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縣級融媒體中心是連接黨和政府與民眾的橋梁,不僅承擔著信息傳播的重任,還是當地特色文化的傳播者,肩負著服務群眾的重要使命。文章探討縣級融媒體中心如何借助短視頻這一新興傳播媒介,創新內容生產,提升內容質量,進而增強輿論引導力,走出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發展之路。文章研究范圍涵蓋縣級融媒體中心與受眾間的互動關系、短視頻的傳播特性及其在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應用等多個方面。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文獻綜述等方法,分析縣級融媒體中心在短視頻制作與傳播方面的優勢與不足,進而提出針對性的改進措施。研究結果顯示,縣級融媒體中心在短視頻制作與傳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內容同質化、專業人才缺乏、敘事方式單一等問題。文章提出,通過依托當地豐富的資源、創建短視頻多元化生產隊伍、轉變短視頻的表現形態和敘事特征等手段,生產出切口小、主題大的優質短視頻,從而有效提升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中心;短視頻;優勢;傳統文化資源;“三農”資源;人才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3-0014-05
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新聞傳播經歷了從大屏向小屏、從專業生產向大眾生產的深刻轉變。短視頻憑借移動便捷、碎片化傳播、輕量化消費等優勢,迅速在視聽領域占據了一席之地,為傳統新聞報道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面對這一趨勢,縣級融媒體中心唯有通過不斷創新,緊密貼近受眾需求,創作出受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才能有效壯大主流輿論聲量,切實履行好黨和人民的喉舌職責,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短視頻發展之路。
隨著5G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短視頻將成為主流傳播和人們社會性認知的最重要的媒介表達形式[1]。從2011年“GIF快手”短視頻進入大眾視野開始,各種短視頻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已形成了龐大的用戶群體和“兩超多強”的媒介格局。整體也從開始的數量不斷增長發展為如今的質量不斷提升。
(一)低生產門檻聚合多元生產主體
新媒體時代,短視頻以短小精悍、聲畫結合、互動性強等優勢成為媒體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傳統新聞報道注入了新的活力。短視頻制作并沒有特定的表達形式,具有生產流程簡單、制作門檻低、參與性強等特點,并且隨著智能手機的推廣,簡易剪輯軟件等的普及,更多的“無名者”借著東風出場。短視頻的制作門檻低,不受內容主題約束,無需高學歷背景,甚至文字書寫能力都不是必需,允許每個人創作、每個人欣賞[2]。
正因為如此低的生產門檻,短視頻贏得了眾多普通群眾熱情加入,他們借助生活中豐富的素材和無限的表達由頭,分享原生態的生活或進行二度創作,將部分私人空間開放至公共空間,讓曾經人微言輕的個體閃現出不平凡的光芒,也讓個體在視頻化表達中重新發現自我價值。這些對美好生活的記錄并不像專業的電影電視劇那樣經過層層設計,但這些生活化鏡頭所流露出的真實更能喚起受眾的情感共鳴,從而助力短視頻產業繁榮發展。
(二)社交化屬性突出
短視頻自誕生之初便具備獨特的社交屬性,這一特性成為其在多種媒介與平臺間順利轉化的顯著優勢。在當前技術環境下,短視頻平臺提供的評論、點贊等功能,搭建起用戶和創作者間高效互動的橋梁。短視頻憑借其顯著的社交特性,能使受眾及時獲取新聞資訊,并點贊、分享及互動,這一優勢拓寬了新聞傳播渠道,進而增強了傳播效果[3]。這種反饋能夠將觀點即時反饋給后臺,助力創作者迅速形成對作品的認知,為后續作品的改進提供參考。這種互動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受眾的空間缺席感,營造出一種“在場”的擬態環境。同時,多數短視頻平臺積極鼓勵用戶參與視頻內容的創作與發布,用戶通過自主拍攝、創意剪輯及配樂等手段,將短視頻打造為展現自我形象的重要窗口,借助社交媒體平臺的快速分享功能,朋友及陌生人都能通過評論、點贊等互動方式增強參與感,從而營造出積極的社區氛圍。此外,這種雙向互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勵創作者持續產出優質作品。正如柯斯林所言,喝彩不是單純的被動反應,有時候表演樂趣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受眾有機會喝彩的時刻[4]。
