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體育消費需求呈迅猛發展的趨勢,體育產業已成為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新推進器。成都市體育產業于2022年突破千億規模,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大產業之一。因此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實現有效體育供給是當前成都市實現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關鍵。本文通過成都市體育產業的文獻資料和統計數據梳理成都市體育產業發展狀況,從經濟效益、產業結構、市場主體和人才資源方面分析成都市體育產業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從加快培育體育數字經濟、加強主導產業的引領作用、加大體育市場主體的培育力度和完善體育產業人才結構四個方面推動成都市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的構建和發展。
關鍵詞: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對策;成都市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sures of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engdu City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esidents' living standard, residents' sports consumption demand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sports industry has become a new propellant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Chengdu's sports industry exceeded 100 billion in 2022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industries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Therefore,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mproving the modern sports industry system, and realizing effective sports supply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mentum in Chengdu. This article figures out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Chengdu through literature and statistical data,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faced by the sports industry in Chengdu in terms of economic benef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market players and human resources. It is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engdu's modern sports industry system in four aspects: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digital economy, strengthening the leading role of leading industries, increasing the cultivation of sports market players and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sports industry talents.
Key words: Sports industry; Current situation; Measures; Chengdu city
《體育強國建設綱要》中明確提出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到2035年使其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1]。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于優化經濟結構、推動國家現代化發展、改善群眾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性已形成社會共識[2]。成都市將體育產業視為經濟發展和城市能級提升的新增長點,于2022年對成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清晰的目標:2025年成都市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500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比超2%,成為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2035年成都市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000億元,產業增加值占比超4%,形成以競賽表演業和運動休閑業為引領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3]。
作為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成都市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的門檻,邁入中高等城市序列,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體育產業既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擁有發展潛力大、輻射范圍廣、資源能耗低、經濟效益高等特征,在城市發展、地區經濟和第三產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居民體育消費需求側和體育產業供給側都對成都市體育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契機。
1. 成都市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
1.1 體育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成都市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呈增長態勢,2022年實現了體育產業總規模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成為成都市現代化產業體系“千億級” 重點產業集群之一。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例也創下歷史新高,體育產業已經成為助力經濟增長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引擎。從產業規模來看,2022 年成都市體育產業總規模達1005.3億元,較 2021年增長8.7%,較2018年增長59%;體育產業增加值386.7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 1.86%,較 2021年增長10.2%,較2018年增長79%,高于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7.4%、8.7%[4],體現了體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朝陽產業的活力。
