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軍 吳珊珊 李天宇









【摘 要】 以2018年實施的《環境保護稅法》為準自然實驗,基于2015—2021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數據,運用雙重差分檢驗等方法,對環境保護稅與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效果及作用機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環境保護稅政策的實施顯著提高了實體企業的綠色創新水平;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的綠色創新效應存在異質性,非國有企業和大規模企業受到環境保護稅的影響更為明顯;環境保護稅的實施會激勵企業加大對綠色創新的研發投入,發揮研發投入的中介作用,促進企業綠色創新。因此,為了推動企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政府需完善稅收政策,提高污染企業環保稅收標準,對于開展綠色創新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提高國有企業綠色創新的主動性,調動小規模企業綠色創新的積極性。
【關鍵詞】 環境保護稅; 實體企業綠色創新; 雙重差分模型; 研發投入; 中介效應; 準自然實驗
【中圖分類號】 F812.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4)05-0108-08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苯陙恚S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為了治理環境污染,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環境保護稅政策是其中的重要一環。
環境保護稅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征收環境保護稅來對企業和個人的環境污染行為進行限制,從而達到環境保護的目的。我國在2018年初開始實施《環境保護稅法》,實體企業也成為環境保護稅的主要征稅對象之一。隨著環境保護稅政策的實施,實體企業會受到來自環境治理方面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限制。
在此背景下,綠色創新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環境保護稅政策的影響。綠色創新是指在尊重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環境資源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等多種途徑,推動企業開展可持續性創新活動。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將對企業的綠色創新水平產生影響,可能是正向促進作用,也有可能是反向抑制作用。因此,研究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影響機制,為政府部門和企業提供決策參考,進而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為此,本文將以實體企業為研究對象,利用2015—2021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采用雙重差分檢驗方法,研究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效應。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環境保護稅政策的實施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為政府部門和企業提供科學決策建議。同時,也為環境保護稅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二、文獻回顧
(一)環境稅制度背景及相關研究
自1982年以來,我國先后頒布了《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和《污染源治理專項基金有償使用暫行辦法》,逐步實行排污費制度。2002年《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出臺,正式實施排污收費①。盡管排污費制度經過多次改革,但在實踐中仍然存在執法力度不足和費制設計缺陷等問題。隨著我國稅收制度的完善,將排污費改為環境保護稅是適應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2015年,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開始實施。2018年,《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相較于先前征收的排污費,對于企業來說,環境保護稅的征收具有明顯差異。首先,通過調查發現環境保護稅會使得排污治理投入少的企業負擔加重,并且環境保護稅對排污費繳納不規范的企業影響較大,企業為應對排污費改成環境保護稅帶來的稅負增加,將加大環保投入來降低稅賦[1]。同時,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對提升企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抑制企業金融化等方面均產生影響[2-3]。綜上所述,環境保護稅的實施有助于企業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從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和環境壓力。
(二)企業綠色創新相關研究
