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科普作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推動科技創新的關鍵環節,其高質量發展顯得尤為重要。2024年12月6日,科普中國智庫論壇暨第三十一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其以“科普高質量發展,助力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為探討科普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和新策略搭建平臺。論壇主要圍繞全球公眾科學素質提升、科學教育、科普和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科普服務人口高質量發展、科普服務人類交流互鑒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開展特邀報告和圓桌對話。與會專家通過深度交流和研討擴展視野、凝聚共識,為科普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指引和實踐方案。
1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度理解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破兆鳛橹袊浆F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支撐,在人才培養、創新發展、社會治理、對外開放等方面大有作為[2]。當前,我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需要加快科普高質量發展,以更好發揮其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支撐作用。其一,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要加強科普工作,厚植創新沃土,鞏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其二,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破沾龠M了教育、科技、人才的互動與融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必要支持。其三,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要全面提升高質量科普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通過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人口高質量發展,以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其四,中國式現代化是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高質量科普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弘揚科學精神,引導創新文化,加強全球文明互鑒,形成科普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經驗。
2科普高質量發展的國際視野和中國經驗
科普高質量發展既需要在自身科普實踐中總結經驗,也需要在科普國際交流合作中尋找答案。與會專家基于國際視野和中國實踐,從擴展科學素質測評、優化科學教育體系、營造良好科普生態三個方面為科普高質量發展提供經驗。
2.1 充分挖掘科學素質測評的數據價值
客觀全面的科學素質測評既是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晴雨表”,也是科普工作的“風向標”,為科普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萍嫉牟粩嗤黄坪蜕鐣目焖侔l展對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和科普工作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需要進一步挖掘科學素質測評的數據價值。一是擴展測評的廣度與深度。韓國首爾大學教授、科學技術院院士宋真雄提出科學素質測評既要從個人層面重視科學的行動,也要從社會層面衡量社會是否為科學素質的提高作好準備。二是優化測評的方法與手段,以更有針對性、靈活性的測評方案適應科學素質的變化趨勢。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柳秀峰指出,未來科學素質測評表現出多維度、多模態、多版本的發展趨勢,即通過多樣化的測評方式去衡量不同群體精神、情感、知識、能力、實踐等多維度在內的科學素質。三是加強對測評結果的分析與應用,總結需求、發現問題,將測評結果作為指導科普工作、評價科普成效的重要依據,為政府科普工作決策提供建議和咨詢服務。
2.2 提升科學教育服務科普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科學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是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抓手。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數據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教育因素對公民具備科學素質和具備高階科學素質產生顯著正向影響[3],因此,要進一步優化科學教育體系,提升科學教育水平,服務科普高質量發展。一是推動科學教育的跨學科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人才。比如美國在科學教育標準里把科學素質拓展到工程和科學的整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始終致力于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獲得高質量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STEM)教育的機會。二是動員全社會力量,加強科學教育供給能力建設。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東亞及太平洋地區辦事處區域教育顧問上村美津惠呼吁政府、教育工作者、私營部門合作伙伴、公民社會和社區等各層面主體,攜手推進每個孩子未來的高質量教育。三是加強科普資源向教育資源的轉化,推動科普與科學教育的深度融合。開發科普資源,創新教育方式,激發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擔當,為各階段受眾提供個性化的科學教育服務,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科學精神、理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2.3 為科普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生態
科普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國家層面尋求法律和制度保障,也需要社會層面的共同參與,營造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生態。一是為科普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國歷來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工作,黨和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促進了科普事業的穩步發展。目前,我國科普能力建設持續向好,科普生態不斷優化,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再創新高,從2001年的1.44%提高到了2023年的14.14%,逐漸接近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的目標。今后,科普工作要持續走深走實,貫徹落實科普各項政策法規,在工作實踐中探索相關配套政策,加強科普工作的統籌協調,為科普高質量發展統籌謀劃、匯聚資源、指明方向。二是帶動社會層面對科學普及工作的廣泛參與,共同營造科普事業發展的良好生態。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行動和責任,要逐步建立健全、有效、協同的科普工作體系,加強科普宣傳,引導和支持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高校和個人等多元主體積極參與科普工作。
3推動科普高質量發展,助力探索現代化建設的可行路徑
發展科普事業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提供重要支撐。因此,與會專家圍繞科技創新、人口高質量發展、文化強國、人類命運共同體四個方面出現的新問題、新進展、新變化,從科普能力建設和功能發揮的角度,對科普如何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賦能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
3.1 促進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都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5],兩者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與會專家強調,在頂層設計上,要加強政策導向,促進政府和市場良性互動。一方面,利用稅收和財政手段增加市場主體的科普供給;另一方面,增加政府對科普的資助和公益性支出,兜底一些基礎性的、很難市場化的科普內容。在隊伍建設上,通過科普能力培訓和相關評價、激勵機制,保障科研人員在科研攻關、技術攻關之余,有精力、有能力投身科普事業。在協同方式上,借助數字技術、數字化傳播方式,傳播最新的科學理念和科技創新成果。在協同力量上,借助政府、企業、高校、媒體、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普的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前沿領軍企業開展科技創新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進行科普。在協同生態上,多舉措營造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共生的生態,發揮院士和學術帶頭人的“搖旗”作用,帶動更多的科研工作者進行科普工作;鼓勵各行業、各領域、各單位、各團隊營造科普氛圍,營造有利于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社會環境。
