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圍繞白下科技園的低碳公交運營組織優化進行初步研究,通過對白下科技園與軌道二號線常規公交接駁現狀,以及客流交通疑難雜癥園區的通勤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接駁公交規劃優化的諸多措施,比如增加與馬群樞紐接駁、與金馬路地鐵站接駁以及白下科技園靈活巴士規劃等方案,解決了地鐵、公交在促進科技園區發展中的諸多突出現實問題,提高了城市出行的效能,體現了科學規劃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 園區;交通規劃;便捷出行;公交與地鐵接駁;低碳出行
中圖分類號 F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07-0028-03
0 引言
南京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綜合樞紐城市、“公交都市”首批示范城市,城市公共交通的運營和管理已達到國內相對較高的水平,但由于規劃、建設的不一致性或滯后性,導致在局部運營管理、資源配置和高效銜接上仍存在管理缺位現象。交通管理者必須優先并切實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在便捷公眾出行上下功夫,在綠色低碳出行方式上想辦法,在解決城市交通堵點、難點上深入研究。
1 軌道交通發展概況
目前,南京軌道交通運營線路13條(含有軌電車)如表1所示,總運營里程448.8 km,運營車站209座,中心城區初步實現網絡化運營[1],軌道站點兩側1~1.5 km走廊覆蓋全市45%常住人口和40%的工作場所,目前軌道交通在城市公交出行中的分擔率已經超過35%。
“十三五”期間,南京城市發展重點仍將主要集中在“一主三副”中心城區以及部分近郊新城,城市發展半徑在20~30 km。在“十二五”期間大規模建設都市圈城際軌道交通的背景下,“十三五”期間重點加快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線路和市域快線建設。
在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10號線“井字形”基礎上,啟動1號線北延、2號線西延、3號線三期、4號線二期、5號線、6號線、7號線、9號線、10號線二期、11號線一期等軌道交通線路的規劃建設,在主城區形成縱橫交錯格局,并緊密聯系副城的軌道交通骨干網絡。
都市圈城際軌道交通則在寧高線一期、寧天線、寧和線、寧高線至高淳段、寧高線至溧水段基礎上,適時啟動建設寧天線南延工程。
2 白下科技園區位與產業配置
白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于南京市東南角,隸屬于四大主城區之一的秦淮區,距離城市中心新街口僅8 km。3 min車程可至繞城公路、寧杭高速、滬寧高速,10 min車程可達亞洲規模最大的鐵路樞紐——南京南站,5~
20 min車程可直達長江二橋(新生圩碼頭)、三橋、南京祿口國際機場。
白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于2001年,為省級開發區,2011年紫金科創特區在園區揭牌。園區總規劃面積2.14 km2,規劃建設載體面積約2 600 km2。園區分為創新園(南理工國家大學科技園)、服務園和產業園。入駐企業以科技創新類企業為主,載體類型為研發辦公樓,目前園區自建產業基地入駐率達95%以上。經過多年的發展,園區以現代理念經營園區品牌,以產業聚集提升園區品牌,成為擁有較高知名度的品牌園區,先后獲得四個國家級、五個省級和三個市級特色品牌。
(1)國家級園區品牌:①國家軟件與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臺——云計算應用與服務平臺(南京)。②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專利化產業試點基地。③首批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④國家大學科技園。
(2)省級、市級園區品牌:①省級開發區。②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③省軍民結合產業示范基地。④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園。⑤省級互聯網產業園。⑥南京市文化產業園。⑦智能交通新興產業基地。⑧服務外包示范園。