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自身的社會責任,因此開始重視綠色創新。企業綠色創新可以定義為一種創新型的發展模式,該模式旨在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并推動可持續發展。于連超等[4]認為綠色創新的關注點在于采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目前關于企業綠色創新對企業的影響還存在爭議,一方面,企業綠色創新的投入需求大、回報周期長,可能導致資源擠占等問題[5];另一方面,企業綠色創新可以幫助企業擺脫環境污染和資源過度消耗的限制,并且還能成為企業實現長期發展目標、建立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動力[6]。企業綠色創新對企業的影響應通過多種機制體現在多個方面,目前已有研究發現,綠色創新對企業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政府補貼可以正向調節綠色創新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而產業結合和環境規制可能對綠色創新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起到負向調節作用[7]。目前企業創新的影響因素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制造業企業在提高技術整合能力的同時推進數字化轉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碳排放權交易政策、減稅激勵政策等對企業綠色創新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8-10]??傊?,企業綠色創新在創新績效增長、實現長期發展目標和建立市場競爭優勢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企業應該重視綠色創新,并通過引入綠色技術、改變企業文化等方式,推動綠色創新的發展,以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環境保護稅與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相關研究
征收環境保護稅可以強化企業治污減排的責任,構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綠色稅收體系。然而,就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而言,現有文獻存在不一致的觀點?!安ㄌ丶僬f”是目前比較流行的理論之一,其認為環境保護稅的征收可以促進企業的創新[11]。在研究俄羅斯科技型中小企業數據時發現,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的創新績效產生了積極的影響[12]。劉金科等[13]通過使用三重差分方法,發現企業進行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以及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綠色創新活動,會受到環境保護稅改革的正向促進作用。但也有一些研究反對“波特假說”,認為環境保護稅可能導致企業創新資源被擠占,從而產生“擠出效應”,降低企業的創新能力,得出環境保護稅可能會抑制企業的創新行為的結論[14]。還有研究提出“U”型和倒“U”型論,即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創新存在先抑制后促進或先促進后抑制的影響[15]。
雖然已經有許多研究對環境保護稅與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但由于研究視角和方法的差異,目前還沒有達成一致的結論。同時,以下兩個問題亟待深入探討:進行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機制分析,并進行因果推斷;需要進一步探討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在不同異質性主體中誘發綠色創新的影響,并研究不同主體中綠色創新動機的表現及其可能的實現途徑。另外,大部分現有文獻只關注了環境規制是否能夠誘發綠色創新活動,而未深入研究異質性因素的影響。基于以上研究,為了探究環境保護稅與實體企業綠色創新之間的影響效果及作用機制,本文基于微觀層面,以2015—2021年中國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作為研究樣本,首先探究環境保護稅是否能促進我國實體企業綠色創新;其次通過異質性分析,探究產權性質、企業規模的差異是否會使環境保護稅與實體企業綠色創新之間產生不同的影響效果;最后基于中介效應分析探究研發投入在環境保護稅與實體企業綠色創新之間所起的中介作用。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環境保護稅與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關系
已有研究表明,環境保護稅可能對企業綠色創新產生影響,但其具體效應存在兩種不同的路徑。一方面,政府通過制定污染物排放標準、加強環保檢查以及提高環保稅等手段,鼓勵企業通過綠色創新減少排放成本,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形成“創新補償效應”;另一方面,企業繳納環保稅會直接或間接增加環保支出,從而擠占創新投入,對企業的綠色創新產生“擠出效應”,故企業的綠色創新也會被環境保護稅所抑制。本文認為,企業需繳納環境保護稅,以此提高生產成本,促使其采用更環保、資源節約的生產方式。在此背景下,環境保護稅可以促進企業的綠色創新。第一,環境保護稅可以提高企業的環境成本,從而促使企業轉向更為環保的生產方式。企業為了避免環境保護稅的繳納,會采取一系列減少污染物排放的技術措施,例如改變生產工藝、升級生產設備、開發環保產品等,這些技術措施的實施需要大量的技術研發和創新。環境保護稅可以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空間進行綠色創新。第二,隨著環境保護稅的推廣,綠色經濟將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許多環保產品和環保技術將成為市場的熱點。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可以通過綠色創新來開拓新市場、提高競爭力。環境保護稅是一種政策工具,其可以通過提高企業環境成本、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綠色經濟等方式來激勵企業進行綠色創新。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提出假設1。
