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寧,李德敏,邢曉天,楊利芹(天津市安定醫院,天津 3000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涉及情感、思維、感知覺、行為等障礙和精神活動不協調的重型精神疾病,多發于青壯年時期[1]。精神分裂癥若不能及時緩解,患者可能會出現毀壞物品、攻擊他人、自殘、自殺等行為,還可能并發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嚴重威脅患者及他人生命安全[2-3]。探尋精神分裂癥特異性生物標志物,對臨床病情評估和治療方案確定有重要意義。Matias[4]等人的研究表明,乙酰膽堿酯酶活性與抑郁癥進展中膽堿能神經傳遞過程密切相關。有研究[5]表明,微小RNA-137(microRNA-137,miR-137)在神經系統發育、分化、成熟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可能是人類神經、腫瘤疾病治療靶點。研究[6]顯示miR-137與精神分裂癥的發生、發展有關。但當前鮮有針對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與精神分裂癥關系的探究,因此本研究通過檢測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前后血清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水平,分析與PANSS評分相關性,探究二者與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及在疾病進展中的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天津市安定醫院收治的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作為首發精神分裂癥組,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齡18-47歲,平均(27.31±8.65)歲。納入標準:①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5版(DSM-V),確診為精神分裂癥急性期患者,且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總分≥60分[7]。②右利手。③首次發病,入組前3個月內未服用過抗抑郁或精神類藥物。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患有腦部外傷及其他神經系統類疾病。②合并患有免疫系統疾病或心血管疾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④有聽說功能障礙患者。另選取同期在我院體檢顯示健康者12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其中男性66例,女性54例,年齡16-45歲,平均(26.47±8.26)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主要儀器和試劑 實時熒光定量(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儀、qRT-PCR試劑盒、RNA提取試劑盒、反轉錄試劑盒、乙酰膽堿酯酶檢測試劑盒。
1.3 方法
1.3.1 樣本采集及臨床資料收集 健康對照組于體檢時清晨(7:00-9:00),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于入組后次日清晨(7:00-9:00)及治療4周后次日清晨(7:00-9:00)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5mL,以4℃、3000r/min離心15min,取上層清液分裝于無菌EP管中,于-80℃保存,用于檢測血清乙酰膽堿酯酶及miR-137表達水平。
于患者入組時收集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吸煙史、家族史、受教育程度等臨床資料。
1.3.2 血清乙酰膽堿酯酶及miR-137表達水平檢測 采用化學比色法進行血清乙酰膽堿酯酶檢測,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采用qRT-PCR法進行血清miR-137表達水平檢測。使用試劑盒提取RNA并反轉錄為cDNA后,用于qRT-PCR實驗。qRT-PCR引物見表1。20μL反應體系如下:上、下游引物各2μ L,cDNA 2μL,Mix 10μL,ROX 0.4μL,無酶水3.6μ L。反應步驟如下:95℃,5min,1個循環;95℃,14s;63℃,35s;72℃,16s;40個循環,一個樣品三次重復。采用2-ΔΔCT法計算miR-137表達水平。

表1 qRT-PCR引物
1.3.3 治療方法 所有入組患者均應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治療,初始劑量為2mg/d,根據病情進展逐步調整藥物劑量,4周內平均劑量為4.5mg/d,劑量范圍為2-6mg/d。在治療劑量下,患者很少發生錐體外系不良反應,若發生椎體外系不良反應,則用苯海索(2-8mg/d)對抗,同時不合并其他藥物治療。此外,根據患者情況采取電抽搐、心理等治療。
1.3.4 療效判定 治療4周后進行PANSS評定,由經過量表訓練且具有5年臨床經驗的精神科醫師進行操作,確保評分準確性。記錄患者PANSS總分、陽性癥狀評分、陰性癥狀評分及一般精神病理評分。根據PANSS評分擬定療效判定標準,當PANSS評分降低≥75%為臨床治愈,當PANSS評分降低≥50%且<75%為顯著進步,當PANSS評分降低≥25%且<50%為進步,反之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軟件對本文中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法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表示數據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首發精神分裂癥組和健康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 如表2所示,首發精神分裂癥組和健康對照組性別比例、年齡、BMI、受教育程度、吸煙比例、有無家族史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表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
2.2 首發精神分裂癥組和健康對照組血清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水平比較 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表達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5),miR-137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水平比較()

表3 兩組血清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水平比較()
?
2.3 治療前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水平及PANSS總分比較 治療4周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及PANSS總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miR-137表達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水平及PANSS總分比較()

