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大學生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中體力活動水平的調節效應。方法:對1088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χ2檢驗、Pearson相關分析、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等方法進行數據處理。結果: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呈正相關,使用催眠藥物和日間功能障礙是抑郁癥狀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水平與抑郁癥狀、睡眠質量總分呈顯著負相關,不同體力活動水平可負向調節睡眠質量總分與抑郁癥狀之間的關系。結論:不同體力活動水平可負向調節睡眠質量與抑郁癥狀之間的關系,可能會減弱兩者間的相互影響。
關鍵詞:抑郁癥狀;睡眠質量;體力活動水平;大學生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leep Quality in College Stud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in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leep quality.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1088 college students, and data were processed using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χ2 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leep qualit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nd the use of hypnotic drugs and daytime dysfunction were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total sleep quality score,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could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sleep quality scor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Conclusion: Different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negatively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quali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may attenu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Keywords: depressive symptoms; sleep quality; physical activity level; college students
前言
精神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的公共健康負擔,其中抑郁癥的傷殘調整生命年占全世界所有疾病和損傷的第13位。抑郁癥狀表現為持久的心境低落、興趣減退和精力不振,并伴有認知、生理以及行為障礙。研究發現,中國大學生抑郁癥狀總體患病率31.38%,是大學生群體中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1]。
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密切相關。睡眠障礙是重度抑郁障礙的診斷標準之一,與抑郁相關的消極或沉思的想法可能會導致高度警惕,從而導致睡眠障礙。在臨床和亞臨床樣本中,睡眠質量差似乎與高負面情緒和低積極情緒相關。在一項約4672名青少年的前瞻性研究中發現,青春期的睡眠不足是抑郁癥狀的重要預測因素[2]。
體力活動水平與抑郁癥狀、睡眠質量存在密切的關系。研究發現體力活動水平與抑郁水平呈負相關,是預防抑郁癥狀的保護因素,體力活動水平還與較好的睡眠質量呈正相關[3]。運動可增加體內內啡肽和5-羥色胺水平,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的異常,從而減輕抑郁癥狀并改善睡眠質量。
通過梳理前人的研究,我們發現體力活動水平與抑郁癥狀、睡眠質量存在密切的關系。但鮮有研究在大學生群體中探討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不同維度的關系及哪些維度是抑郁癥狀的風險因素,更不清晰不同體力活動水平能否調節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的關系。為此,本文通過橫斷面研究設計,探討大學生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各維度的關系,并進一步探究體力活動水平調節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的關系。以期為科研工作者提供參考,為臨床提供證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年齡18~22周歲,通過問卷星進行調查,獲得有效問卷1088份(94.36%),詳見圖1。
1.2研究工具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家庭狀況等基本信息情況。
1.2.2 國際體力活動問卷-短卷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Short Form,IPAQ-SF)
該問卷共7道問題,其中6道詢問個體的體力活動情況,短卷詢問不同強度活動的l周頻率和每天累計時間。根據短卷的體力活動計算方法,計算出研究對象個體每周體力活動水平,并按照相關標準分成高中低組,組別越高,表明個體日常體力活動量大。該問卷的重測信度系數為0.718。
1.2.3 貝克抑郁量表第 2 版 (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II,BDI-II )
該量表可評測個體抑郁癥狀,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共21個條目,選用0-3的四級計分方式,總分0~13分為無抑郁,14分及以上為存在抑郁癥狀,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48。