3.2 以高質量科普服務人口高質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當前,我國既面臨著人口眾多的壓力,又面臨著人口結構變化的挑戰,迫切需要高質量科普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激發人力資本優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與會專家強調,在應對方式上,要充分發揮新技術、新媒體作用,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的積極性,將高大上的科學演變為科普的產品、科普的服務,將科普知識更形象地傳遞給公眾,為不同人群提供多樣化、多渠道、異質性的科普。在科普內容上,要做好覆蓋全人群的健康科普,促使健康生活方式融入個體日常生活中,提高個人對健康問題的認識,實現其自我健康管理。在科普重點人群中,要注重對老年群體的科普,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發揮長壽優勢。在老齡社會與數字社會、科技社會、智能化社會,以及教育普及的人口高素質社會形態的疊加中,充分發揮科普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積極作用,消除數字屏障,減少數字難民。
3.3 以高質量科普服務文化強國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6],要充分發揮科普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以科普工作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精神根基。與會專家強調,要充分發揮科普的傳播優勢,從科學的角度詮釋傳統文化,做好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承工作,以科普助力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首先,挖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適應當代實踐的科學精神,為當代的生產和生活服務。其次,通過科技手段傳承和普及優秀傳統文化,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利用作用,以信息技術增加公眾對傳統文化的感知、體驗與互動,優化傳統文化的科學傳播效果。再次,通過科技文化場館、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的協同,增強科學文化傳播力度和科學資源、文化資源的共享程度,以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科普,以高質量科普服務構建符合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文化生態。最后,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加強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
3.4 以高質量科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面對全球化的新動向、新態勢,我國亟須借助科普的力量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并以科普為橋梁,講好中國故事,為中國式現代化開辟發展新格局。從科普的理念來看,科普可以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區和不同國家的人達到共鳴、共情、共享。要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幫助他們適應新技術環境,解決生存問題。針對欠發達地區和國家,做好基礎的科普援助工作,真正使人類創造的新知識、新技術,通過科普的方式惠及人類命運共同體,使得每一個國家和社會都可以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在傳播方式和技術層面,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新媒體等新技術、新手段,實現科普服務的精準化供給。根據不同場景匹配不同媒介和傳播技術,將新的理論和科技前沿成果及時傳遞給社會大眾,解決公眾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借助新技術解決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包括生態問題、環境問題、健康問題、區域沖突等全球危機或挑戰,將科學的知識、理念有效運用到全球化的過程中。
4科普中國智庫論壇展望
自2021年正式成立以來,科普中國智庫已連續舉辦四屆科普中國智庫論壇。論壇以構建科普理論、服務科普實踐為立足點,匯聚國內外科學家、教育家、企業家進行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交流研討,成為科普高質量發展策源地。未來,科普中國智庫將繼續發揮品牌優勢和專家優勢,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深化科普理論研究和實踐研討,加強國內外合作與交流,推動科普能力建設與創新發展,持續為科普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指引和實踐方案,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更多智慧力量。
4.1 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引領科普理論創新
隨著科普發展的要求、條件和環境變化,要研判科普研究前沿,推進科普理論創新。一方面,利用智庫論壇的專家庫和平臺優勢,充分發揮科普領域權威專家的帶動作用,并為青年學者提供交流平臺,鼓勵科普領域的平等對話,激發理論創新活力。另一方面,聚焦科普能力、科學素質、科普創作、科學傳播、科學教育等科普研究的關鍵領域,打破學科界限,創新研究方法,以持續涌現的新觀點、新思想、新成果形成科普中國智庫論壇獨特的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
4.2 充實政策工具箱,服務國家科普戰略決策
科普中國智庫論壇將以服務國家科普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科普能力提升的重大問題,進一步加強理論界和實踐界的對話,推進學術前沿和實踐前端的碰撞,出問題、出觀點、出實策,更好地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一方面,關注不同地區、不同人群的科學素質差異,提供精準科普策略,確保科普服務的普及性和均衡性。另一方面,聚焦科普工作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凝聚共識,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4.3 建設科普輿論陣地,優化科普事業發展環境
強化科普輿論陣地建設,加強科普領域的輿論引導[7]??破罩袊菐煺搲瘜⒎e極推動科普創新發展,探索科普與新技術、新媒體、新業態的融合路徑。進一步匯聚優秀科普資源,暢通科普內容的多元傳播渠道,通過加強科普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和手段創新,提高科普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為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社會文明進步、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4.4構建開放合作網絡,促進國內外科普交流合作
科普中國智庫將繼續發揮高端交流平臺的作用,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行業領袖和政策制定者參與論壇活動,并通過專題報告、圓桌對話、科普展覽等多種形式,促進國內外科普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一方面,聯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共同推進科普資源建設、科普人才培養和科普傳播體系建設。另一方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科普合作,共同推動全球公眾科學素質的提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新華社.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2024-12-08].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楊玉良.關于科學普及與中國未來發展的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38(5):720-725.
任磊,馬崑翔,王禎梅,等.公民科學素質分級評價研究——基于第十三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數據[J].科普研究,2024,19(3):12-21,38.
王挺.科普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J].科普研究,2022,17(5):5-12.
吳家睿.打造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質科普力”[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4,39(12):2011-2015.
新華社.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3-02-07)[2024-12-08]. 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07/content_5740520.htm.
付文婷.推進科普智庫建設助力新時代科普高質量發展[J].科普研究,2022,17(5):22-25.
(編輯" 顏" "燕" " 荊祎瀾)
收稿日期:2024-12-08
作者簡介:付文婷,中國科普研究所科研管理處(科普智庫建設處)處長,研究方向:科普理論與實踐、智庫研究,Email:fuwenting@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