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寅,余慧華
(1.南京市江寧中醫院放射科;2.南京市江寧中醫院超聲科,江蘇 南京 211199)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多由頸動脈狹窄所致,多發于老年人群,該疾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且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死亡率[1]。因此,應盡早診斷、預防并采取針對性干預手段。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是臨床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金標準,但操作復雜且有創[2]。計算機斷層血管造影(CTA)可清晰顯示顱內動脈高密度影像、管腔內部結構、血管狹窄程度,有助于評估斑塊情況、全面診斷病變部位[3]。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具有操作簡單、快捷、無創、重復性高及費用低等優點,能準確測定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CIMT),準確評估斑塊性質、穩定性等。近年來,CTA和TCD均在臨床取得了顯著效果[4]。鑒于此,本研究以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68例患者為例,分析CTA與TCD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南京市江寧中醫院收治的68例疑似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患者均接受CTA、TCD檢查,以DSA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齡54~78歲,平均年齡(68.45±6.45)歲;BMI 19~24 kg/m2,平均BMI(22.17±1.33)kg/m2;高中以下、高中及大專、大專以上分別為24例、31例、13例。本研究經南京市江寧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均存在眩暈、乏力及復視等典型癥狀;②均接受CTA、TCD檢查;③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心、肺、腎臟等功能不全者;②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或大動脈炎等疾病者;③患有腫瘤疾病且近期接受放療后發生血管狹窄等疾病者。
1.2 檢查方法DSA檢查:所有患者取仰臥位,均采用血管造影機(西門子公司,型號:Artis zee Ⅲ ceiling)進行檢查。充分暴露雙側腹股溝區,常規消毒、局部麻醉后,經股動脈穿刺插入4 F血管鞘組及豬尾導管,將導管頭端置于升主動脈處,以流速20 mL/s注入25 mL對比劑碘克沙醇[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4002,規格:100 mL∶32 g(I)]行主動脈弓及分支血管DSA。置換4 F SIM2導管。將導管頭端置于左側頸總動脈內以流速8 mL/s注入10 mL碘克沙醇行左側頸內動脈DSA,將導管頭端置于左鎖骨下動脈以流速7 mL/s注入9 mL碘克沙醇(同上)行左側椎動脈DSA。將導管頭端置于頭臂干動脈以流速8 mL/s注入10 mL碘克沙醇內行右側頸內動脈DSA。最后將導管置于右鎖骨下動脈以流速7 mL/s注入9 mL碘克沙醇行右側椎動脈IADSA。取出造影導管,穿刺點壓迫止血、加壓包扎。
CTA檢查:檢查前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取出活動性假牙等物品。患者保持空腹4 h以上,取仰臥位,暴露頸部,采用128排螺旋CT儀(飛利浦公司,型號:ingenuity)進行造影檢查,設置管電源、管電流、層厚、螺距、掃描視野、層間距分別為120 kV、250 mA、0.8 mm、0.993 mm、22 mm、0.6 mm。掃描范圍為患者主動脈弓至顱頂下1 cm,掃描時間約20 s,肘前靜脈注入100 mL碘克沙醇,控制速度為4.5 mL/s,獲取影像學圖像。
TCD檢查:患者保持平臥體位,頸部下放置軟墊,確保頭部維持后仰狀態并完全暴露頸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GE公司,型號:LOGIQ s8)進行檢查。探頭頻率7.5 MHz,掃描范圍為鎖骨下動脈、CIMT、頸總動脈近心端、頸動脈分叉處及膨大處、頸內動脈、頸外動脈等,確定患者頸動脈管腔內存在的斑塊、狹窄程度及堵塞等情況。
