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建
(徐州市銅山區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 徐州 221006)
相關研究顯示,痔瘡發病率較高,且還在逐年增加[1]。痔瘡可分為外痔、內痔及混合痔,其主要誘發因素為便秘、家族史、久坐及不良飲食習慣等[2]?;颊叨酁橹欣夏耆?,且多存在肛周疼痛、出血、瘙癢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痔瘡屬于直腸的良性病變,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治療。傳統痔瘡切除術的治療效果較好,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術后疼痛程度高、術后并發癥較多、術后恢復時間長[3]。對患者實施微創無痛的治療方案是當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操作簡單、創傷小,是目前的研究熱點。鑒于此,本研究分析實施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與傳統痔瘡切除術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徐州市銅山區人民醫院收治的56例痔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研究,以不同治療方式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各28例。試驗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齡38~68歲,平均年齡(49.87±8.33)歲。參照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齡37~67歲,平均年齡(49.52±8.4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徐州市銅山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痔診斷和治療指南(2010修訂版)》[4]中相關診療標準;②痔瘡Ⅲ~Ⅳ度[4];③符合手術治療指征,均行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肛裂、肛瘺等疾?。虎诤喜乐孛庖呦到y疾??;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④妊娠或哺乳期者。
1.2 手術方法參照組患者行傳統痔瘡切除術:患者取截石位,行骶管麻醉,松弛肛管內外括約肌,暴露痔塊,實施V形切口,隨后鈍性、銳性分離患者的曲張靜脈團及肛門括約肌,剝離痔核。用止血鉗鉗夾痔塊底部,貫穿縫扎并切除遠端痔核。修整創緣并止血,齒狀線上粘膜采用可吸收縫合線縫合,用凡士林紗布填塞創面并進行引流、止血。
試驗組患者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對患者實施麻醉,用無創傷鉗鉗夾母痔肛周皮膚,翻開痔瘡下黏膜,使用肛門吻合器(江蘇康賽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92020269,型號:CM-GC-A34)進行擴張肛管。吻合器前后位置分別固定1針,將固定線預留在肛門外緣,置入肛門鏡,由3點方向進針,順時針縫合一周,將吻合器送入直腸內。將縫合線收緊,系于吻合桿上,下拉縫線,打開保險,旋緊吻合器刻度,激發30 s左右,取出吻合器。確認縫合線松緊合適后采用持線器拉出,進行側扎。最后,利用牽引取出吻合器并止血。
1.3 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②臨床療效。顯效:切口完全愈合,臨床癥狀與體征恢復;有效:切口基本愈合,臨床癥狀消失,體征改善;無效:不符合上述條件[5]。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總例數×100%。③疼痛程度。應用疼痛數字評價量表(NRS)[6]對兩組患者術后1 d、術后7 d及首次排便時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0~10分,分值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高。④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并發癥包括尿潴留、肛周水腫、術后出血。并發癥總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恢復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手術出血量少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手術出血量(mL)恢復時間(d)住院時間(d)試驗組2819.25±3.2223.51±4.2013.22±2.414.08±0.97參照組2828.41±5.0241.85±9.2620.51±4.337.24±2.08 t值8.1279.5447.7847.286 P值<0.001<0.001<0.001<0.001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6.43%,較參照組78.57%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術后1 d、7 d及首次排便疼痛程度比較試驗組患者術后1 d、術后7 d及首次排便時的疼痛程度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1 d、術后7 d及首次排便時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1 d、術后7 d及首次排便時疼痛程度比較(分,±s)
