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萍

合理的財稅體制不僅能保證我國財政資金的合理配置,還能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協調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進入新的經濟運行形勢,在這一形勢下,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尤為必要和關鍵。鑒于財稅體制改革對我國經濟市場運行和財政收支的重要性,本文將分析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性、運行現狀,而后重點探求財稅體制改革的有效路徑,在明確財稅體制問題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完善上層建筑,激發經濟市場活力和動力。
財政稅收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建設的關鍵資金來源。財稅體制要有效發揮其在政府財政收支中的有效作用,就要依據當前的經濟運行形勢、實際需求的變化狀況,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在新形勢下,國內經濟運行態勢和結構發生了部分變化,傳統階段使用的財稅體制已經逐漸不適用于當前的市場環境和產業結構,這就需要政府財政部門要依據國內經濟的運行態勢,對原有的財稅體制進行改革、創新,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解決財稅體制運行階段存在的問題,構建穩定的市場環境。
財政稅收體制的概述
財政稅收體制簡稱財稅體制,是政府財政運行和稅收工作的主要依據。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運行態勢的變化而不斷改革,以提高政府財稅體制運行的有效性,維護財政收支平衡,通過財稅收支調節地區經濟的運行態勢,助推我國經濟市場高質量建設,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為民眾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從供給端口依據現有的經濟市場環境和發展需求,對稅收工作進行調整,優化稅收結構。
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性
加強財政支出管理 中央和地方財政之間的關系較為復雜,中央從地方政府的財政稅收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財政資金,組成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關鍵部分。中央與地方財政之間關系的復雜性,給財政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的阻礙,財政管理問題隨之出現。針對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部門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和財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強化財政稅收管理,解決財政收入和支出中存在的問題。
財政支出以購買和成本轉移為主要方式,國有資產貫穿其中。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性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關鍵工作。在財政支出方面,要完善財政支出體系,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將財政支出對象、方式和數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保證財政資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防止財政資金被無效浪費,為納稅人提交滿意的工作答卷,接受納稅人的社會監督。
完善預算管理體系 財稅體制改革是以政府財政稅收工作為對象的改革工作,政府財政部門是財稅體制改革的主要對象。在財稅體制改革的背景下,政府財政部門內部建設水平逐漸提高,工作流程愈發完善。例如,政府預算編制內容更為完善、預算執行力度加大、預算績效水平得以提高,政府財政資金在社會建設方面的應用效用相應提升,發揮財政稅收資金反哺納稅人的作用。政府強化預算管理工作,更新預算管理體制。
促進稅收體制轉型 財稅體制是納稅人和國家之間的經濟調節機制,一方面,國家通過稅收工作,對達到征稅標準的納稅人征收相應稅收資金,用于社會建設等公共事業,通過財政支出,以具體的建設成果反饋給納稅人,提高納稅人生活的幸福感和豐富性,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將部分資金上繳中央財政部門,中央財政部門依據工作的實際需求,對財政資金進行具體分配,發揮財政資金的社會再分配效用。
新形勢下財政稅收體制運行現狀
財政稅收工作是維持國家有序運行和政府職能有效發揮的基礎性工作,政府依據財政稅收體制針對社會企業和個人開展征收工作,企業和個人依據個人收入水平,作為納稅人與政府建立經濟互動關系。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稅收收入在政府財政中的占比顯著增加,是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財稅體制改革,是維護政府收支平衡的關鍵工作。對當前形勢下,政府開展的財政稅收工作和財稅體制進行分析可知,現行的財稅體制存在部分問題,運行狀態處于不穩定的狀態,致使政府財政資金在社會經濟建設和發展中的有效性得不到良好發揮。