(三)主流媒體逐步布局短視頻市場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967億人,短視頻用戶占網民整體的95.5%[5]。隨著短視頻用戶的迅猛增長,眾多主流媒體為提升自身影響力和傳播力,積極進軍短視頻市場。主流媒體紛紛入駐熱門短視頻平臺,開設賬號,發布涵蓋多個領域的短視頻內容,以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例如,央視新聞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的時政新聞,獲得大量點贊和轉發,展現出強大的傳播效果。一些縣級融媒體中心也不甘落后,積極搶占資源。以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N視頻”為例,2021年9月,在其上線一周年之際,推出了廣東省縣級融媒體視頻服務平臺,為其他縣級融媒體中心提供了一個資源共享和運營互動的新平臺。主流媒體憑借專業的視頻生產經驗和大流量基礎,致力于提升短視頻內容的質量。其通過生產異質化的內容,不斷吸引用戶關注。同時,主流媒體還積極與短視頻平臺、MCN機構等合作,共同構建短視頻生態系統。
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縣級融媒體中心亟須依托自身優勢,構建獨具特色的媒介生態。在扎實做好基礎信息傳播工作的基礎上,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資源,創新表達方式,打造出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精品短視頻,以此作為強勢突圍的有效途徑。
(一)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深耕基層的媒體先鋒,扮演著連接廣大農村地區與信息世界的重要橋梁角色。在歷史長河中,農村地區產生了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口頭傳統、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6],共同構成了鄉村文化的瑰寶。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遺產,不僅是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文化擔當,更是其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橋梁使命。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短視頻憑借其獨特的魅力,成為傳承與弘揚地方特色文化的關鍵力量。例如,通過短視頻記錄并展示地方戲曲的精湛表演,讓受眾通過指尖輕觸即可領略傳統文化的韻味;或是利用直播形式,呈現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讓受眾近距離感受匠人的精湛技藝與傳統文化的溫度。這些圖像、聲音、文字等多維度的融合,為傳統文化搭建了多樣化的展示平臺,使其在傳播過程中得以生動延續,并跨越時空界限,在網絡上綻放新的光彩。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此背景下,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充分利用其貼近基層的地理優勢與深入群眾的媒體特性,勇于擔當,積極創新,不斷探索符合時代需求的傳播方式。
(二)鄉村振興中“三農”的富礦地
相較于中央媒體與省級市級媒體,縣級融媒體中心憑借其深入基層、緊密聯系群眾的獨特優勢,展現出卓越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其精準捕捉基層群眾的需求與關切,提供貼近民生、實用性強的信息與服務。這種根植于基層的緊密聯系,使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挖掘基層故事、傳遞基層聲音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農業、農村、農民領域蘊藏著豐富的素材與巨大的潛力,亟待發掘與呈現。其中,鄉土文化是激發人們情感共鳴的基礎,包含鄉民在農耕生產及日常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道德情懷、社會心態、習俗慣例、價值判斷、行為模式、理想愿景等,映射出鄉民的行事準則、人生憧憬及對社會的認知框架,構成了鄉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亦是他們的精神支柱與存在意義[7]。短視頻作為一種新興媒介,通過深入挖掘農業遺址的歷史底蘊、農業工具與器械的文化價值,以及特色農產品的背后故事,能夠極大地拓寬人們的認知視野。同時,利用短視頻平臺,地域特色鮮明的農產品與動植物得到鮮活呈現。短視頻與直播結合的創新手段,能使受眾猶如親臨現場,并運用故事化營銷策略賦予區域品牌生命力,細述農產品的成長歷程及背后的故事,進而推動產品銷售[8]。新農村的建設者們積極利用這一平臺,展示農村的新風貌與變遷,有效打破了外界對傳統農村的刻板印象,為農村的全面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這不僅促進了信息交流與文化傳播,更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三)短視頻人才的集中地
高手常隱于民間,短視頻平臺的興起,離不開那些看似“無名”實則才華橫溢的創作者。他們的多元發聲,極大地豐富了短視頻行業的生態,推動了內容的多樣性和創新性,使輿論場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從田間地頭吟唱鄉音的農民歌手到街頭巷尾精雕細琢的手工藝人,從記錄日常生活點滴的Vlogger(視頻生活記錄者)到分享專業知識、啟迪智慧的科普達人,他們各自以獨特的視角講述生活的精彩,用無限的創意點亮了屏幕,讓每一個平凡的故事都煥發出不凡的光芒。例如,李子柒用短視頻形式呈現傳統文化和田園生活,引發海內外網友高度關注。在YouTube平臺,李子柒擁有超千萬訂閱用戶,是訂閱量最高的中文頻道。其視頻最高播放量超千萬,評論過萬且涵蓋多種語言,因此榮獲YouTube白銀及鉑金創作者獎[9]。
