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嬌,余興權
(彌勒市中醫醫院外科,云南 紅河州 652399)
皮膚瘙癢性疾病是指以紅斑、皰疹、斑塊、丘疹、水腫、干燥等皮膚損害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常見的皮膚瘙癢性疾病包括風濕性、免疫性、過敏性疾病與皮膚感染。與多種因素有關,如過敏反應、免疫反應、遺傳因素、神經介質異常等[1]。干燥性皮膚、藥物過敏、接觸性皮炎等也會引起皮膚瘙癢。該疾病常采用局部用藥、口服藥物、物理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2],保持皮膚清潔、適當濕潤等也有助于減輕瘙癢癥狀。在臨床應用西藥常規治療中發現,該方法緩解癥狀所需時間較長、癥狀緩解程度未能滿足患者需求、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且停止用藥治療后復發概率較高[3],故需積極探索皮膚瘙癢性疾病治療新思路。中醫對皮膚疾病有悠久的臨床治療實踐歷史,近年來在現代醫學理論支持下多種疾病的治療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本研究旨在探討濕熱蘊膚型皮膚瘙癢性疾病患者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聯合荊防敗毒散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彌勒市中醫醫院收治的60例濕熱蘊膚型皮膚瘙癢性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36.51±1.13)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37.03±1.1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彌勒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關于皮膚瘙癢性疾病診斷標準(存在典型瘙癢臨床主訴、皮損面積未超過全身面積15%)[4];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研究前1個月未接受中醫相關治療;④具有能夠配合醫護干預的理解、執行能力。排除標準:①皮損區域合并有感染、潰瘍者;②研究前半個月服用含糖皮質激素、抗組胺類藥物者;③合并肝、腎、凝血功能障礙或長期服用抗凝藥物者。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西藥治療。氯雷他定片(揚子江藥業集團上海海尼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134,規格:10 mg×6片)溫水送服,10 mg/次、1次/d。鹽酸西那卡塞片[協和麒麟(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4099,規格:25 mg×10片]溫水送服,10 mg/次、1次/d。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荊防敗毒散治療。方劑組成如下:防風、連翹各12 g,荊芥、浮萍、蟬蛻各9 g,赤芍 15 g,生地 20 g,金銀花、刺蒺藜、生黃芪、薏米各30 g,甘草 9 g。加水800 mL,泡3 h以上;第一煎大火煮開后,調至小火再煮30 min熬至約200 mL,倒出藥液;第二煎加熱水500 mL,大火煮開后小火煮20 min,熬至200 mL;2次藥液混勻,平均分成2份,一份200 mL,間隔1 d服用1劑,飯后2 h服用。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3個月后評估用藥效果。
1.3 觀察指標①瘙癢程度。治療前及治療后第2、4周對患者皮膚瘙癢情況進行評價,評價標準:0分表示無自覺瘙癢感;1分表示有輕微瘙癢感但感知不強;2分表示有瘙癢感,但不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3分表示瘙癢感明顯;4分表示瘙癢感對于正常作息產生影響;5分表示瘙癢程度嚴重,已經影響日常生活,難以耐受[5]。②瘙癢緩解、持續時間。記錄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瘙癢緩解時間及每次瘙癢持續時間。③生活質量。治療前、治療后應用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6]進行評價,項目維度包括生理、心理、社會、環境4個方面,分值在0~6分間,分值越高表示舒適程度越明顯。量表Cronbach’s系數為0.823,信效度良好。④病情復發情況。治療后隨訪3個月,記錄患者在此期間皮膚瘙癢性疾病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瘙癢程度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瘙癢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2、4周,兩組患者瘙癢程度評分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瘙癢程度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瘙癢程度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第2周治療后第4周觀察組303.21±0.612.18±0.46*1.10±0.41*對照組303.25±0.662.71±0.56*2.25±0.43*t值0.2444.00610.602 P值0.808<0.001<0.001