1.2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成都體育產業結構總體平穩發展,以體育服務業為主導、居民體育消費為牽引的產業結構特征明顯。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成都體育服務業總規模為698.8億元,占比達70%,實現增加值為299.91億元,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77.57%,較2021年提升約0.8%。體育制造業總規模為227.5億元,占比超22.6%,增加值為68.55億元,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7.73%,較2021年提升約0.3%[4]。從細分行業來看,2022年體育競賽表演、其他體育服務、體育健身休閑、體育傳媒信息服務、體育制造等行業增長較快,分別增長24%、16.4%、12.6%、12.5%、12.4%。體育服務業所占比例是衡量體育產業結構的重要指標,成都市體育服務業逐漸可觀并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基礎,進一步推進內部產值結構優化。
1.3 體育競賽表演業不斷發展
成都市于2021年提出了2025年建成世界賽事名城、2030年建成世界體育名城、2035年建成世界生活名城三步走的發展目標。通過不斷完善體育賽事體系推進體育競賽表演業的發展和城市影響力的建設。成都市申辦了202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22年世界乒乓球團體錦標賽、2023年亞足聯亞洲杯、2024年羽毛球湯尤杯和2025年世界運動會“五大國際賽事”,改寫了西部地區從未舉辦過高規格全球綜合性大賽的歷史;順利舉辦了2022成都馬拉松、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主場賽事等20余項重要賽事,帶動成都國際賽事影響力傳播指數持續位居全國前列;推動了職業聯賽發展,2023賽季中超聯賽成都蓉城隊主場賽事場均吸引約四萬球迷,上座率全國第一;打造了青少年“三星賽事”體系,舉辦賽事300余項次,覆蓋青少年群體1100余萬人次,助推成都市體育賽事產業發展。
1.4 體育消費水平逐步提高
自2020年成都市成功入選首批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體育消費總體規模和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連年遞增。公開數據顯示:2022年成都市體育消費總規模達578.6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4%,較2021年增長8.4%,高于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人均體育消費水平提升至2720.6元,較2021年增長8%;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比重達9.4%[4]。從消費結構看,成都市居民在體育用品、健身休閑和體育旅游上消費占比最高,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1149.5元、771.6元、276.9元,占居民人均體育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42.3%、28.4%、10.2%。從消費增速看,體育用品消費規模的增長最為迅猛,達到了22.8%,比2021年提高18.4%,其中戶外運動裝備和健身休閑消費規模增速分別達40%和15.6%。
2. 成都市體育產業所面臨的問題
2.1 體育經濟效益不夠明顯
盡管近些年成都體育產業發展步伐加快,但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1.86%,與一些發達城市3%的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受傳統體育產業發展水平的制約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阻礙,成都市體育產業市場化程度較低,強調國家投入和政策引導,民營資本的介入較少,市場經濟效益不夠明顯,使得發展體育產業捉襟見肘。第一,體育設施資源與公共利用水平低。2023年成都體育場地設施達6.4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2.5平方米,增幅位列全國首位。但是,大量的體育場地、設施功能單一,較少注重商業開發和群眾運營,場地市場化經營效益低,資源浪費較為嚴重,不僅不符合未來體育綜合體的發展趨勢,也難以滿足居民日常體育消費需求。第二,成都市體育賽事運作市場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賽事由體育政府部門行政主辦、少部分由企業運作的格局導致賽事商業價值開發不充分,經濟帶動效應較低。
2.2 體育主導產業發展滯后
以體育賽事為核心的體育服務業是體育產業的主導產業,是帶動產業升級和提升城市能級的有力支撐[5]。研究國內外著名體育城市發現,這些城市均有著豐富的賽事資源和高程度集聚的賽事活動,體育賽事對城市經濟和形象建設的直接拉動和間接帶動效應明顯[6]。盡管成都市提出了國際體育賽事名城的發展定位,但當前成都市體育服務業發展與高質量消費需求不匹配,基礎產業高級化發展滯后。第一,大型體育賽事數量和能級不足。自2021年開始成都每年引進一項高規格國際賽事并積極申辦專業賽事,但比起著名體育城市的賽事布局,成都市在賽事數量和賽事級別方面都仍有差距。第二,本土職業體育賽事的建設相對薄弱。成都市的職業賽事以傳統體育項目為主,本土職業體育俱樂部在品牌形象、生態圈建設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賽事流量向經濟流量轉化率低。第三,群眾體育賽事參與度低。觀察“運動成都”和 “愛成都·迎大運”兩大群眾性體育賽事,均暴露出賽事項目形式單一、群眾參與度不高、消費意愿不強以及賽事項目落后于時代發展等問題。
2.3 體育市場主體薄弱
2022年成都市體育產業法人單位達 8752 家,其中達到限上規模的企業超過 400 家。但總體而言,成都體育企業主要集中在傳統行業領域,在場館運營、科技研發、智能制造、賽事版權等領域培育的本土體育企業偏少,且缺乏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分行業來看,就體育用品企業而言,除勁浪體育、咕咚科技、沸徹科技等新興企業擁有少量的市場占有率,大部分成都市本土企業為傳統要素投入型企業,處于低端生產制造環節,具有低附加值和高替代性的特征,企業品牌影響力弱。就體育賽事企業而言,成都體育賽事主體發展薄弱,尚未形成知名的體育產業品牌。這是由于成都體育賽事組織體系仍以政府主導為主,體育賽事“管辦分離”推進緩慢,從而對體育賽事企業鼓勵和引導力度較小,社會資金的積極性較弱。
2.4 體育產業專業人才短缺
成都市體育產業的發展需求與體育產業從業人員供給數量和質量不相匹配,體育產業發展的支撐條件相對薄弱。第一,體育產業復合型人才不足。傳統體育發展機制使得體育領域里大多為體育技能無產業知識和有產業知識無體育背景兩類人,擁有體育背景的經營管理和運營人才的缺乏越來越制約成都市體育產業化發展。第二,人才培養模式落后。高水平體育經濟管理人才是推動成都市體育產業發展的基礎,但是成都市設立體育產業相關方面專業的高校匱乏,對體育經濟和體育管理的研究相較于北京、上海等高校有差距,對體育產業專業的重視程度不夠,存在人才培養模式功效不明顯的問題。
3. 成都市體育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以數字經濟為突破口發展體育經濟