表4 治療前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水平及PANSS總分比較()
?
2.4 治療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不同療效血清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水平比較 相對于臨床治愈,治療4周后顯著進步、進步及無效患者乙酰膽堿酯酶依次升高、miR-137表達水平依次降低(P<0.05),見表5。
表5 治療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不同療效血清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水平比較()

表5 治療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不同療效血清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水平比較()
注:與臨床治愈比較,aP<0.05;與顯著進步比較,bP<0.05。
?
2.5 治療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水平與PANSS評分相關性 如表6所示,治療4周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表達水平與PANSS總分、陰性癥狀評分、一般精神病理評分呈正相關(P<0.05),miR-137表達水平與PANSS總分、陰性癥狀評分、一般精神病理評分呈負相關(P<0.05)。

表6 治療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miR-137表達水平與PANSS評分相關性
2.6 治療前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與miR-137表達水平相關性 治療前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與miR-137表達水平均呈負相關(治療前r=-0.490,P<0.001;治療后r=-0.530,P<0.001),見圖1、圖2。

圖1 治療前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與miR-137表達水平相關性

圖2 治療后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與miR-137表達水平相關性
首發精神分裂癥臨床表現為幻聽、幻視、妄想、情感淡漠及情感反應不協調、意志減退、缺乏應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存在認知功能缺陷等。目前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癥發病可能受多巴胺系統活性增強、神經發育相關因子水平等因素影響[8]。
乙酰膽堿酯酶是生物體內神經傳導通路中的關鍵酶,可通過降解乙酰膽堿抑制神經遞質對突觸后膜的刺激作用,促進神經元受損發生[9]。黃邦鋒[10]等人的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膽堿酯酶水平較健康體檢者高,經治療后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明顯降低。郭明冬[11]等人的研究顯示,血管性癡呆患者經治療后血清乙酰膽堿酯酶水平明顯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與郭明冬等人的研究結論類似,提示乙酰膽堿酯酶水平升高可能與精神分裂癥發生有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臨床治愈,治療4周后顯著進步、進步及無效患者乙酰膽堿酯酶依次升高,提示血清乙酰膽堿酯酶水平降低可能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改善有關。本研究還發現,治療4周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與PANSS總分、陰性癥狀評分、一般精神病理評分呈正相關,提示血清乙酰膽堿酯酶水平可能反映精神分裂癥患者總體患病水平,尤其是陰性癥狀及一般精神病理癥狀嚴重程度,檢測其水平可能對療效的改善有積極作用。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種在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的短鏈內源非編碼RNA,可參與蛋白質編碼基因調控。研究[12]表明,miRNA可參與神經元細胞周期調控、大腦功能形成、突觸形成及神經遞質釋放等生物學過程。相關研究[13]報道,血漿miR-137水平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療效有關。有研究發現,miR-137基因多態性可能通過改變大腦皮質結構,影響精神分裂癥發生發展。研究顯示外周血中miR-137表達可作為判斷精神分裂癥的生物標志物。此外,廖東升[14]等人的研究報道,雙相障礙抑郁發作組與躁狂發作組患者血漿miR-137表達水平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健康對照組相比,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miR-137表達水平明顯降低,提示血清miR-137水平降低可能預示精神分裂癥發生發展。有研究報道,miR-137多態性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特征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相對于臨床治愈,治療4周后顯著進步、進步及無效患者miR-137表達水平依次降低,提示治療4周后血清miR-137水平升高可能與患者病情好轉存在一定關聯。進一步研究發現,治療4周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miR-137表達水平與PANSS總分、陰性癥狀評分、一般精神病理評分呈負相關,提示治療后miR-137水平升高可用于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陰性癥狀、一般精神病理癥狀改善情況,檢測miR-137水平可能對治療方案的制定及提高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效果有幫助。
有研究表明,炎癥因子水平與精神分裂癥進展密切相關,未經臨床治療的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CRP、IL-6等炎癥因子明顯上升。臨床顯示,術后譫妄患者多伴有乙酰膽堿酯酶水平降低,同時存在炎癥指標升高,進而促進炎癥反應,并影響疾病嚴重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與miR-137表達水平均呈負相關,提示乙酰膽堿酯酶與miR-137可能相互作用,影響精神分裂癥的發生發展,并反映精神分裂癥治療效果,但具體的調控作用需在今后補充相關內容深入探討。此外,起病年齡、受教育年限及治療時間長短等因素均對患者療效具有一定影響,但由于本研究樣本基數小,可能對結果造成一定偏倚,仍需進一步擴樣本對療效影響因素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治療4周后,首發精神分裂癥組患者血清乙酰膽堿酯酶表達水平明顯降低,miR-137表達水平明顯升高,二者水平與PANSS總分、陰性癥狀評分、一般精神病理評分有關,可反映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效果,但其具體機制尚需進一步實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