組別例數術后1 d 術后7 d 首次排便試驗組283.37±0.511.35±0.252.88±0.76參照組285.05±0.942.31±0.464.51±0.69 t值8.3139.7038.402 P值<0.001<0.001<0.001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7.14%,低于參照組的2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例(%)]
痔瘡為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肛周疼痛不適、肛周出血、排便困難,嚴重時會出現感染,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明顯影響。臨床治療痔瘡方法較多,常見為藥物治療、注射治療、器械治療及手術治療等。手術治療多用于治療Ⅲ度以上的痔瘡患者,或合并有壞死、嚴重出血、血栓性外痔等癥狀的患者,或經保守治療無效的痔瘡患者。痔瘡的手術方法治療特點各不相同,常見的手術類型包括外剝內扎術、黏膜下痔切除術、保留齒線術及肛墊肛門上皮保存術等;但上述治療方法均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導致患者術后康復時間較長,術后疼痛程度較高[7]。因此,微創術式應運而生,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是常見的微創術式,能夠通過環切直腸黏膜使痔瘡無法得到血液供應,進而有效緩解患者的出血癥狀,使痔體逐漸萎縮[8]。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手術是基于肛墊學術與肛墊下移說的術式,通過斷流、復位、固定及減積的方式進行治療[9]。而傳統痔瘡切除術的切口較大,多數患者切口超過10 cm,附近的筋肉、血管及神經均受到損傷,導致患者的恢復時間長、出院速度慢,且出血量較大[10]。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較參照組更高,且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手術出血量少于參照組,說明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的治療效果較好。傳統痔瘡切除術通過切口痔瘡組織將病灶切除或結扎,術后復發率較低、手術費用低,但患者因切口大,導致手術創面愈合時間長,易誘發相關并發癥[11];另外該術式還會對肛墊進行部分切除,患者術后極易發生大便失禁。有研究發現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定位精準,操作更為簡單,對于肛墊與肛管的損傷較小,且不損傷括約肌,術后并發癥少[12],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試驗組患者術后1 d、術后7 d及首次排便時的疼痛程度均較參照組低。分析原因為,傳統痔瘡切除術會在齒狀線以下進行操作,而齒狀線下受軀體神經支配對于疼痛較為敏感。而且傳統痔瘡切除手術的創面大,在排便過程中經過術區創面時疼痛劇烈,極易發生肛門括約肌痙攣,加劇疼痛。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中,只需通過環切器切除部分痔體和黏膜,不需要切除大范圍肛管組織。同時,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在齒狀線以上操作,齒狀線以上受內臟神經支配,對于疼痛的敏感度較為輕微[13]。其次,使用吻合器沿痔體的黏膜下切割時切口通過器械加壓迅速閉合,可有效止血,減少術中和術后出血的發生。而且實施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時多數外痔部位能夠復位,殘留的皮贅及外痔少,損傷及創面較小,排便對于創面的刺激較輕,疼痛程度也會相應下降。
肛周水腫主要是因血液回流受阻而導致,因靜脈及淋巴循環通路異常使血管和淋巴管受壓迫,還可能因創面疼痛導致肛門括約肌痙攣致使血液回流受阻,也可能由于患者術后擔心排便疼痛且術后活動不足導致排便次數減小,排便用力即造成肛管壓力提高,形成水腫。由上文可知,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切口小,對靜脈和淋巴循環的通路影響少,而排便時對創面的刺激減輕,患者疼痛感低。因此其發生術后水腫的可能性較低[14]。尿潴留多因肛周疼痛、手術中過度的組織損傷導致排尿障礙形成。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因對組織損傷小,發生尿潴留的可能性低,而傳統痔瘡切除術創面大,術后疼痛劇烈,極易誘發尿潴留[15]。同時,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可避開直腸內外括約肌及其周圍神經的解剖結構,手術過程中對這些組織的損傷較輕。而傳統痔切除術則可能涉及到上述組織,增加了術后尿潴留和肛周水腫的發生風險。術后出血是手術的常見并發癥,本研究中兩組均為原發性出血,未導致大出血情況,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分析原因為,傳統痔瘡切除術因對組織損傷大,創面大導致出血量多,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通過阻斷動脈對于痔體的供血使得黏膜下血流量減少,因此出血量會下降,多數表現為創口局部滲血。
綜上所述,與傳統痔瘡切除術相比,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治療痔瘡患者效果好,可改善患者手術情況,降低疼痛程度,減少術后并發癥,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