。
(1)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加速構建。產業鏈供應鏈生態格局的形成,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靈活性,從而促進物流業與供應鏈的深度融合[54]。202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遴選杭州、武漢等12個城市作為首批開展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通過平臺搭建、數智賦能等途徑,推動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迭代升級,形成龍頭企業、配套企業、第三方平臺等協同聯動、競合共生的生態發展格局[55]。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產業鏈供應鏈整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助推兩業加快深度融合。2021—2023年,商務部等八單位連續評選公布三批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城市33個和示范企業250家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這些示范城市在全國或區域內具有較強的供應鏈協同和資源整合能力,示范企業位居產業鏈供應鏈的核心位置、關鍵環節和重要節點,具有較強的供應鏈組織能力和控制力,協同化水平較高,產業鏈供應鏈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帶動上下游企業互利共贏發展。
(2)產業鏈供應鏈加快全球化布局。全球供應鏈布局助力企業全面掌握全球市場動態和行業趨勢,及時調整生產經營策略;同時,通過數字技術實現產品的創新和升級,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56]。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從全球視野布局產業鏈供應鏈建設,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2023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展現了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態度。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發展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世界工廠”。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產品銷往全球,助力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增進當地民生福祉[57]。
(3)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持續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統籌發展和安全,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明顯上升。2023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合計為49.3%。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多年領跑全球,動力電池產量和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第一,產業結構呈現持續優化態勢[58]。2023年,我國142家企業入選財富500強榜單,數量居世界首位。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累計培育10.3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1.2萬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421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10000余家[59]。我國已經形成規模大、體系全、競爭力較強的產業體系,成為維護全球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重要力量。
(1)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明確提出推進兩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智能制造與智慧物流高效協同發展。此外,各地政府也紛紛推出相關政策,大力推進兩業深度融合。2023年12月,滿幫集團基于數字貨運平臺數據發布的《數字物流產業帶報告》顯示,產業與數字化物流融合程度不斷提高。從產業帶數量上來看,各地區呈梯次發展特征,形成以山東、江蘇、湖北為代表的第一梯隊,以新疆、湖南、重慶為代表的第二梯隊,以天津、上海、北京為代表的第三梯隊,直觀反映地方政府推進數字賦能兩業深度融合的圖景[60]。
(2)數字化標準進一步規范。2023年以來,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一系列工業互聯網相關標準,規范物品編碼、數據交換格式等,促進企業在統一標準框架下進行數據交互和信息共享。2024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門印發《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貫通”行動計劃(2024—2026年)》,這是我國第一份針對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出臺的政策文件,將加快推動標識解析的規模化發展,促進工業互聯網與各行業各領域深度融合[61]。
(3)知識產權保護持續加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目前,我國已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這些制度確保數字技術的研發成果得到有效保護,激勵企業持續研發創新,促進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基于對知識產權的尊重和保護,依法共享數據和技術。強化兩業融合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的歸屬和利益分配機制,促進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
(4)市場監管機制不斷完善。一方面,執法部門嚴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對損害市場競爭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尤其在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監管部門密切關注數據集中、平臺壟斷等問題,依法審查并購重組、查處違規行為,為營造公平市場競爭環境保駕護航。另一方面,采取積極審慎監管的態度,對新業態、新模式實施靈活、包容、適度的監管政策[62]。監管部門在確保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采取“先照后證”、創新試點等機制,允許企業先行先試,探索完善符合新時代特征的監管機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聚焦重點環節分領域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發展產業互聯網平臺,破除跨地區經營行政壁壘,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這為數字賦能兩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發展方向。深入理解兩業深度融合的出發點、落腳點和破局點,以及數字賦能兩業深度融合的基本內涵,對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從兩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視角,梳理數字賦能兩業深度融合發生的內驅力和外驅力,有助于厘清兩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外部邏輯,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提供理論注腳。然而,兩業融合發展跨越多個細分行業,關聯多個融合主體,涉及中央及地方多個政府部門,發生于不同時間階段、地理空間和數字世界多個維度,其融合問題無疑是一個復雜的宏大議題。本文以數字賦能為切入點,從現象分析到原理歸納,提出兩業深度融合發生邏輯的初步分析框架。在這一框架中,尚存許多細節問題有待進一步探討,如不同地區之間產業生態演化特征、不同類型企業的發展階段差異、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之間的銜接,以及國際與國內市場環境的影響等,這些都是兩業深度融合發展后續研究的主要內容。
[1]習近平.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J].求是,2022(2):4-8.
[2]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EB/OL].(2022-07-08)[2024-05-10].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07/t20220708_405627.htm.
[3]央視網.《2022中國數字物流發展報告》發布數字物流市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EB/OL].(2022-12-03)[2024-05-10].https://tv.cctv.com/2022/12/03/VIDESvJkmMympsIpfggXHLJ3221203.shtml?spm=C53156045404.PKXC0xLPAnP9.0.0.