園區現有企業產業涵蓋電子信息、智能交通、云計算應用服務、電子商務、智力服務、文化創意、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園區目前四大主導產業為智能交通、云計算、電子商務和創意設計。
3 白下科技園與軌道二號線常規公交接駁現狀
軌道二號線是連接白下科技園與市中心最重要的一條快速公交通道,早晚高峰時間,軌道二號線下馬坊站與園區之間公交客流量大。
目前白下科技園內已開通公交線路,包括科技園專線、51路、93路、180路、181路,共5條線路。其中,科技園專線:連接下馬坊地鐵站4號出口小衛街公交站臺與白下高科技園區公交站,線路全長約6 km,沿途??颗茦?、南理工科技園及永豐大道科技園3個站點,線路專為科技園區開通,是連接軌道2號線最便捷的公交線路,單趟運行約30 min。另外,51路:線路全長約14 km,單趟運行約60 min。93路:線路全長約18 km,單趟運行約80 min。180路:線路全長約9.5 km,單趟運行約50 min。181路:線路全長約12.4 km,單趟運行約55 min。
4 軌道交通二號線接駁公交規劃的實踐
4.1 接駁公交分類
地面常規公交線網的優化是基于既有公交線網的局部微調與線路再重組,在經過對既有地面公交線網調整后,由于公交客流分布相應產生變化,部分軌道站點的最大公交換乘量可能大于現有接運公交運載能力,就需要布設新的公交線路。該次研究沿用相關研究的稱謂,將服務于軌道交通站點的新增公交線路稱為接運公交線路。
接運公交,是指以為城市軌道交通接運乘客為主要功能的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方式,其本質是常規公交系統的一部分,但從功能上看主要有兩種:①服務軌道交通站點與其他常規公交線網的聯絡功能。②服務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超出步行范圍的客流集散點的客流收集功能。
城市軌道交通新增接運公交線路的主要目的有三個:①提高城市軌道交通可達性和站點服務半徑,提升城市軌道交通客流。②協調常規公交與城市軌道交通之間的配合,改善出行條件,縮短出行時間,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逐步建立以城市軌道交通為主體的一體化城市客運交通體系。③提高城市綜合客運體系運輸效率,改變城市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間的客流競爭,改善公共交通運營財政狀況。
4.2 接駁公交線路規劃方法
接運公交的增加,本質是對既有公交線網的再優化,首先應根據軌道交通站點的客流總量及公交換乘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初步形成需設接運線路的軌道交通站點集,再結合各站點的公交換乘客流OD,以及周邊客流集散點的分布,最終形成新的接運公交線路。
在實際應用中,增加接運公交應遵循的原則:①接運公交是軌道交通的輔助,所以線路布設要以能夠充分發揮軌道交通的功能為主,應避免與軌道交通競爭局面的發生,接運線路走向盡量與軌道交通線路垂直。②接運公交線路走向要與客流需求方向一致。③盡量以最短路布線,避免不必要的繞行,這是因為采用接運公交+軌道交通模式出行本身就存在著 1~2次換乘,如果線路過于繞行,勢必會增加乘客的出行時間,也會反過來降低線路吸引力。④接運公交線網的優化還應該考慮周圍土地利用、居民分布及就業崗位分布等情況,尤其是在軌道交通運營初期,可采用多種設置方式(如不同站距、不同速度)來擴大軌道交通的客流吸引范圍和可達性。
4.3 接駁公交規劃優化措施
4.3.1 增加與馬群樞紐接駁
目前,白下科技園區與軌道2號線下馬坊站接運的有科技園區專線與51路兩條公交線路,基本滿足日常通勤需求。馬群綜合換乘中心作為區域換乘中心,是涵蓋公路、城市軌道、城市公交、出租等復合功能的綜合客運樞紐,目前科技園區與馬群站銜接不足,只有一條51路公交,設站多,繞行距離較遠,運行時間長。從科技園區科技服務中心站出發,沿紫云大道、運糧河西路、啟迪大街和馬群南路,最后到達馬群綜合換乘樞紐,線路全長6.6 km。運行時間約20 min。
4.3.2 增加與金馬路地鐵站接駁
金馬路作為兩條軌道線的換乘站,可快速連接科技園區與仙林南部區域,從科技園區科技服務中心站出發,沿紫云大道、運糧河西路、啟迪大街和馬群南路、環陵路、仙林大道、金馬路,最后到達金馬路軌道交通換乘站,線路全長10 km,運行時間約30 min。
4.3.3 白下科技園靈活巴士規劃
為了控制公交運營服務成本,降低票價并接入城市公交卡系統,使得靈活公交實現刷卡上車,新增靈活巴士1號線線路。