2.2 兩組患者瘙癢緩解、持續時間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瘙癢緩解、持續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瘙癢緩解、持續時間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瘙癢緩解、持續時間情況比較(±s)
組別例數瘙癢緩解時間(min)瘙癢持續時間(d)觀察組307.88±0.5814.12±0.65對照組3028.71±3.3236.65±4.05 t值33.85230.085 P值<0.001<0.001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各項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評分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Kolcaba舒適狀況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生理心理社會環境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302.11±0.794.39±0.78*2.09±0.774.41±0.97*2.10±0.834.48±0.79*2.12±0.874.78±0.89*對照組302.12±0.853.41±1.09*2.08±0.813.14±1.02*2.12±0.843.35±1.14*2.09±0.893.46±0.98*t值0.0556.5400.0578.0700.1077.2870.1528.918 P值0.957<0.0010.955<0.0010.915<0.0010.879<0.001組別例數
2.4 兩組患者病情復發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皮膚瘙癢疾病復發率為6.67%(2/30),低于對照組復發率13.33%(4/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皮膚瘙癢性疾病易被忽視,但相關癥狀對患者的負面影響廣泛且深遠。不僅會導致患者皮膚發紅、腫脹、破裂、結痂等,嚴重時還可能出現潰瘍和感染,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質量,從而導致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等問題[7-9]。很多患者害怕在公共場合暴露受損皮膚,這些心理壓力可能影響其與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關系,甚至影響工作狀態和職業發展。
鹽酸西那卡塞片常用于治療皮膚瘙癢,作為非典型抗組胺藥物,其的治療機制主要包括:①抗組胺作用:組胺是免疫系統中的一種介質,在過敏反應中起重要作用,可引發血管擴張、組織水腫和瘙癢感。鹽酸西那卡塞能阻斷組胺H1受體,抑制組胺的釋放和作用,減輕瘙癢癥狀。②抗炎作用:可通過抑制白細胞活化和趨化,減少炎癥細胞的浸潤和炎性介質的釋放,緩解炎癥反應引起的皮膚紅腫、腫脹和瘙癢等癥狀[10]。③抗色素作用:通過抑制黑色素細胞活化和黑色素合成,減少皮膚色素沉著。但鹽酸西那卡塞只能緩解瘙癢癥狀,無法根治疾病本身,存在局限性[11]。
中醫認為濕熱蘊膚證主要與體內濕熱之邪累積有關,導致氣血郁滯、經絡不暢,從而引發皮膚瘙癢等癥狀。此類疾病的病因與病機包括:①飲食不當:長期食用辛辣刺激、油膩重口味、葷腥類食物,可導致濕熱邪氣內生,免疫力下降,易誘發濕熱蘊膚證。②情緒壓力:情緒緊張、憂慮、焦慮等不良情緒可導致氣滯血瘀,進而引發濕熱蘊膚證。③外界因素:長期暴露在潮濕環境中或頻繁接觸濕浸物品,可使濕邪侵襲人體,導致內外濕熱蘊滯[12-13]。
治療濕熱蘊膚證中醫方法包括清熱解毒、祛濕通絡、活血化瘀等,以調和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排除濕熱之邪。荊防敗毒散由荊芥、防風、連翹、生地、生黃芪、金銀花等藥物組成,其治療機制包括:①荊防敗毒散中連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能降低體內炎癥反應,減輕皮膚瘙癢等癥狀。②濕熱蘊膚證中濕氣是導致皮膚癥狀的主要原因,荊防敗毒散中薏米等草藥能夠利濕除濕,以恢復正常的氣血運行,改善體內濕邪的狀況。③荊防敗毒散中赤芍等草藥具有清熱解毒作用,可緩解皮膚紅腫、腫脹等癥狀。④濕熱蘊膚證屬于陰陽失調的病理狀態,荊防敗毒散能平衡陰陽,促進患者的恢復[14-16]。綜上,荊防敗毒散通過清熱解毒、利濕除濕及調整陰陽平衡等多種作用機制,對濕熱蘊膚證引起的皮膚瘙癢性疾病起治療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瘙癢改善程度、瘙癢緩解及持續時間、生活質量及復發率方面比較,西藥聯合荊防敗毒散治療均顯示出明顯優勢。分析原因為,荊防敗毒散可清熱解毒、利濕除濕、調整陰陽,改善濕熱蘊膚證引起的癥狀,提升衛氣;鹽酸西那卡塞通過抑制組胺作用緩解瘙癢癥狀,針對瘙癢癥狀進行特殊處理,迅速緩解瘙癢。可見,聯合應用可綜合發揮兩者的優勢,從多個方面同時切入,通過互補機制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減少疾病的復發[17]。
綜上所述,對于中醫辨證濕熱蘊膚證皮膚瘙癢性疾病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輔以荊防敗毒散治療效果較佳,可降低對患者正常生活的影響,遠期療效突出,建議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