[4]褚曉琳,賈揚帆,武曉婷.基于投入產出技術的物流業數字化程度測度[J].統計與決策,2024,40(1):86-90.
[5]李東兵,于勝卿.中國數字物流發展的時空演變及驅動機制研究[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3(2):64-76.
[6]金觀平.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N].經濟日報,2024-01-31(1).
[7]王政,劉溫馨.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N].人民日報,2024-01-22(1).
[8]王政.我國四成以上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N].人民日報,2022-06-26(1).
[9]金壯龍.聚焦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EB/OL].(2023-03-05)[2024-05-10].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23/n1/2023/0305/c452580-32637118.html.
[10]黃奇帆.圍繞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EB/OL].
[11]李小牧,李嘉珊,王麗.服務貿易藍皮書:中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報告(202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12]王政.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N].人民日報,2022-08-16(1).
[13]許和連,成麗紅,孫天陽.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對企業出口國內增加值的提升效應——基于中國制造業微觀企業的經驗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7(10):62-80.
[1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5]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EB/OL].(2016-03-17)[2024-05-10].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6-03/17/content_5054901.htm.
[16]夏杰長,譚洪波.生產性服務業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N].光明日報,2023-01-10(11).
[17]經濟日報編輯部.向新質生產力要增長新動能[N].經濟日報,2024-01-29(1).
[18]習近平.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1).
[19]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EB/OL].(2023-04-27)[2024-05-12].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4/t20230427_419051.htm.
[20]梁紅艷.中國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的演化特征、績效與提升路徑[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1,38(10):24-45.
[21]邢小強,周平錄,張竹,等.數字技術、BOP商業模式創新與包容性市場構建[J].管理世界,2019,35(12):116-136.
[22]YOOY,BOLANDJRRJ,LYYTINENK,etal.Organizingforinnovationinthedigitizedworld[J].Organizationscience,2012,23(5):1398-1408.
[23]HOLMSTRMJ.Recombinationindigitalinnovation:challenges,opportunities,andtheimportanceofatheoreticalframework[J].Informationandorganization,2018,28(2):107-110.
[24]AUTIOE,NAMBISANS,THOMASLDW,etal.Digitalaffordances,spatialaffordances,andthegenesisofentrepreneurialecosystems[J].Strategicentrepreneurshipjournal,2018,12(1):72-95.
[25]ACAROA,PUNTONIS.Customerempowermentinthedigitalage[J].Journalofadvertisingresearch,2016,56(1):4-8.
[26]劉洋,董久鈺,魏江.數字創新管理:理論框架與未來研究[J].管理世界,2020,36(7):198-217.
[27]李勇堅.“數據要素×”賦能制造業: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2):54-70.
[28]馬曉君,聶昀秋,肖瀟.數字物流賦能可持續發展的機制與效應——基于物流碳生產率視角[J].中國流通經濟,2024,38(4):68-79.
[29]霍艷芳,齊二石.智慧物流與智慧供應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30]蔡進.打造數字化供應鏈,推動大宗商品物流高質量發展[J].中國物流與采購,2020(2):24.
[31]王春娟,郭凱歌.數字經濟賦能綠色物流高質量發展效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24,38(2):53-63.
[32]王衛,李雨晴.數字經濟、兩業融合與中國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24,31(1):5-22.
[33]高志軍,蘇泳銘,錢緒英,等.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內涵詮釋與戰略思路研究[J].物流研究,2023(2):10-16.
[34]OLSENTL,TOMLINB.Industry4.0: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oroperationsmanagement[J].Manufacturingamp;serviceoperationsmanagement,2020,22(1):113-122.
[35]段芳媛,楊梓巖.數字技術推動設備迭代智慧物流打造產業新生態[N].中國證券報,2024-02-27(4).
[36]陳冬梅,王俐珍,陳安霓.數字化與戰略管理理論——回顧、挑戰與展望[J].管理世界,2020,36(5):220-236.
[37]程德斌,鄭天池,鄧潔玉.長三角制造業質量管理數字化建設經驗與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質量,2024(1):106-110.
[38]黃云飛.基于Python的質量數字化應用[J].汽車制造業,2024(1):50-52.
[39]劉大平.數字驅動質量創新BMWiFACTORY生產戰略助力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J].產品可靠性報告,2023(4):34-36.
[40]王紅.數字經濟對物流服務質量的提升效應和影響機制[J].商業經濟研究,2023(15):78-81.
[41]TIWANAA.Evolutionarycompetitioninplatformecosystems[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2015,26(2):266-281.
[42]NAMBISANS,LYYTINENK.Digitalinnovationmanagement:reinventinginnovationmanagementresearchinadigitalworld[J].Misquarterly,2017,41(1):223-238.