(1)開通線路??紤]靈活公交的開通,主要服務于科技園區與周邊居住區的日常通行,因此,現階段在科技園區附近有日常通勤需求的線路上開通靈活巴士。
城東居住區—光華路兩側以居住區為主,高峰時間與科技園區通勤交通量較大,靈活巴士從大光路公交站點出發,沿光華路、燕西線、智匯路,最終達到白下科技園區南站,線路全長10 km,運行時間約30 min。
江寧上坊居住區—江寧上坊鎮集中了大量居住區,高峰時間與科技園區通勤交通量較大,新增靈活巴士2號線,從潤發路公交站出發,沿潤發路、滄麒路、石楊路、運河西路,最終達到白下科技園區南站,線路全長
2.5 km,運行時間約8 min。
馬群花崗居住區—馬群花崗集中了大量居住區,高峰時間與科技園區通勤交通量較大,新增靈活巴士3號線,從東花崗公交站出發,沿天旺路、花港南路、運糧河東路、紫云大道,最終達到白下科技園區南站,線路全長6 km,運行時間約15 min。
(2)車輛規劃??土髅芏炔桓叩?,采用較小車型作為系統服務車輛。在確定的設施投入基礎上,采用小型車輛可有效適應低密度、廣域分布的出行需求,有效控制系統服務的發車間隔,從而避免出行乘客長時間等候,實現運力和需求的合理平衡。此外,根據服務對象是否有無障礙需求,車輛還可配置個性化的輔助設施,如上下車踏板和輪椅提升器等。
公交車輛主要配備有車載GPS與車載移動數據終端(MDTS)兩大部分。車輛基礎信息由車載GPS獲得,其向調度中心傳輸車輛的實時位置信息等,從而滿足車輛監控以及調度分配的需要;車載移動數據終端可以接收并更新調度中心發送的車輛運行路徑以及時刻表等信息。
車輛配置一般是8~15座的小型巴士,客流較大的區域也可選用中型或大型巴士。初始車輛配備應根據前期需求的預測結果,按照合理滿足程度,計算所需車位數,據此配備車輛。
(3)公眾出行信息服務。2022年南京市交通運輸工作報告中提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著力推動行業重大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建成運行交通運輸數據資源管理系統,組織實施交通行業專網整合工程,深化交通運輸大數據創新應用[2]。
由于南京市公共交通信息化水平較高,現有的公交車輛均裝載有GPS,并且由信息中心將即時公交信息通過南京掌上公交,發布給乘客,靈活的公交服務平臺,不僅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還能為將來在全市推廣靈活公交打好基礎。
目前南京掌上公交已經具有公交實時定位信息,并開通了每月定制的公交班車線路,初步實現提供靈活公交服務。在明確靈活公交的站位和車輛行駛的情況下,通過對預訂信息處理模塊的提升,預約時間進一步縮短,將現有的每月定制班車,提升為每周定制、每日定制的形式。同時,充分利用園區以通勤為目的的靈活公交的特征,集中服務上下班高峰時段,壓縮靈活公交數量。
5 結束語
當前,地鐵與公交構成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是公眾出行的主要通勤工具,公共交通的便捷和高效運行體現的是一個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和高效管理水平,是城市客運交通的內在動力和價值所在。國家倡導“公交優先”體現的就是民生優先。因此,城市公交體系的規劃架構、地面公交與地鐵銜接、線網與線路的合理布局等是基于達到有效接駁,高效運行是低碳公交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在城市公交運輸體系中尤為關鍵。該文通過對白下科技園與軌道二號線常規公交接駁現狀及客流交通疑難雜癥園區的通勤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接駁公交規劃優化的諸多措施,比如增加與馬群樞紐接駁、與金馬路地鐵站接駁以及白下科技園靈活巴士規劃等方案,解決了地鐵、公交在促進科技園區發展中的諸多突出現實問題,也提高了城市出行的效能,體現了科學規劃的重要價值。
未來,在“民生優先,交通先行”的總體戰略指引下,在“規劃先行,各運輸方式協調發展”的前提下,交通管理者將圍繞城市客運交通的需求,特別是區域交通協調、綠色低碳出行的行業背景、運輸效能提升、便捷出行等圍繞地鐵與地面公交的有效銜接將不斷攻關,持續發力。
參考文獻
[1]劉菁. 居全國第二!江蘇32條城市軌交運營里程達936. 2公里[N]. 江蘇經濟報, 2022-03-02.
[2]王承江. 2022年南京市交通運輸工作報告——在2022年全市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02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