稅收體制不完善 稅收體制是政府開展稅收工作的主要依據,尤其是在稅收工作逐漸向電子化和信息化轉化的背景下,稅收體制在稅收工作中的作用愈發突出。對現階段的財稅體制進行分析,其體制結構存在一定的不協調性,稅收體制不完善在實際運行中的問題愈發突出。財稅體制存在的滯后性主要表現在財稅管理與實際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現階段施行的財稅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財政稅收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與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和需求不匹配。在部分稅收工作中或存在重復征收的問題。雖然“營改增”稅收改革的背景下,營業稅與增值稅的重復征收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但是不乏其他稅種存在重復征收的問題,不僅加劇了社會民眾的納稅負擔和生活壓力,還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財政的社會服務效用。
財稅轉移支付規范性有待強化 在財稅分配中,政府主要采用分稅方式進行,或在財稅利用環節存在非法行為,政府財政資金被非法挪用,危及政府財政資金的安全性。在分稅制的運行方式下,企業和個人在納稅環節的可操作性較強,財稅轉移支付的規范性較弱,有待強化;否則,將不利于我國社會的穩定發展。
財稅監管力度較小 財稅預算工作的隨意性較強,例如,在年度預算外出現額外撥款,政府財政部門對該部門多余的資金的監管力度較小,未進行全面審核和審查。事業單位或政府工作人員在撥款審核力度小的影響下,逐漸忽視對年度財政資金進行細致分配和預算監管工作,政府內部財稅監管力度較小。同時,社會民眾參與財稅監管的意識較為薄弱,社會監管力缺乏。
新形勢下財稅體制改革路徑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我國需要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提高財政資金的運行效率,發揮財稅資金在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的有效作用,強化財政資金在收入分配、宏觀調控、地區經濟平衡中的作用。這就需要政府財政部門要全面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從財稅體制、轉移支付、財稅監管三個方面,在明確現有體制問題的基礎上,優化體制建設,構建與實際經濟需求相對接的財稅體制,規范財政資金的轉移支付行為,維護財政資金安全性和平衡性,發揮財政資金在社會建設中的有效作用。
完善財政稅收體制 針對財政稅收體制中存在的財稅資金結構不合理和重復征收稅款的問題,完善財稅體制,就要從財稅資金結構和財稅征收工作入手,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構建分計劃財稅體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部門之間明確財稅工作的具體權責,以上層引導、下層執行和反饋的稅收模式,構建具有市場經濟體制特色的財稅體制,展現財政稅收工作活力和市場經濟的運行活力。
第一,調整財稅資金結構。對現有的稅收結構進行調整,依據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設置相關稅種,構建復合型的稅收結構。例如,針對近年來作為重點工作的環保事業和低碳事業,全面推進綠色稅種在稅收結構中的有效落實,以企業為征收對象,從而以外在強制力,約束企業的經營行為,對于超過一定標準的企業征收生態環保稅,強化企業的環保意識,一方面豐富稅收種類;另一方面推進社會環保事業順利開展,以企業為主要推動者,提高環保事業的運行效率。
第二,優化財稅體制。構建分計劃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財稅體制的重大舉措。首先,要明確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在財政稅收工作中的權責范圍和等級,對財稅征收范圍和管理范圍進行明確規定,構建完善的財稅體制和管理體制,具體責任具體劃分,便于后期追責,強化過程監管力度。中央政府接受各級政府財稅工作的需求反饋,將其納入政策中,以政策引導將各級政府的稅收工作職責進行串聯和工作引導。保障政策的靈活性,各級政府可依據地區內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制定與區域經濟運行需求相對接的地方性財政政策,全面推進中央財政政策在地方的全面落實和財政稅收工作的有序開展。其次,地方政府在落實中央財政稅收政策時,還要與原有的財政稅收工作進行對接,強化財政稅收工作的延續性,構建完善的財稅工作體系,防范財稅工作風險。
強化財稅轉移支付規范性 第一,各級地方政府在開展財政稅收工作時,要從經濟運行的具體情況和社會建設的實際需求出發,調整轉移支付體系,提升體系的規范性和合理性。第二,嚴格規范轉移支付流程,強化過程監管,確保轉移支付工作的合理化開展。在轉移支付的過程中,除了要優化財政稅收工作,還要創新返稅體制,扶持地區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綠色產業。以綠色產業為例,政府可以給予綠色產業行業內的企業以稅收優惠和返稅政策,對于年碳排放量低于某一標準的企業,可以將其總納稅的5%-10%退還給該企業,支持綠色產業的建設和發展。
加大財稅監管力度 監管工作是規范財政收支行為、強化政府職能規范性的必要工作。各級政府要加大財稅監管力度,全面開展內部監管和社會監管工作。
第一,加強財稅監管重視度。中央政府要及時更新稅收政策,引導各級政府財政部門重視稅收監管工作,調動內部監管積極性。各級政府要在內部落實權責分配制度,將稅收監管工作職責落實到具體個人;此外,加大社會宣傳力度,引導社會民眾主動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第二,建設財稅監管人才隊伍。政府財政部門要依據工作需求,從多個渠道引進具備財稅管理知識的專業人才;做好內部在職員工培訓工作,提高財稅監管水平和質量,建設穩定的財稅監管隊伍,輔助財政部門的稅收人員做好統計和征稅工作。
經濟新形勢下,我國經濟市場愈發活躍,經濟市場的構成愈發復雜,給政府財政稅收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政府針對個人和企業開展有效的財政稅收工作,就要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依據地區市場經濟的運行需求,構建具有地區特色的財稅工作模式,在維護政府財政稅收有效性和納稅人納稅公平性的基礎上,全面落實財政稅收工作。在財稅體制改革中,政府要構建分計劃的財稅體制、規范財稅轉移支付行為、強化財稅監管,發揮財政稅收工作中在收入分配、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浙江省江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