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燕
搬了新家,居住環境得到很大改善,生活也更加便利。樓下就有商店和超市,需要什么東西隨時都買得到。孩子們也都有了屬于自己的房間,明亮、舒適,可以坐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業,不用像以前一樣,擠在餐桌上湊合。
我當然很滿意這樣的現狀,可沒想到才住了一周,孩子們卻嚷嚷著要回家。“回家?這不就是我們的家嗎?”我不明白孩子們的意思。“回原來的家。這里住著不舒服。”孩子說。怎么會不舒服呢?不論是新家的布置還是小區的環境,都比舊家要好很多呀。可能是剛搬來,孩子們不太適應新的環境?
追問了大半天,兒子開了口:“在這里太約束了,你不讓我們把衣服放在沙發上,不允許我們坐在地毯上吃東西,地上掉一根頭發你都要求我們撿起來……”“是的,太累了,還不如在老房子里松弛、自在。”女兒也接口道。
孩子們這么一說,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愛護新房子是應該的,但如果過于在意,會給自己包括家人造成一種緊繃的感覺,生怕會觸犯什么禁忌。而家是讓人休息和放松的地方,如果回到家里還要時刻小心、謹慎,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也難怪孩子們會不喜歡。
女兒有個詞說得很好——松弛,確實,“松弛”是一種很神奇的感覺,而擁有松弛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拿住新房這件事來說,想要營造一種松弛感,就要有勇氣面對孩子們把房間搞成一團糟糕的狀況。有了這種心理預設,可以接受最壞的結果,才能從思想和言行上放松下來。簡單來說,松弛感就是一種“允許一切發生”的狀態。
看到過一個視頻,女孩不小心打碎一個水杯,嚇得叫了一聲。父母聞聲跑過來,看到滿地的玻璃碎片,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是檢查女兒有沒有受傷。發現女兒沒事后,母親把女孩抱在懷里安撫,父親去拿掃帚掃地上的玻璃碴,就連最小的弟弟也忙拿來簸箕,幫父親掃地。整個過程中沒有一句抱怨,更沒有指責,好像摔碎杯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甚至就寫在他們的家庭日程當中。
這就是一個家庭的松弛感。發生任何事都不奇怪,發生任何事也都有解決、處理的辦法。這就需要父母有穩定的情緒,也要有與各種問題共存的能力。有段時間,我的目光始終被“別人家的孩子”吸引,與自家各方面都表現平平的孩子對比,不由自主地產生緊張和焦慮,對孩子各種要求、各種不滿。孩子整天緊張兮兮,生怕不小心做錯事被我罵,家庭氛圍簡直劍拔弩張。
“這孩子其他方面倒還說得過去,開朗、熱情,懂得體諒父母,會主動幫父母做家務。只是學習上面不太行。”我嘆了口氣和朋友抱怨。朋友笑起來:“為什么不反過來說呢?孩子除了學習不太好,其他方面都挺優秀的。更重要的是,不管怎樣,他都是你的孩子,你喜歡他好的一面,也要接受他不那么好的一面,它們是共存的。”
朋友的一句話醍醐灌頂,我一下子釋然了。接受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共存,也允許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各種問題存在,不必執著于讓孩子按照你預想的樣子成長,他有屬于自己的成長軌道。想明白了這些,就會讓自己舒緩下來,從內到外發出一種松弛感。孩子們接收到這種訊號,也會跟著放松,產生更多的愛與信任。
人生是一場長跑,想要走到最后,需要長久保持一種最佳的狀態。給孩子營造松弛感,讓孩子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生活,反而能更好地成長,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和收獲。
(編輯 兔咪/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