[43]張超,陳凱華,穆榮平.數字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構建與未來研究[J].科研管理,2021,42(3):1-11.
[44]魏冉,劉春紅,張悅.物流服務生態系統價值共創與數字化能力研究——基于菜鳥網絡的案例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2(3):154-163.
[45]李東紅,劉暉,周平錄,等.模塊化“集成”與“被集成”:京東的開放生態[J].清華管理評論,2021(10):6-13.
[46]吳群,朱嘉懿.平臺型電商企業供應鏈生態圈數智化協同演化研究[J].供應鏈管理,2023,4(8):39-49.
[47]葉曉楠.小訂單也能生產個性化更有市場——柔性制造中國智造[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11-03(5).
[48]葉子.快遞物流越來越“聰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08-25(8).
[49]阿里研究院.犀牛智造:探索未來制造之路[EB/OL].(2022-03-11)[2024-03-05].https://club.1688.com/unithread/239078750.html.
[50]京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報告[EB/OL].(2023-03-09)[2024-05-15].https://ir.jdl.com/report/index.html.
[51]陳雨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理論探索[J].經濟研究,2023,58(9):22-30.
[52]谷業凱.讓工業互聯網跑出發展“加速度”[N].人民日報,2023-11-13(9).
[53]陳疇鏞,楊文霞.電子商務對制造業與物流業協同集聚的影響——基于浙江省設區市面板數據的實證[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1):146-152.
[54]FLYNNBB,HUOB,ZHAOX.Theimpactofsupplychainintegrationonperformance:acontingencyandconfigurationapproach[J].Journalofoperationsmanagement,2010,28(1):58-71.
[55]韓鑫.首批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啟動[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10-11(3).
[56]王春豪.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跨國供應鏈形成機制及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7.
[57]金觀平.拓展“鏈上”全球化發展新空間[N].經濟日報,2023-11-29(1).
[58]關兵.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N].經濟日報,2024-07-09(6).
[59]劉坤.制造業強起來步伐持續加快[N].光明日報,2024-02-22(15).
[60]佟明彪.《數字物流產業帶報告》發布實體經濟與數字物流正深度融合[EB/OL].(2023-12-08)[2024-05-09].http://www.ce.cn/cysc/jtys/zhwl/202312/11/t20231211_38825138.shtml.
[61]李芃達.工業互聯網有了“數字身份證”[N].經濟日報,2024-02-21(6).
[62]彭云.優化營商環境視域下創新和完善市場監管:概念辨析、突出問題和策略選擇[J].中國市場監管研究,2023(6):10-14.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高質量發展下重慶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機制與路徑研究”(2020YBJJ60);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現代物流業與制造業協同集聚提升路徑研究”(24SKGH143);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重大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助推重慶對老撾貿易發展研究”(2023ZDLH01);重慶工商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數字賦能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機制與路徑研究”(2455006)
DigitalEmpowermentfortheDeepIntegrationbetweenLogisticsIndustryandManufacturingIndustry:EraConnotationandOccurrenceLogic
WANGChun-hao,SONGYing
(SchoolofEconomics,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Chongqing400067)
Abstract:Whenitcomestopromotingthedeepintegrationoflogisticsindustryandmanufacturingindustry,thestartingpointis“constructinganewhigh-qualityandefficientserviceindustrysystemandpromotingthedeepintegrationofmodernserviceindustrywithadvancedmanufacturingindustry”proposedinthereportofthe20thNationalCongress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andthefootholdis“deepeningthe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acceleratingtheformationof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andcultivatingnewdrivingforcesforhigh-qualitydevelopment”,andthebreakthroughpointis“fullyexertingtheenablingroleofdigitaltechnologyinthein-depthdevelopmentofthenewround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revolution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Digitaltechnologyhasbecomethecoreengineofthedeepintegrationandinnovativedevelopmentoflogisticsindustryandmanufacturingindustry,andtheintegrateddevelopmentoflogisticsindustryandmanufacturingindustryprovidesdiversifiedscenariosfordigitaltechnologyinnovationandapplication.Theoccurrenceofthephenomenonofthedeepintegrationoflogisticsindustryandmanufacturingindustryenabledbydigitaltechnologynotonlyoriginatesfromtheinternaldrivingforceof“costreduction,efficiencyimprovement,qualityimprovementandecologicalbalance”,andfollowstheinternallogicof“cost-driven,efficiency-driven,quality-drivenandself-organizingevolution”;atthesametime,italsocomesfromtheexternaldrivingforceof“thecontinuousupgradingofmarketdemand,theacceleratediterationofdigitaltechnology,thecontinuousoptimizationoftheindustrialchainandsupplychainand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thepolicysystem”,andcomplieswiththeexternallogicof“marketdetermination,technology-driven,securityandstabilityandinstitutionalinnovation”.
Keywords:digitalempowerment;logisticsindustry;manufacturingindustry;deepintegratio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