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洛斌
摘? ?要:人口老齡化是我國當下面臨的一大難題,有關老年人合法權益保障的法律法規需與時俱進。隨著人均健康壽命的不斷增加和人口生育率的持續走低,導致我國現存有大量老齡勞動力,但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老齡勞動資源閑置問題較為突出。多數老年人在退休后希望繼續工作發揮余熱,這對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老齡勞動資源的充分運用,應借鑒世界各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效方法。面對我國的現實情況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明確用工關系,健全相對應的法律法規;二是對退休人群所擁有的合法勞動權利予以確認;三是由政府主導采取一系列勞動權益保障措施。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勞動權益保護;老齡勞動資源;保障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01-0127-03
一、研究背景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未富先老”是我國目前面臨的首要挑戰。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數量占18.7%,其中65歲以上人口占13.5%。根據目前的數據,可以推斷未來老年人數量會不斷增加。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法定退休年齡多年來并沒有實質性改變。目前我國基本的法定退休年齡是男性職工60周歲,女性職工為50—55周歲(根據職業種類不同有具體差別)。但是現實之中,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已經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老年人,依然活躍在工作崗位上或者是尋求工作的路上。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總體勞動者中60歲以上勞動者的占比在持續上升。
對于如此龐大的老年勞動群體的勞動關系和工作性質,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中沒有明確的定義,在學界中普遍都使用“退休后再就業”概念。“退休后再就業”一般是指:在到達法定退休年齡或者退出勞動領域之后,存在一定勞動能力并且自愿和有意愿的再次就業,并進入勞動市場。其概念定義主要側重的是法定退休年齡后工作情況,此處退休主要指到達法定退休年齡后辦理退休手續,或是滿足規定情況提前辦理退休手續,領取養老金、退休金的行為。這種定義不包含到達法定退休年齡但由于某些原因并沒有選擇退休而依然在崗的工作者和自身無穩定工作、無正式退休且到達法定退休年齡的工作者繼續工作的情況。故根據先行研究,本文中“繼續工作老年人”為到達法定退休年齡仍繼續工作的老年人。
二、繼續工作老年人數量增長的大趨勢
(一)人均健康壽命增加
對于繼續工作的老年人,在實踐中的受關注度并不高,但通過數據統計我們可以更為有效地感知到該類群體的龐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0歲以上老年群體在全體勞動就業人口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其中60歲及以上的就業人口總量,從2001年的4 300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7 800萬人,占全國就業人口比重從5.9%上升到10.1%。結合我國目前老齡化的進程,可以預見到未來會有更多的退休老年人加入繼續就業的行列。同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壽命為76.34歲,其中女性為79.43歲,男性為73.64歲。此外,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的《“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中預計我國在2025年人均壽命將會達到78.3歲,并且我國人口基數龐大,其中60歲之后健康且可勞動的老年人將會達到一定的規模,與之相對應的,不僅僅是壽命的增長,我國人民的健康壽命同樣也在增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顯示,健康自評的男性60歲健康老人從1987年的12%到2015年已經超過18%,女性更是接近20%。健康壽命的增加讓更多剛退休老年人可能再次回到工作崗位。
(二)養老經濟問題突出