1.3 觀察指標①圖像質量。評分標準:無法看清血管,無法準確鑒定周圍組織情況為1分;可見偽影、大約輪廓,局部有中斷錯層或雙邊征為2分;無法看清血管,偽影較少為3分;圖像的清晰度較高,不存在偽影或移動偽影等情況為4分[5]。②狹窄程度分級。狹窄率=(血管狹窄遠端直徑-血管最小參與直徑)/血管狹窄遠端直徑×100%,分為閉塞(100%)、重度狹窄(70.00%~<100%)、中度狹窄(30.00%~<70%)、輕度狹窄(1.00%~<30%)、無(<1.00%)[6]。③診斷效能。以DSA檢查結果為金標準,比較CTA、TCD檢查結果。血管狹窄率≥70%為陽性,反之為陰性,評估兩種檢查的敏感度、特異性及準確率。靈敏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假陽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假陽性)例數×100%,準確率=(真陽性+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④斑塊顯示。經軸位圖像檢測到的斑塊CT值評估,鈣化斑塊為(490±115)HU、脂質斑塊為(50±15)HU、混合斑塊為(90±30)HU[7]。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圖像質量比較兩種檢查圖像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圖像質量比較[例(%)]
2.2 兩種檢查血管狹窄程度分級比較兩種檢查血管狹窄程度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種檢查診斷效能比較經金標準診斷,在68例疑似患者中,確診陽性58例,陰性10例;TCD檢查陽性55例,真陽性49例、假陽性6例;陰性13例,真陰性4例、假陰性9例。CTA檢查陽性58例,真陽性56例、假陽性2例;陰性10例,真陰性8例、假陰性2例。CTA檢查的敏感度、準確率均高于TCD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組間特異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檢查診斷效能比較(%)
2.4 兩種檢查圖像的斑塊顯示情況比較CTA檢查的鈣化、脂質及混合斑塊檢出率均高于TCD組,兩組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種檢查圖像的斑塊顯示情況比較[例(%)]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可導致患者偏癱、意識障礙等,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隨著臨床深入研究發現,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多見于老年人群,因其年齡增長、各項機能下降、多伴有多種慢性疾病,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導致頸動脈狹窄,造成腦局部供血不足[8]。因此,應盡早確診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病灶、頸動脈狹窄情況及斑塊性質,對患者擬定治療方案、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DSA是頸動脈狹窄診斷的金標準手段,可有效確定患者病情,但操作復雜,且屬于有創操作,易發生穿刺部位血腫、血栓等并發癥;另外,其價格高昂、患者接受度較低,基層醫院不易應用[9]。而TCD可有效發揮操作簡單、無創等優勢,清晰顯示患者頸動脈血管病變情況。CTA則是一種快速簡便、精準無創的診斷措施,用于腦血管疾病診斷的效果顯著。有研究表明二者均有顯著的診斷價值,可作為臨床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診斷技術[10]。
本研究結果顯示,CTA與TCD檢查圖像質量、血管狹窄程度分級、斑塊顯示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二者均可獲取理想的圖像質量,且在斑塊檢出率、血管狹窄程度評估等方面具有顯著價值,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同時,TCD檢查具有顯著的診斷優勢,幾乎不存在任何的檢查禁忌證,患者的頸動脈位置較淺時經TCD檢查可直觀并實時觀察患者內部血流動力學變化,為進一步確定患者頸動脈病灶及狹窄程度提供數據支持[11]。TCD是臨床評估患者狹窄程度的常用手段,且不受機體血流狀態、對比劑等因素影響,有助于準確測定患者頸動脈血管直徑,判定血液中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等情況,從而直觀掌握患者動脈內部斑塊位置和大小等情況[12]。本研究結果中亦證實,CTA檢查準確性及敏感度高于TCD檢查,但兩者特異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CTA檢查的效果更理想。CTA檢查重建圖像的清晰度、分辨率較高,可充分顯示不同狹窄等級的腦動脈血管,提高病灶檢出率。因此,二者均在臨床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中存在顯著價值。
綜上所述,TCD與CTA在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病變、頸動脈狹窄程度及頸動脈硬化斑塊等情況中具有高度一致性,但CTA診斷價值略優于TCD檢查。為保障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準確率,建議結合TCD及CTA檢查,為醫師準確評估患者病情提供可靠的影像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