數字經濟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應以數字經濟為創新動能推進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7]。第一,加強體育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智能場館和設施、體育大數據中心等項目的投資建設,提高數字基礎設施覆蓋率,強化體育基礎設施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第二,在成都已擁有一定水平的高科技產業基礎上,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深入賦能體育產業領域,發展以智能化設施、互聯網平臺、大數據應用為核心的體育新經濟,比如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體育服務的開發,智能化運動裝備器材的研發制造等。第三,成都體育企業大多為中小微傳統要素投入企業,政府應利用政策的調控作用,構建體育產業與數字經濟協同發展的機制,從而鼓勵企業在要素投入、商業架構、金融普惠﹑搭建生態等多方面加快數字化轉型。
3.2 加強主導產業的引領作用
首先是重視體育表演業和運動休閑業的發展,夯實產業基礎能力,通過各類賽事和休閑活動拉動節假日消費和夜間經濟,充分發揮主導產業在打造城市品牌、推動產業發展、點燃消費熱情等方面的引領作用,從根本上提升產業鏈的核心能力。第一,在體育表演業方面遵循“引進來” 和“走出去”的原則,構建以國際頂級大賽、高水平職業賽事、特色自主品牌賽事為引領的賽事格局。首先是不斷引進國際一流賽事,將賽事同投資建設、品牌展演、文旅消費、文化交流等融合推動,以賽事流量撬動新常態消費增量,將高水平賽事的影響力轉變為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力[8],最大限度地發揮體育賽事給城市帶來的綜合效益。其次,結合成都資源稟賦與城市特色文化,培育“天府龍泉山”“天府綠道”“熊貓杯”等具有成都符號的自主品牌主題賽事體系,并積極將本土品牌向國際推進。第二,在運動休閑業方面發展優質的戶外運動。打造具有天府文化特色、公園城市特點、成都生活美學特征的休閑運動生活品牌,推動自然資源向水上運動、山地戶外、冰雪運動、低空運動等開放,以全民參與的戶外運動產業促進體育服務消費提質擴容。
3.3 加大體育市場主體內培外引力度
開展體育企業梯度培育模式,實施體育品牌培育和孵化計劃,強化分類指導、梯次培育和因企施策,優化體育產業各部門的組織經營和管理方式。第一,大力培育龍頭型體育鏈主企業,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與主體作用[9],并以其為中心搭建體育企業社會網絡。協同鏈主以商引商,引進位處產業鏈高端的國際性體育組織、體育龍頭企業、重點項目和創新平臺。第二,增強體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引導體育企業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科技企業合作,搶占體育科技創新高地。第三,鼓勵體育小微企業特色化發展,培育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技術或服務的市場占有率高的“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企業。第四,引導中小微企業向龍頭企業集中集聚,加強體育產業鏈的產前、產中及產后各環節之間的無縫鏈接,構建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鏈生態體系[9]。
3.4 加強體育產業人才的培育和保障
完善體育產業人才體系是發展體育產業的基礎。第一,培養體育產業專業型人才。引導和支持體育企業與高等院校合作開展體育產業領域復合型人才培養,共建體育產業教學、科研和培訓基地,探索“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要以體育職業的市場需求為中心,鼓勵高等院校特別是職業院校完善體育產業專業設置和提高教學質量,并依托成都市體育產業協會、知名體育企業及體育賽事,開展體育產業方面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重點培養體育領域里產品研發、賽事運作、產業運營、健身管理等細分專業人才。第二,構建體育產業管理人才隊伍。成都市政府體育部門和體育市場主體應重點引進體育經濟、體育賽事、運動休閑等方面的專業型、創新型人才,強化體育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4. 結語
體育產業作為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和幸福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發揮著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帶動關聯產業發展、推動科技創新等重要作用。實現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成都體育強國建設的關鍵路徑。在體育強國建設背景下,面對成都市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要求成都市以點連線帶面,夯實主導產業的引領擴散作用,推進體育產業與數字經濟的融合,重視體育企業的培育以及加強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斷提升體育產業的基礎能力和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邁上高質量發展的新臺階。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EB/OL].[2019-9-2].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黃海燕,康露.新時代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施路徑[J].體育科學,2022,42 (01):15-34+58.
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十四五”體育產業建圈強鏈發展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展望.[EB/OL].[2022-12-23].http://www.chengdu.gov.cn/chengdu/c147315/2022-12/23/content_f1686e03636a46baac45cd4d20b49ac9.shtml.
成都市體育局. 2022年成都市體育產業白皮書.[EB/OL].[2023-07-26]. https://cdsport.chengdu.gov.cn/cdstyj/c149438/2023-07/26/content_43c6f4a0fde44f12af664e9270176ade.shtml.
馬培艷,張瑞林,陳圓.產業鏈現代化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鏈治理的理論要素?實踐困境與優化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2.46(03).
劉東鋒.論全球體育城市的內涵、特征與評價[J].體育學研究,2018,1(04):58-65.
鮑明曉.數字體育:體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J].體育科研,42(5):1-5,48.
鮑明曉,趙劍緣.以世界賽事名城建設助力成都突圍發展[J].先鋒,2019,(09):42-44.
吳金明,鐘鍵能,黃進良.“龍頭企業”、“產業七寸”與產業鏈培育[J].中國工業經濟,2007(1):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