2021年年底,我國剛剛取得了全面脫貧攻堅戰的勝利,但是我國依然存在一大部分低收入群體,對于該群體而言,養老費用是一筆非常龐大的支出。因為在低收入人群之中,每月的收入除去家庭所必要的支出可能就所剩無幾,遠遠不足以支撐繳納足額的養老金,更難存儲一筆可供未來使用的養老金。況且,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下降,其就醫頻率和費用支出的增加也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就目前我國養老金供給政策而言,在沒有儲蓄的情況之下,很難度過一個無憂的老年生活。因此,低收入群體面臨的是到了退休年紀依然需要不停工作,而這個龐大的群體,很大程度上又存在知識水平不高的問題,對社會認知和對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程度較為匱乏,在工作當中更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三、繼續工作老年人的權益保障困境
(一)勞動關系認定不清晰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1條規定,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按照此規定,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之后繼續工作的老年人便無法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同時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7條規定,“單位與其招用已經依法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或者領取退休金的人員發生用工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勞務關系處理。”根據最高院司法解釋,是否構成勞動關系,不僅僅要參照是否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同樣是否享受養老保險與領取退休金也是一個要素。目前不確定的規范,導致勞動關系認定不清晰,其后果就是即使繼續工作的老年人所提供的是與當下適齡勞動群體相同的勞動,用人單位也不需要對繼續工作的老年人實行與適齡勞動者相同的保護,使得繼續就業老年人的勞動權益受到損害。因為沒有確切的關于繼續就業老年人勞動關系認定的法律規范,既有按照法定退休年齡來認定勞動關系是否存續,也有按照領取養老金養老保險來認定勞動關系是否存續的現狀,所造成的一個現象就是“同案不同判”,繼續工作者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這種情況扼殺了大部分繼續工作者的工作意愿,也使得大部分需要繼續工作老年人只能接受“不那么平等”的待遇。
(二)勞動權利模糊,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
法定退休年齡的設置以及退休制度的不完善是繼續就業老年人群體權利保障的重大阻礙因素。目前的退休制度依舊留有計劃經濟的影子,制定退休制度時,我國還處于完全的計劃經濟時代,工作單位都屬于國家,用工權也屬于國家,退休制度像是國家計劃經濟的一環。但是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用工權已經從國家轉入到社會之中,當時與之匹配的退休制度,放在今日并不能適應當下的現狀。對于勞動市場而言,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使得市場并不會主動去選擇繼續工作老年人群體,加上目前退休制度的影響,是對繼續工作老年人的勞動權利和勞動自由的限制。隨著老齡化社會程度的加劇,繼續工作老年人數量會持續上升,他們本身勞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三)對老年勞動資源的配置缺乏配套措施
雖然這些年老年勞動人數一直上升,但是我們生活中老年工作群體往往都是社會中被忽視的一個群體。我們關注勞動人群的相關遭遇時,通常目光聚焦當下的青年勞動群體所遇到的問題,中老年人勞動群體常常被忽略。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在正常條件下聘用一位中年勞動者相比年輕勞動者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風險,例如身體健康因素,對于企業所承擔的隱性成本更高。中老年勞動人口雖然持續上升,但是勞動的質量在不斷下降,其中部分尚且健康的老年人退休后,擁有多年工作的經驗和對某一項工作熟練的技巧,但是在繼續就業上,與其他沒有經驗和技能的老年人一樣,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的工作,且缺乏更為豐富的繼續就業機會,這對老年勞動資源而言是莫大的浪費。
四、保障繼續工作老年人權益的對策
(一)明確用工關系,健全相對應的法律法規
在應對中老年人勞動權益保障的問題上,首當其沖的是明確退休后繼續就業老年人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從根本上維護繼續就業老年人的合法勞動權益。退休再就業人員勞動能力和身體素質對于適齡勞動者可能有所下降,在工作過程中,需要勞動法對其進行傾斜性保護。并且有一部分退休人員已經享受養老保險待遇,所以相對應的最低工資水平也不應與適齡勞動者相提并論。所以筆者建議為退休人員再就業設置一種特殊勞動關系,此種勞動關系應當采用更低的法定勞動時間與工資水平,已經享受養老保險的人員,也無須進行養老保險的繳納,用工單位只需要繳納相應的工傷醫療保險,但對于到達法定退休年齡但是養老保險并未繳納滿15年者,用工單位理應承擔繼續繳納的責任,但是相應的工資水平也應當降低一部分。對于用工單位來說,可以通過相對的低價從正規渠道雇傭到一批有經驗技術嫻熟的勞動者,并且不容易陷入糾紛之中。這種單獨的設定法律關系,極大降低了社會中企業對雇傭老年人的后顧之憂。
