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珠容
吳建連曾是廣東湛江徐聞縣一個賣雜魚的小商販。那時,她每天起早貪黑,卻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有一回,吳建連聽說幫人家摘菠蘿能賺錢,就打算改行,放棄雜魚攤。家里人勸她慎重,她說:“都說樹挪死,人挪活,我們應該向前看,往熱門行業靠一靠。”于是,她興沖沖趕去現場,沖到地里就摘。菠蘿樹渾身都是尖刺,而吳建連沒有采摘經驗,也不懂得做防護措施,所以被菠蘿刺扎得遍體鱗傷。第二天,她特制了一對以化肥袋為材料的“褲腿”綁在下半身預防菠蘿刺,然后又咬牙沖進菠蘿地,繼續干起了這些辛苦活。
當時,徐聞縣的菠蘿種植面積有十幾萬畝,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個主打產業,很多人都靠菠蘿發了財,尤其是發貨的人,即中間商。吳建連也看到了當中間商的商機,可當時徐聞縣根本就沒有女人發菠蘿。原來,發菠蘿的風險很大。菠蘿采摘下來后保質期只有5天,中間商必須要在5天之內送到買家手里,不然菠蘿會很快爛掉,全賠在手里。此外,在一些人的觀念里,女性發菠蘿有各種不便:發貨就得押車,而一輛車上除了發貨的老板外,會有兩個貨車司機輪流開車。如果吳建連去發貨,她就要和兩個男司機擠在狹小的駕駛室里,且一擠就得擠幾十個小時。
吳建連深深懂得一點:摘菠蘿是靠力氣吃飯,當中間商發菠蘿卻要靠腦子和膽識。雖然后者風險大、條件差,但吳建連還是決定試一試。很快,她在菠蘿市場上聯系到了一個湖南買家,對方要買20噸的貨。要想發貨,必得先到徐聞縣的菠蘿交易市場去買貨。每次農戶拉著一車車的菠蘿來時,這些中間商們就一哄而上,爭搶著品質最好的菠蘿。吳建連通過幾次摸索,就掌握了挑選貨品的訣竅——只選擇那些顏色不那么黃但是“菠蘿眼”大的,因為這種菠蘿既不容易被碰傷,甜度還高。果然,吳建連精心挑選的第一車菠蘿深得客戶信賴,她這個女性菠蘿中間商很快在徐聞縣站穩了腳跟。
不知不覺間,吳建連做了8年的中間商,積攢了300多萬的積蓄。此時,她的眼界更開闊了。她發現,外省的加工廠收到菠蘿之后把它加工成罐頭,不但能賺到錢,而且利潤非常可觀。吳建連于是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不如我自己建一個工廠去加工罐頭。她做了預算,得知建一個菠蘿加工廠起碼要投資700萬元。投資數額這么大,且此時的徐聞縣還沒有一個人做菠蘿加工,能成嗎?吳建連說:“我覺得我們應該把眼光放遠一些。只要有一千塊,我就敢去做一萬塊錢的事情;有一萬塊,我就敢去做十萬塊錢的事情。要想發展,就要做大做強,用小錢去做大事。”于是,她拿出所有積蓄,再去借貸一些,總算建成了徐聞縣第一個菠蘿罐頭企業。此時,很多同行都為她捏了一把汗。
吳建連相信,只要品質好,就不怕菠蘿罐頭銷售不出去。她在每年的3~5月份大批量收購菠蘿來加工,因為這個時間段的菠蘿最好吃。賣菠蘿罐頭時,吳建連又選擇了一個獨特的時機,趕在新鮮菠蘿上市的這段時間去推銷。原來,她早就瞅準了菠蘿罐頭的優勢:鮮菠蘿稍微辣口,有點割舌頭,菠蘿罐頭里的菠蘿卻很清甜,兩者形成鮮明對比;鮮菠蘿的保質期有限,而罐頭的保質期長,所以很多消費者買鮮菠蘿的同時會優先考慮帶一兩箱菠蘿罐頭。果然,市場的反應讓很多替吳建連擔心的人出乎意料——菠蘿罐頭賣得奇好。
如今,吳建連的菠蘿罐頭不僅在徐聞縣城賣得好,還走出了廣東,賣到了江西、湖南等地。因為有膽識、有魄力,吳建連還獲得了“菠蘿姐”的美名。其實從賣雜魚到摘菠蘿、發菠蘿,再到建菠蘿加工廠,吳建連走的每一步都具有前瞻性。就像她說的,人就應該向前看,那樣步子才能越邁越大,路子才能越走越寬。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