展望未來,短視頻行業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持續繁榮發展,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就必須擁有一支對短視頻創作充滿熱情、具備扎實專業技能的人才隊伍。他們不僅是行業的生力軍,更是創新的源泉。因此,他們需要保持旺盛的創作活力,不斷挖掘生活中的細節,從日常的瑣碎中提煉出令人動容的瞬間,從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義。這些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優質短視頻,不僅能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們的文化品位,還能為短視頻行業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和創新動力。
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借助優質短視頻脫穎而出,就必須充分保留并呈現以下特點:聚合多元生產主體、強化社交化屬性、注重情緒化表達。同時,應緊密結合自身所具備的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及“三農”資源,不斷創新表達方式和呈現手段,以生產更多優質的短視頻內容。
(一)依托當地豐富的資源生產優質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凝聚了中華兒女的共同情感。縣級融媒體中心必須牢牢把握好農村優秀傳統文化、“三農”富礦資源優勢,積極挖掘文化內涵,結合短視頻的特點,生產出能引發情感共鳴的產品。
目前,隨著短視頻行業的快速發展,內容創作的同質化與表達的淺顯化問題日漸凸顯。未來,短視頻的發展需回歸內容價值,由娛樂、社交、消費等領域逐步轉型至新聞信息、生活服務、文化傳承等深度參與社會構建的軌道,實現從社交特性向內容品質的側重轉移[10]。在此背景下,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內容的深層次挖掘上應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從選題到制作都需精心打磨。在選題環節,相關工作人員應充分利用深入基層的機會,深入挖掘所在地優秀傳統文化,做好詳細記錄,并構建單位內部的大數據庫,實現資源互通與共享。基于豐富的素材,積極開展選題策劃,力求呈現更多帶有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高質量作品。在內容策劃層面,縣級融媒體中心要緊貼互聯網的表達方式與用戶習慣,摒棄老舊的說教模式,主動運用最新技術,融合優秀傳統文化與鄉愁,并借助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用新興的傳媒手段賦予文物生命力,讓文物自行述說其背后的故事[11],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用戶的情感共鳴。例如,打造鄉村記憶、非遺傳承人等系列短視頻,深入挖掘并講述每個村落背后的歷史故事,展現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精神,用鏡頭記錄下那些即將消失的傳統生活方式與習俗,有效激發不同地域民眾的親切感與歸屬感,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其中。
(二)組建短視頻多元化生產隊伍
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浪潮中,部分縣級融媒體中心已在短視頻創作與傳播領域取得了相應成果,但仍需應對市場意識淡薄、品牌建設不足及內容創新欠缺等挑戰[12]。因此,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充分利用文字、視頻、新媒體等多部門的專業優勢,打破部門壁壘,實現真正的深度融合。這意味著必須摒棄傳統工作界限,促進不同部門間緊密合作與交流,共同構建一體化的工作模式。為激發老媒體人與年輕媒體人的活力與創造力,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考核機制。老媒體人可憑借豐富的采訪經驗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內容生產提供獨特的深度與厚度;而年輕媒體人則能以敏銳的互聯網思維和創新能力,為內容注入新鮮活力。這種新老媒體人的碰撞與融合,有助于生產出既有深度又符合互聯網用戶偏好的短視頻內容,進而提升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專業性與權威性。同時,需構建一支涵蓋策劃、拍攝、傳播等多領域專業人才的精干團隊,以匹配短視頻傳播的特性和需求,通過組織專業培訓、邀請業界專家指導等手段,提升團隊成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13]。
此外,縣級融媒體中心還應積極發揮民間力量。通過與各鄉鎮宣傳委員緊密聯絡,深入挖掘基層人才資源。農民、非遺傳承人、返鄉創業青年等群體都是寶貴的短視頻創作資源。他們不僅能為縣級融媒體中心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和靈感來源,還能通過參與短視頻生產,提升文化素養與表達能力。這種合作模式有助于將創作力量下沉至基層,實現短視頻創作的高質量和高效率,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媒體融合大潮中穩健前行。