(二)確認退休人群擁有合法勞動權利
首先,本文所討論的繼續工作老年人,包括接近法定退休年齡的初老年人,也包括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繼續工作的老年人。在大眾的理解之中,退休理應結束勞動,并且失去勞動權利。但在國際范圍來看,退休制度并不是對勞動權利的消滅,退休制度是對公民權益的一種保障制度。其次,關于勞動權利,《憲法》第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勞動既是一個公民的義務,也是一個公民的權利。我國法律對于勞動年齡只規定了用工年齡不能小于16周歲,而沒有規定勞動年齡的上限,按照對先行法律的理解,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也應當擁有勞動的權利。最后,應當在法律層面消除年齡歧視。目前,《就業促進法》中僅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年齡歧視應當寫入勞動法中,從法律的層面來維護勞動者的權益,這樣可以豐富且擴大老年群體勞動的可選擇機會。
(三)由政府主導推行保障措施
就域外經驗而言,老齡化程度嚴重的日本政府所推行的政策值得適當學習和借鑒。首先,早在2000年初日本政府便開始了銀發人才中心(由官方主導所開設的用工平臺)建設,通過正規的中介平臺拓展老年人的就業范圍和社會參與程度;其次,利用公共職業安定所,以非盈利組織為依托,針對老年就業者開展再就業的援助活動,其中包括老年勞動者職業生涯規劃、崗前職業培訓、就業政策咨詢、就業援助等方式;最后,向老年就業者提供一定的保障措施,規定了老年就業者的補貼金制度,針對雇主和老年就業者均給予一定的補貼。
針對我國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制度完善,第一,政府作為主導,為招聘中老年勞動群體較多的企業設定相應的激勵措施,例如我國多地曾實施的招聘殘疾勞動者的政策,給予積極響應政策的企業稅收優惠等。第二,以我國的基層社區建設為依托,在繼續工作群體多的社區之中,召開相應的招聘會,由社區街道作為中介,組織企業上門進行針對性的招聘活動,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可以避免不法分子對于招工的詐騙活動。第三,依托當地老年大學,設置專門的技能培訓班,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設置中老年人工作交流中心,由社工人員搭建平臺,讓中老年人有地方、有區域、有目的地進行交流,促進我國中老年勞動群體的勞動參與率,讓很多需要一直工作的中老年人,找到更合適的崗位,提高收入保障。
五、結束語
目前來看,許多老年人大部分時間都擔任一個邊緣化的角色,帶孩子、做家務、公園遛彎是我們聽到與老年人對應最多的詞匯。很多時候忽視老年人自身的選擇,產生了老年人沉迷網絡、孤寡老人無人照料在家病逝、孩子長期不看望老人被告上法庭、甚至農村老人家中自殺等諸多負面影響,這些情況發生的原因很容易概括,那便是老人脫離社會、孤島化。讓有能力健康的老年人繼續工作,可能有時候并不是尋求高額報酬,但是可以讓很多老人更有尊嚴地活著,參與到社會化的活動之中。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20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20[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
[2]? ?李英清.積極老齡化視角下Y縣城鎮低齡老年人再就業影響因素分析[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1.
[3]? ?朱寧.日本老年人就業政策的研究及啟示[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8.
[4]? ?魯曉明.積極老齡化視角下之就業老年人權益保障[J].法學論壇,2021,36(4):124-126.
[5]? ?李娜.退休再就業法律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6]? ?丁廣宇.超齡勞動者就業法律關系的性質認定[J].中州學刊,2008,165(3):76-77.
[7]? ?董文軍.法定退休年齡與勞動合同關系之反思[J].法學家,2019(1):170-171.
[8]? ?胡宏兵.預期壽命延長、延遲退休與福利改善[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1,246(5):72.
[9]? ?楊良初.延遲退休政策:國際經驗與中國道路[J].地方財政研究,2021(10):74-75.
[責任編輯? ?立?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