H1:環境保護稅的實施顯著促進實體企業綠色創新。
(二)產權性質的異質性作用
產權性質的不同可能會使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效果產生不同的影響。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在面對環境保護稅的壓力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和行為選擇,進而影響實體企業的綠色創新。對于非國有企業來說,其所有權明確、利益私有化,因此更加注重利潤最大化。在面對環境保護稅的壓力下,非國有企業對于環境保護稅的容忍度低,創新活動更加靈敏,可能更早地應用綠色生產技術,或者通過開發更為環保的產品和技術提高競爭力,來實現利潤最大化。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其所有權屬于國家或集體,在面對環境保護稅的壓力下,國有企業可能受到政府干預以及政府補助等因素的影響,受到環境保護稅的約束相對較小。面對環境保護稅這一情境,由于所有權性質不同,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綜上所述,產權性質的不同可能會使得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效果產生不同的影響。政府需要考慮企業的不同屬性和環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關政策措施,以推動企業的綠色創新發展?;谇拔牡姆治?,本文提出假設2。
H2:產權性質不同的情況下,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影響效果不同。
(三)企業規模的異質性作用
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的綠色創新效果可能會因企業規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規模企業和大規模企業在面對環境保護稅的壓力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和行為選擇,進而影響實體企業的綠色創新。對于大規模企業來說,其相對于小規模企業擁有更為豐富的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資源,更有能力承擔高額的環境保護成本。在面對環境保護稅的壓力下,大規模企業可能會更傾向于在技術研發、綠色創新等方面進行投入,從而降低環保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并且獲得更多的競爭優勢。對于小規模企業來說,其相對于大規模企業擁有的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資源更為有限,難以承擔高額的環境保護成本。在面對環境保護稅的壓力下,小規模企業可能會更傾向于采取節能降耗、簡化生產工藝等簡單易行、成本較低的環保措施。在面對環境保護稅這一特定情境下,考慮到企業規模的差異,環境保護稅對小規模企業和大規模企業的綠色創新影響可能不同,因此它們可能做出不同的反應和決策。綜上所述,實際政策制定需要考慮企業規模的因素,以制定適當的政策措施來促進企業的綠色創新發展?;谇拔牡姆治觯疚奶岢黾僭O3。
H3:企業規模不同的情況下,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影響效果不同。
(四)企業研發投入的中介作用
企業在環境保護稅的壓力下,為減少污染排放和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會通過增加研發投入來積極推進綠色技術創新。一方面,增加研發投入可以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綠色創新。企業在面臨環境保護稅的壓力下,增加對綠色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有望幫助企業降低環境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并且企業通過投入研發,可以持續創新綠色技術和產品,滿足消費者對環保產品的需求,進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增加研發投入可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面對環境保護稅的壓力,企業選擇增加研發投入,致力于研究和開發綠色技術和產品,可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進而提升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在當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較強競爭優勢的企業更容易獲得市場的認可和支持。因此,企業為遵守環境保護稅的規定,會增加環保投資并進行綠色創新,以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從而提高了實體企業的綠色創新水平?;谇拔牡姆治觯疚奶岢黾僭O4。
H4:環境保護稅通過影響企業研發投入進而影響實體企業綠色創新。
四、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
本文選取2015—2021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作為初始樣本,采用CNRDS數據庫獲取專利數據,采用國泰安數據庫獲取其他數據,對選取的樣本進行了篩選,包括:(1)剔除財務狀況異常的ST類上市公司;(2)剔除2015—2021年專利申請數為0的公司;(3)剔除其他數據缺失的公司;(4)對主要變量進行上下1%的縮尾處理。最終,本研究使用Excel和STATA 17.0對18 357個觀測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和實證檢驗,以保證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二)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