1.2.4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Index,PSQI)
該量表共18個條目,包括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紊亂、使用催眠藥物和日間功能障礙。選用0-3的四級計分方式,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6。
1.3數據處理
采用SPSS2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χ2 檢驗比較正常大學生與抑郁癥狀大學生的人口統計學差異;運用Pearson相關分析、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探究抑郁癥狀和睡眠質量的關系;運用Process程序中模型1檢驗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中體力活動水平的調節效應。所有統計推斷均采用雙尾檢驗,檢驗水準α設為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
2.1不同抑郁癥狀大學生人口統計學的差異
如表1所示,1088名大學生參與研究,抑郁癥狀大學生與正常大學生在年齡上具有顯著差異,在其他指標上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的關系
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總分(r=0.412,P<0.001)、睡眠時間(r=0.126,P<0.001)、睡眠紊亂(r=0.241,P<0.001)、主觀睡眠質量(r=0.310,P<0.001)、使用催眠藥物(r=0.243,P<0.001)、日間功能障礙(r=0.400,P<0.001)、入睡時間(r=0.238,P<0.001)及睡眠效率(r=0.089,P=0.003)呈顯著正相關(圖2)。
將抑郁癥狀作為因變量,睡眠質量各維度作為自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使用催眠藥物(OR=1.713,P=0.002)和日間功能障礙(OR=2.078,P<0.001)是抑郁癥狀的危險因素,詳見表2、圖3。
2.3體力活動水平調節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的關系
體力活動水平與抑郁癥狀(r=-0.210,P<0.001)、睡眠質量總分(r=-0.179,P<0.001)呈顯著負相關。進一步分析不同體力活動水平是否調節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總分的關系(表3),在簡單調節模型下,睡眠質量總分與不同體力活動水平對抑郁癥狀的解釋度(R)為48.4%,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睡眠質量總分與調節變量不同體力活動水平的乘積對抑郁癥狀有負向相關作用。R2變化量為0.028,即調節效應對變異的貢獻為2.8%[8]"[璠璠9]"。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密切相關,與前人結果基本一致。睡眠質量是大學生抑郁癥狀相關的一個重要因素,睡眠質量下降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獨立預測因子。
本研究發現睡眠質量中使用催眠藥物和日間功能障礙子維度是抑郁癥狀的危險因素。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下降之間的生理聯系可能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分泌功能異常。抑郁癥狀人群存在神經內分泌功能損傷,HPA軸激素分泌異常,例如皮質醇和褪黑素分泌水平的異常,皮質醇和褪黑素是機體神經系統活力激活以及睡眠與覺醒調節能力的重要激素,兩者水平的異常會導致睡眠障礙的發生以及抑郁癥狀不斷累積[4]。因此,為預防抑郁癥狀和睡眠障礙的發生發展,應多關注個體的睡眠質量,著重觀測使用催眠藥物的次數和日間功能障礙的情況。
本研究發現,體力活動水平與抑郁癥狀和睡眠質量密切相關。不同體力活動水平可負向調節睡眠質量與抑郁癥狀之間的關系,可能會減弱兩者間的相互影響。研究發現,體力活動是預防抑郁癥狀的保護因素,大學生體力活動和抑郁癥狀之間存在負向關聯。體力活動與抑郁癥狀、睡眠質量之間的聯系可能是與5-羥色胺、皮質醇及褪黑素等密切相關。研究發現,運動可增加5-羥色胺和內啡肽,改善HPA軸的調節,減少異常的HPA軸的活動,促使機體皮質醇水平下降,提高褪黑素水平,從而改善大學生抑郁癥狀和睡眠質量[5]。
4 結論
大學生抑郁癥狀與睡眠質量密切相關,使用催眠藥物和日間功能障礙子維度是抑郁癥狀的危險因素。體力活動水平與抑郁癥狀和睡眠質量密切相關,不同體力活動水平可負向調節睡眠質量與抑郁癥狀之間的關系,可能會減弱兩者間的相互影響。
參考文獻:[14]
[1]"" 王蜜源, 韓芳芳, 劉佳, et al. 大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及相關因素的meta分析 [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20, 34(12): 1041-7.
[2]"" GUNDERSON J, MCDANIEL K, DIBLANDA A. Association Between Insufficient Sleep,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uicidality Among Florida High School Students [J]. Preventing chronic disease, 2023, 20: E59.
[3]"" DE NYS L, ANDERSON K, OFOSU E F, et al.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cortisol and sleep: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22, 143: 105843.
[4]"" 呂秋玥, 湯萬杰, 王強, et al. 大學生晝夜節律類型與抑郁情緒相關性的縱向研究 [J].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 2021, 46(10): 1163-9.
[5]"" KRUK J, ABOUL-ENEIN B H, DUCHNIK E. Exercise-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and melatonin supplementation: current evidence [J].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 : JPS, 2021, 71(1):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