(三)轉變短視頻的表現形態和敘事特征
短視頻之所以深受廣大網民喜愛,主要歸因于其短小精悍、碎片化傳播及情感化表達的特點。因此,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實現“破圈”發展,就必須在表現形態與敘事特征上實現根本性轉變與升級。與傳統電視節目的內容編排不同,短視頻中的內容創作需要在最短的時間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才能提高視頻完播率[14]。在注意力資源稀缺的當下,剪輯短視頻時應在最精彩的片段配上最合適的音樂,以高潮式創作形式最大限度吸引用戶。同時,可采取系列化方式生產有價值的內容,借鑒短劇分發模式,引導用戶主動尋找完整的版本。此外,短視頻的垂直性也不容忽視,策劃內容應滿足精準用戶的深度挖掘需求,在全方位了解內容的同時,定時定量、有規律地分發,以增強用戶黏性。
在短視頻投放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互動與后臺數據的重要性。為此,需成立專門的后臺數據監控部門,實時收集用戶互動情況,做好后續內容反饋工作,形成生產、傳播等全閉環管理。在優化表現形態的同時,必須摸透短視頻傳播模式越來越情感化的特點。學者陳力丹認為,網絡中的虛擬現實和沉浸式新聞報道持續在構建同理心并激發共鳴,這表明數字平臺、社交媒體和新聞業的融合將引領新聞“情感轉向”[15]。基于這一特點,在短視頻表達上應延續其生活化的文化基因,貼近用戶,注重個體人物故事,以底層話語表達,多展現平凡生活中的感動與溫暖。通過將大主題融入小切口,使用戶在觀看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
每個時代的媒體都深深鐫刻著技術的烙印,而每一種新興媒介形式的出現,都是歷史進程中人民意志與時代需求的必然產物。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上,既面臨諸多挑戰,也蘊藏著無限機遇。當短視頻這一新興風口悄然興起時,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充分利用自身獨有的地域特色與貼近性優勢,敏銳捕捉媒體融合與媒介變遷的態勢。積極擁抱短視頻這一新型傳播載體,深入挖掘其內在潛力,創新表達方式,以更加生動、直觀、貼近民生的方式呈現新聞信息,從而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同時,縣級融媒體中心需堅守主流媒體的責任與擔當,積極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重塑并提升媒體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 喻國明. 5G時代視頻傳播的機遇與挑戰[J].現代視聽,2019(10):87-88.
[2] 陸地,楊雪,張新陽.中國短視頻發展的長鏡頭[J].新聞戰線,2019(1):28-32.
[3] 陳淇.短視頻新聞傳播特點分析[J].采寫編,2021(12):89-90.
[4] 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26.
[5]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4-08-29.
[6] 賀學君.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思考[J].江西社會科學,2005(2):103-109.
[7] 呂小龍,趙振馨,帥忠成.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三農”短視頻發展的進路思考[J].質量與市場,2020(12):147-149.
[8] 蘇維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短視頻+直播”農村電商模式研究[J].山西農經,2024(19):23-25.
[9] 張璐.跨文化傳播視閾下“中國故事”的符號潛能與意義流動:基于YouTube李子柒短視頻用戶評論的內容分析[J].荊楚學刊,2024,25(4):35-41,49.
[10] 黃楚新.我國移動短視頻發展現狀及趨勢[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5):91-101.
[11] 王穎吉,陳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短視頻內容生產現狀及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編輯,2023(11):36-43.
[12] 姚銀松.縣級融媒體中心突圍“下半場”的路徑與方法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154-157.
[13] 相里佳璐.新聞傳播短視頻化轉型發展的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4):80-82.
[14] 祁志慧,李堯銘.傳統與現代交融:文化類短視頻的融合邏輯及破圈之路[J].中國編輯,2024(5):43-48.
[15] 陳力丹,張月. 2022年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十個新鮮話題[J].當代傳播,2023(1):19-25.
作者簡介 陳政清,助理記者,研究方向:融媒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