企業綠色創新。本文以上市公司當年授權的專利數據(Gen)作為綠色創新的代理變量[16]。當年授權的專利數據=當年獨立獲得的綠色發明數量+當年獨立獲得的綠色實用新型數量+當年聯合獲得的綠色發明數量+當年聯合獲得的綠色實用新型數量。
2.解釋變量
did為核心解釋變量,是重污染企業(treated)和環境保護稅政策時間(time)兩個虛擬變量的交互項。本文利用2018年實施的《環境保護稅法》為準自然實驗,將非金融類上市公司中的重污染企業作為實驗組,非重污染企業作為控制組。相較于非重污染企業,重污染企業更容易受到環境稅政策的影響,并承受著更加沉重的監管負擔和稅收負擔。本文基于以往文獻,構建了兩個變量:重污染企業(treated),當企業為重污染企業時treated取1,否則取0;環境保護稅政策時間(time),當年度為2018年及以后時time取1,否則取0。
3.控制變量
參考相關學者的研究,本文選擇以下控制變量:公司規模(Size),總資產的自然對數;控制權性質(SOE),國有控股企業取值為1,其他為0;獨立董事比例(Indep),獨立董事人數與董事人數之比;現金流比率(Cashflow),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占總資產的比重;股權集中度(Top1),第一大股東持股數量與總股數的比例;上市年數(ListAge),Ln(當年年份-上市年份+1);托賓Q值(TobinQ),流通股市值+非流通股股份數×每股凈資產+負債賬面值)/總資產;年份(Year),所在年份。
(三)模型設定
本文以2018年《環境保護稅法》實施為契機,構造雙重差分模型1來檢驗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其中,Control為控制變量組,i為企業,t為時間,k為控制變量數,γ為年份固定效應,ε為隨機誤差項,其他變量見上文。若交互項(did)的回歸系數β3顯著為正,則表明環境保護稅的實施能促進實體企業綠色創新;若回歸系數β3顯著為負,則表明環境保護稅的實施會抑制實體企業綠色創新。
Geni,t=β0+β1treatedi,t+β2timei,t+β3didi,t+∑βkControli,t+
γt+εi,t? (1)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將主要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由此得到表1,企業綠色創新(Gen)的最大值是96,最小值是0,均值是5.341,中位數是1,標準差是13.440,以上數據說明不同企業間綠色創新水平有明顯的差異,并且具有較大的波動幅度。重污染企業(treated)的均值是0.252,因此重污染企業占樣本量的25.2%;環境保護稅政策時間(time)的均值是0.550,可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當年及以后年份的樣本占比約為55.0%;環境保護稅政策時間與重污染企業的交互項(did)的均值為0.190,可見企業為重污染企業且時間為《環境保護稅法》實施當年及之后年份的樣本占比約為19.0%。
(二)相關性檢驗
通過對關鍵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到表2。表2顯示,被解釋變量企業綠色創新(Gen)與交互項(did)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初步發現環境保護稅與實體企業綠色創新之間呈現正相關關系,但為了得出更加嚴謹的結論,需要進行回歸檢驗。
(三)基準回歸分析
這部分將企業綠色創新作為被解釋變量,將環境保護稅政策時間與重污染企業的交互項作為解釋變量,利用模型2對本文的H1進行檢驗,即分析環境保護稅實施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通過基準回歸分析,得到表3。由表3可知,在列(1)中交互項(did)在1%的水平上顯著,初步表明環境稅的實施會促進實體企業綠色創新;列(2)為增加控制變量企業規模、獨立董事比例、托賓Q值的回歸結果,did的回歸系數仍然顯著為正;列(3)則是在列(2)的基礎上增加了上市年限、產權性質,did的回歸系數依然顯著為正;列(4)是在列(3)的基礎上加入現金流比率、股權集中度和年份,此時,did的回歸系數為0.5525,在5%的水平上顯著。綜上所述,經過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實施環境保護稅能夠明顯地推動實體企業的綠色創新。因此,H1得到支持。
(四)異質性檢驗
1.產權性質
為了保證回歸結果的穩健性,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對于產權性質不同的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并將整體樣本按照產權性質劃分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貧w結果如表4所示,交互項(did)在列(1)國有企業不顯著,在列(2)非國有企業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存在于企業所有制方面的差異性。環境保護稅的實施能夠顯著地促進非國有實體企業的綠色創新,然而對國有實體企業而言,環境保護稅的作用并不顯著。由此,H2得到驗證。
2.企業規模
企業規模的不同會對環境保護稅的實施會產生一定的差異,相比小規模企業,大規模企業更容易通過環境稅政策推動重污染企業的綠色技術創新。通過分組回歸,在此考察環境保護稅的實施對不同規模的企業的綠色創新是否會有差異。將樣本中企業規模變量(Size)的中位數作為分界點,將整體樣本劃分為大規模企業和小規模企業,并對其進行回歸分析。
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列(1)顯示小規模企業分組的回歸結果為0.047,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列(2)顯示大規模企業的回歸結果為3.387,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經過Chi2檢驗,結果表明在1%的水平,兩組樣本的回歸系數存在顯著的差異。根據結果,可以得出環境保護稅對大規模企業的綠色創新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對小規模企業的綠色創新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作用機制并不顯著。由此,H3得到驗證。
(五)穩健性檢驗
