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
這句話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它經常出現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而且是半夜三更的晚上,他們會一邊敲鑼一邊報時,這種人在古代叫“打更人”。
眾所周知,古代沒有鐘表,那時候的人們基本上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還能根據太陽方位來判斷時間,比如有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日晷”。《說文解字》中對于日晷這樣解釋:“晷,日景也。”日景,也就是日影,指太陽的影子。它是由一個大的石頭表盤和金屬針組成,人們可以通過太陽落在表盤上的影子來判斷時辰,就相當于是一個人造的鐘表。這種計時方法放在晴朗的白天非常適用,但是到了陰雨天或者沒有太陽時,人們就無法準確判斷時辰,只能通過生活經驗,在晚上就更加不用說了,直接陷入了時間的盲區。
我國古代實行的是十二時辰制度,古人將一夜分為五個時辰,稱為五更,然后每一個時辰為兩個小時,每個小時劃分為四刻。古人秉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理念,五更一過,就會起床勞作。
此外,古人還把五更從早到晚依次被稱為“更時、更闌、更夫、更鼓、更漏”,其中一更天也被人們稱之為定更天,含義是人們辛苦了一天之后在這一刻需要安定下來,好好休息。七點到九點就是一更的時間范圍,九點到十一點就是二更天,因為這個時候大部分的人家都已經安靜下來了,因此二更天又被稱為“人定”或“昏定”。之后就到了人們經常說的“半夜三更”中的三更了,這個時辰一般是指晚上的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左右,人們處于昏睡或意識不清時段,因此更夫在這個時間會將鑼鼓敲得很響。凌晨一點到三點之間就是四更,這個時候農戶里所飼養的雞鴨狗都開始蘇醒,因此四更也被稱之為“荒雞”。五更天就是三點到五點之間,這個時候雞已經開始打鳴,因此也有著“五更雞打鳴”的俗語。
古人的“打更”通常是兩人一組,一人手中拿鑼,一人手中拿梆,打更時兩人一搭一檔,邊走邊敲,“篤篤——咣咣”。那么,古代更夫自己是如何確定每更時間的呢?一是漏刻。漏刻又稱刻漏、漏壺。早期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所處的刻度指示時間。刻漏的最早記載見于《周禮》,已經出土的文物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二是沙漏。因為冬天水容易結冰,故改用流沙驅動。中國最著名的沙漏是1360年詹希元創制的五輪沙漏,流沙從漏斗形的沙池到初輪邊上的沙斗里,驅動初輪,從而帶動各級齒輪旋轉。最后一級一齒輪帶動在水平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針,指針則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顯示時刻,有點類似今天的鐘表。三是燃香。也就是打更最常用的方法。一炷香的時間大約是30分鐘,在日落時開始燃香計時,燃幾炷香出去打更都是有規定的。還有一種盤香,能燃十二時辰,在燃香上打上時間刻度,燃香燒到那個刻度,就可以出去打更了。
“更夫”不但要承擔報時的職責,一旦發現火災或者強盜小偷,還要及時地進行救災和通報。據考證,打更人最早出現在漢朝,那時流行于宮廷,到了元朝、明朝才在民間流行起來。不過到了唐朝才被納為規范管理,將更夫正式成為官府招聘的對象,官府為此設立“譙樓”一職,但這些由官府選出的譙樓都是古代軍隊中低級的士兵,社會地位也不高。到了后期,更夫的職位才有了一定的提升,后代還可以被允許參加科舉,因此更夫一度成為那個時代的“熱門職業”。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