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鋼
在中國共產黨黨內,毛澤東率先倡導批評和自我批評,并在黨的七大所作的政治報告中第一次把它概括為黨的三大作風之一。不僅如此,他還特別講究批評的藝術,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有如良醫看病,對癥下藥,大愛無垠。
1935年10月,莫文驊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被任命為紅軍學校(后改為西北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到1945年8月離開延安南下,他在陜北工作了整整十個年頭。在延安的十年中,他在毛澤東身邊工作,并接受指導,聆聽教誨。
一次,莫文驊起草了一篇文章,毛澤東為他修改。由于文章語句不通,邏輯混亂,毛澤東皺起了眉頭,放下筆,讓警衛員把莫文驊叫來。
莫文驊進屋后,毛澤東笑著說:“莫文驊,你比斯大林還高明啊!”
莫文驊一下愣了,忙問:“主席,是怎么一回事?”
毛澤東說:“斯大林起草的對德國宣戰的文件,那么重要,也才用了不到一千字,而你的文章竟有三千多字,不是高明么?”
莫文驊不好意思地笑了。
毛澤東接著說:“但是,斯大林的文章雖短,卻把問題講清楚了,而你啰啰嗦嗦寫了一長篇,卻難得看明白。”
“我寫不好,請主席修改。”莫文驊說。
“你不是當過宣傳部部長嗎?”毛澤東問。
莫文驊說:“戰爭時期的宣傳工作,大多用口講或寫提綱,文章寫得少。”
毛澤東“哦”了一聲。接著,他講了怎樣寫文章、怎樣抓住中心、怎樣做到簡練生動,并告誡莫文驊,文章寫成后至少要看三遍。毛澤東的教誨讓莫文驊受益匪淺。
1947年春,中共中央決定主動放棄延安。毛澤東在延安已經生活、戰斗了十個春秋,現在要撤離,談何容易。無數的問題需要迅速處理,其中確定去留人員,也是毛澤東必須考慮的事項。
一天,中央社會部部長與一名工作人員前來向毛澤東匯報,并帶來一份留下人員的名單,上面所列的大多是久經考驗的江西、湖南、四川等省籍參加過長征的老同志。
毛澤東把這份名單看了幾遍,沉思良久,對他們說:“你們這是怎么了?”
那名負責具體工作的同志解釋說:“這些同志革命堅定,久經考驗,經驗豐富,留下他們放心……”
毛澤東沒等他說完,便嚴肅地說:“你們這是給國民黨送東西,是把我們的干部往‘老虎嘴里送!”
毛澤東指著名單說:“他們的口音,他們的長相,在這里能藏得住嗎?”
這番責問,不講情面,一針見血,聲色俱厲,震撼肺腑。一陣“暴風驟雨”之后,毛澤東又和顏悅色地說:“我們的干部,特別是經過長征的干部,是黨的寶貴財富,要好好愛護,好好使用。中央撤離延安后,要留一些干部堅持斗爭,但要選擇當地人,他們在這里有婆娘、有娃娃,有家就好隱蔽。”
聽了毛澤東的話,同志們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批評。
西柏坡有一片長滿蘆葦的池塘,隨著夏季的到來,塘水深深,葦葉青青。但水塘里的青蛙卻不知疲倦,拼命地叫,此起彼伏,蛙鳴一片,嚴重影響了大家的休息。
1948年3月的一天,毛澤東照例沿葦塘邊散步,隨行的警衛員趁機向毛澤東說:“主席,你看這葦塘里,盡長蟲子,蚊子也多,最討厭的就是青蛙,一天到晚不停地叫,吵得人睡不了覺。”
毛澤東說:“青蛙叫,很好聽么。”
“好聽?”警衛員知道毛澤東喜歡講一些玩笑話,便毫無顧忌地講起來,“吵得人睡不了覺,還有什么好聽!”
“我們初來乍到,還不習慣,聽久了就習慣了,習慣了就好聽了。”毛澤東樂觀地說。
“吵得太厲害了,還不如把它們轟走。”
“轟走,怎么轟?”毛澤東認真起來。
“辦法多著哩,用槍打,用炸藥炸,用人趕……這些辦法都行。”
正在散步的毛澤東忽然停了下來,搖著手說:“同志呀,使不得,使不得!青蛙不是害蟲,是益蟲。如果我們把它們都趕走了,青蛙該叫的時候不叫了,蟲子會多起來,老鄉們會有意見的。”說到這里,毛澤東停頓了一下,接著意味深長地說,“我們住在這里,時間或長或短,都是暫時的,但老鄉們呢,他們是要一直住在這里的。我們要愛護西柏坡的一草一木,尊重和愛護人民群眾,不能用我們的喜惡論是非、定行止。”
(摘自《黨史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