為了保證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進行了以下穩定性檢驗。
1.平行趨勢檢驗
雙重差分估計有效性的前提是實驗組與控制組在接受處理之前滿足同一趨勢。因此,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平行趨勢檢驗,基于模型1,生成年份虛擬變量與處理組虛擬變量的交互項,加入模型做回歸分析?;貧w結果如圖1所示,以政策實施前一年2017年作為參照組,試點政策前交互項估計系數不顯著,政策實施后交互項估計系數顯著為正,說明滿足平行趨勢的假定。
2.安慰劑檢驗
為了驗證上述結果穩定性,本文采用圖2進行回歸分析,并通過基準回歸估計系數的概率來評估其可靠性,以排除遺漏變量和隨機因素等潛在影響。為了進一步增強安慰試驗的效果,本文重復了以上步驟500次,并生成了ydyl×after估計系數分布圖。該分布圖可用于驗證企業綠色創新化是否受到環境保護稅以外的其他因素影響,如果ydyl×after的估計系數分布接近0,則說明政策效應得到了充分考慮,即在基準分析中未出現重要的遺漏變量。根據圖2所示,偽二次差分項的估計系數分布在0左右,表明本文所得結論的穩定性。
六、影響機制檢驗
為了進一步了解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內在聯系,解釋環境保護稅的實施能夠促進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原因在于:環境保護稅能夠促進企業加大對環境保護的相關研究來促進企業綠色發展,主要是從研發投入(rd)的角度,即企業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來衡量。其中研發投入(rd)作為中介變量構建中介效應模型來揭示這一驅動作用的內在影響機制。
(一)模型設定與變量選擇
本文運用經典的中介效應三步檢驗方法,包括以下步驟:第一,檢驗核心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第二,檢驗核心解釋變量與中介變量之間的關系;第三,同時引入核心解釋變量和中介變量進行模型檢驗,以驗證它們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紤]到本文的具體研究背景,本文設定了以下的效應模型,具體見模型2—模型4。
Geni,t=β0+β1didi,t+∑βjControli,t+εi,t? ?(2)
rdi,t=η1+η1didi,t+∑ηkControli,t+εi,t? ?(3)
Geni,t=θ0+θ1didi,t+θ1rdi,t+∑θkControli,t+εi,t (4)
(二)環境保護稅影響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作用機制
表6報告了環境保護稅政策通過研發投入(rd)的中介效應,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Gen)產生作用的檢驗結果。其中,列(1)為中介效應檢驗步驟一,檢驗解釋變量,即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作用:變量did的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環境保護稅的實施能夠促進實體企業綠色創新。列(2)為中介效應檢驗步驟二,檢驗環境保護稅對中介變量研發投入(rd)的作用,變量did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表明環境保護稅會擠占研發投入。列(3)為中介效應檢驗步驟三,研發投入(rd)的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研發投入(rd)是影響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重要影響因素,檢驗結果表明,研發投入(rd)的中介效應成立。上述結論證實了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作用機制,即“環境保護稅→研發投入→實體企業綠色創新”,支持H4。
七、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本文以2018年環境保護稅的實施為準自然實驗,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以2015—2021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采用雙重差分檢驗方法,對環境保護稅與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環境保護稅政策的實施,顯著提高了實體企業的綠色創新水平。本文還發現,環境保護稅對實體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存在一定的行業差異,非國有企業和大規模企業受到環境保護稅的影響更為明顯。因此,環境保護稅的實施,促使企業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了綠色技術研發投入,增強了企業綠色意識,從而推動了企業的綠色創新。
(二)政策建議
第一,制定差異化稅收政策。政府應該根據不同企業的環境污染程度和綠色創新意愿,推出差別化的環保稅政策,激勵和引導企業積極開展綠色創新。對于高污染企業,政府可以采取更高的環保稅收標準,同時對于積極開展綠色創新的企業,可以適當給予稅收優惠或獎勵等政策。
第二,完善稅收優惠政策。環境保護稅會對實體企業的綠色創新產生影響,因此政府在設計環境保護稅政策時應考慮到研發投入的中介作用。政府可以通過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如降低綠色技術研發的稅負或提供稅收抵免措施,鼓勵企業將更多資源用于研發活動。這樣可以降低企業的成本壓力,激勵它們加大研發投入,進而推動綠色創新的發展。
