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佳 唐曉斌 顧金花 曾 怡 呂虹宇 邱瑾銘 孫德利△
(1.上海市奉賢區中醫醫院,上海 201499;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上海 200032)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常指貝爾氏面癱、貝爾麻痹、面神經炎等。西醫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主要采用藥物治療,包括消炎、抗病毒、營養神經和改善循環等治療方法。針刺療法具有操作簡便、經濟實惠、毒副作用少的優點,因此是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來,針藥結合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已成為一種趨勢。大量現代研究表明,針刺與中藥結合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通常優于單純的針刺治療。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中藥需要煎煮,存放不便,口感大多不佳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應用。化風丹是一種常用于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的中成藥,具有息風止痙、祛痰開竅的功效。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的方法,探究電針聯合化風丹綜合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并比較其與單純電針治療的差異,旨在為針藥結合治療該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想法。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特發性面神經麻痹診治指南》[1]中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針灸臨床診療規范》[2]風寒證的診斷標準。2)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年齡18~80 歲;單側發病;初次發病,且病程在7 d 之內;患者認知能力良好,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標準:由手術、外傷或繼發于腫瘤、中耳炎等其他疾病引起面癱者;患有如白血病等出血傾向疾病者;合并有嚴重的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糖尿病神經病變、肝腎等基礎疾病及精神異常,需藥物控制者;嚴重暈針,無法耐受針刺治療者;針刺局部皮膚有破損或感染風險者;妊娠及哺乳期者。
1.2 臨床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1 日起至2022 年12月31 日期間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及奉賢分院針灸科門診患者102 例,有5 例患者脫落。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為49 例及48 例。觀察組男性27 例,女性22 例;年齡(43.43±15.90)歲,病程(5.14±1.88)d。對照組男性19 例,女性29 例;年齡(47.73±15.18)歲,病程(5.23±1.84)d。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奉中倫理20181212)。
1.3 治療方法 1)對照組采用基礎治療聯合電針療法。(1)基礎治療:①治療第1 周內給予潑尼松口服(天津信誼津津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75),初始劑量為每次30 mg,每日1 次,每2 天減5 mg,直至停藥。②電針治療結束后給予甲鈷胺穴位注射。患者取坐位,常規消毒患側陽白穴、地倉穴和完骨穴,用2.5 mL一次性無菌注射器抽取甲鈷胺注射液[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74048]1 mL(含甲鈷胺0.5 mg),先在完骨穴直刺進針,回抽針芯無回血后注入藥液0.5 mL;再在陽白穴向魚腰穴方向平刺進針,回抽針芯無回血后注入藥液0.2 mL;最后在地倉穴向頰車穴方向斜刺進針,回抽針芯無回血后注入藥液0.3 mL。每穴出針后均用無菌干棉球按壓2 min。2)電針治療:電針治療參照《中華針灸臨床診療規范》[2]中面癱取穴原則,選擇患側陽白、顴髎、聽會、地倉、完骨,健側合谷。患者采取仰臥位,穴位皮膚常規消毒,選用30 號1.5 寸毫針針刺,進針后行平補平瀉提插捻轉手法直至局部有得氣感后,以陽白、聽會為一組,顴髎、地倉為另一組,兩側針柄上接通電針儀(G6805-2型多用途電針儀),波形采用連續波,對尚處于病程≤7 d的患者給予電針輕刺激,頻率為0.5 Hz,強度調節至患者肌肉有跳動感即可,持續15 min;對病程在7 d 以上的患者,給予電針常規刺激,頻率為2 Hz,強度調節至患者面部肌肉微微跳動且在患者能夠耐受的范圍內,持續15 min。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化風丹口服。化風丹(每粒0.12 g,貴州萬勝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20026460)每天3 次,每次8 粒。兩組電針均隔日治療1 次,1 周治療3 次,直至患者完全康復或連續治療達8 周。分別在治療前當天、治療4 周、8周時進行臨床觀察。
1.4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指標為美國House-Brackmann面神經功能分級量表(H-B)[3],HB分級越高代表面神經功能越差。次要觀察指標為《周圍型面神經麻痹的臨床評估及療效判定標準方案(修訂案)》[4]中提出的改良后的面神經功能評分系統,總分越高代表面神經功能越差。