第三,促進國有企業在綠色創新方面的主動性。通過上述研究發現,非國有企業受到環境保護稅的影響更為明顯,更傾向于通過綠色創新規避稅收負擔。在我國,國有企業在彌補市場失靈、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提供公共產品等方面,國有企業也發揮著宏觀調控作用。因而要想通過環境保護稅的實施促進實體企業綠色創新,需要調動國有企業的綠色創新積極性。通過制定差異化稅收政策,激勵國有經濟對綠色創新的研發投入,減少污染排放,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政府在促進企業綠色創新時,應充分考慮企業的異質性特征。根據上述研究可知,大規模企業在環境保護稅的影響下表現出更強的創新能力,這可能是由于它們擁有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政府和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提供財政激勵、綠色創新獎勵等方式,進一步鼓勵大規模企業在環境保護領域進行創新。對于小規模企業,其在研究中的結果相對較弱,但仍然有潛力進行綠色創新。政府和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提供技術咨詢、培訓課程、研發資金和合作機會等支持,助力小規模企業綠色創新。
【參考文獻】
[1] 李遠慧,李沛■.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的影響——基于滬深A股上市工業企業的分析[J].稅務研究,2022,454(11):52-58.
[2] 王■,黃珊,楊智婕,等.環境保護稅對企業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J].稅務研究,2022,454(11):66-73.
[3] 張繼鴻,常啟國,殷宇飛.稅收激勵能否抑制企業金融化——基于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準自然實驗[J].金融監管研究,2021,120(12):39-55.
[4] 于連超,張衛國,畢茜.環境稅對企業綠色轉型的倒逼效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7):112-120.
[5] STUCKI T.Which firms benefit from investments in green energy technologies?The effect of energy costs[J].Research Policy,2019,48(3):546-555.
[6] 汪明月,李穎明.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升級及政府價格型規制的調節作用研究[J].科研管理,2022,43(10):71-80.
[7] 趙樹寬,張鉑晨,蔡佳銘.綠色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中國上市公司面板數據[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6):211-220.
[8] 王汀汀,賈婧雅,張芳.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對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來自滬深A股上市制造業企業的證據[J].工業技術經濟,2023,42(4):91-99.
[9] 王蕓,鄧釗,張妍瑩.環境規制、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與企業綠色創新[J].會計之友,2023(5):59-67.
[10] 梁運吉,孫興旺,梁梓潞.減稅激勵、綠色技術創新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J].會計之友,2023(12):98-105.
[11] 李強,施瀅波.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與企業環保投資——考慮地方政府競爭的調節作用[J].會計之友,2020(9):51-58.
[12] BARHATOV V,NIKOLAEVA E,BELOVA I.Taxation and transaction costs as factors of business success in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Russia[M].Chelyabinsk:Springer International Press,2016.
[13] 劉金科,肖翊陽.中國環境保護稅與綠色創新:杠桿效應還是擠出效應?[J].經濟研究,2022,57(1):72-88.
[14] ZHAO XIN,SUN BOWEN.The influence of Chi-
nes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orporation innova-
tion and competitiveness[J].Journal of Cleaner Pro-
duction,2016:1528-1536.
[15] 張峰,史志偉,宋曉娜,等.先進制造業綠色技術創新效率及其環境規制門檻效應[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36(12):62-70.
[16] 齊紹洲,林■,崔靜波.環境權益交易市場能否誘發綠色創新?——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綠色專利數據的證據[J].經濟研究,2018(12):129-43.
【基金項目】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數字綠色金融賦能河北制造業綠色創新的機制及路徑研究”(HB23YJ006)
【作者簡介】 劉立軍(1980— ),女,河北承德人,博士,河北地質大學經濟學院、河北省科技創新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基地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數字金融、會計信息與經濟決策;吳珊珊(1996— ),女,山東菏澤人,河北地質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資產管理;李天宇(2003— ),男,河北雄安人,河北大學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會計學
① 《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1982年2月5日國務院發布的《征收排污費暫行辦法》和1988年7月28日國務院發布的《污染源治理專項基金有償使用暫行辦法》同時廢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