1.5 療效標準 在參考文獻[4]中提出的療效評定標準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計算治療指數,制定療效標準,治療指數=(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痊愈:患者完全恢復,治療指數≥90%。顯效:70%≤治療指數<90%,患者癥狀、體征明顯改善。有效:40%≤治療指數<70%,患者癥狀、體征稍有改善。無效:治療指數<40%,患者癥狀、體征無改善或改善程度較小。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5.0 統計軟件。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則以(±s)表示,不符合正態分布則以M(P25,P75)表示,計數資料以“n、%”表示。治療前行基線比較,性別、患病側等二分類資料予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若是符合正態分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若不符合即采用秩和檢驗,等級資料則是采用秩和檢驗。重復測量數據若為計量資料則采用重復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若為等級資料,或計量資料不符合正態分布則采用廣義估計方程。在治療各時間點進行療效統計,總有效率及治愈率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時間點的H-B 面神經功能分級比較 見表1。兩組患者在各時間點H-B 面神經功能分級采用廣義估計方程進行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相比,治療4周、8 周的P 值均小于0.05,各時間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 值分別為6.258、10.265,表明對照組H-B 分級比觀察組高,且隨著時間不斷增加,差距不斷加大。

表1 兩組各時間點的H-B面神經功能分級比較(n)
2.2 兩組各時間點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見表2。時間點與組別的交互效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成對比較顯示,同一組內各時間點的面神經功能評分均較上一時間點有所降低,各時間點之間的面神經功能評分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時間點觀察組與對照組各時間點面神經功能評分相比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且治療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表2 兩組各時間點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各時間點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同時期比較,△P <0.05。
組 別觀察組對照組治療8周0.71±0.58*△4.63±0.60*n 49 48治療前28.37±0.84 29.90±0.85治療4周5.02±0.93*△12.65±0.94*
2.3 兩組治療4 周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觀察組顯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4周臨床療效比較(n)
2.4 兩組治療8 周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觀察組顯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8周臨床療效比較(n)
特發性面神經麻痹首見于《靈樞經》,該疾病被稱為“僻”“卒口僻”“口”等。西醫治療以消炎、抗病毒、營養神經為主。中醫學認為,本病為外感風寒,或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導致衛外不固,風邪襲絡后,面部經絡失榮、筋肉縱緩不收,常將本病辨證風寒證及風熱證[2]。
該病為針灸1 級疾病譜病種,中醫治療本病療效確切,治療手段在不斷創新。針刺作為中醫傳統的物理療法是國內最常用于面癱的治療方法之一。有研究者[6]對針刺治療難治性周圍性面癱患者進行了研究,發現針刺能增強左側初級運動皮層與左側額下回功能的連接,進一步提升原有的代償效應,這可能是針刺治療的中樞機制之一。電針因其人力節省、效率提高、強度穩定可控等優勢在周圍性面癱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7-8]。動物實驗[9]研究表明電針可有效治療由壓榨面神經頰支引起的周圍性面癱,促進面神經元形態恢復。G?k?e 等[10]研究發現電針可以促進面神經的恢復,改善面癱情況。
基礎治療方面,激素是被各大指南一致認可并推薦的治療手段[11-12],其療效得到高水平證據支持。甲鈷胺作為一種內源性維生素,具有修復神經的作用,予陽白、地倉和完骨等穴位注射甲鈷胺,分別針對患者抬額困難、口角歪斜和面神經出顱部位,以發揮藥物的化學作用和針刺的刺激作用,與傳統的口服或肌肉注射相比,這種方法具有直接作用于病灶且更容易吸收的優勢。多項研究已證明針刺療法對本病有明確療效,相較于藥物口服激素及抗病毒藥物,聯合治療面癱可有效縮短病程并減少并發癥[13]。
化風丹具有祛風散寒、息風止痙、豁痰開竅的功效,關于化風丹的臨床研究相對較少,但已涉及的疾病包括腦梗死[14]、周圍性面癱[15-16]和癲癇[17]等。李蘭等[18]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采用化風丹輔助常規治療,觀察組中同型半胱氨酸和內皮素含量減少,一氧化氮含量增加,內皮素的含量與周圍性面癱的發病相關,這可能是化風丹治療面癱的機制之一。化風丹藥物組成[19]包括藥母、僵蠶、全蝎、紫蘇葉等藥物。藥母是由白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川烏、郁金、神曲碾成細粉后加牛膽汁混合、經過發酵、干燥等工藝獲得的。該方劑中多采用風藥,其中白附子、全蝎、僵蠶是面癱經典方“牽正散”的主要成分,起到祛風散寒、化痰止痙的作用。本研究患者屬風寒證,經風寒外襲導致脈絡受損,氣耗津虧血少,經脈筋肉失榮,縱緩不收,化風丹聯合針灸起到祛風散寒、通絡益氣之功效。
在療效觀察方面,以往的研究僅僅比較了治療前后兩個時間點的療效情況,本研究采取了重復時間測量的方式,對患者的面神經功能恢復情況進行多個時間點的評價,更全面地反映患者在治療全程中的療效變化情況,有助于評價兩種不同方法在治療起效速度和縮短病程方面是否有差異。
綜上所述,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電針聯合化風丹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經功能,加速患者的康復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