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波,胡娜(山東省淄博市第四人民醫院,山東 淄博 255000)
肝癌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早期一般無明顯癥狀和體征,極易被忽視,隨著病情的發展,到了中晚期階段,患者會出現發熱、乏力、消瘦、肝區持續性鈍痛等表現[1-2]。目前臨床上治療中晚期肝癌主要以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抗腫瘤藥物治療等方式為主,其中通過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將抗癌藥物注入肝內腫瘤動脈來阻斷腫瘤血供,殺死腫瘤細胞的治療方式最為常見[3-4]。特殊部位肝癌是指腫瘤臨近肝門部、第二肝門部、膈肌、心臟、膽囊、空腔臟器等。特殊部位肝癌單一采取TACE或消融治療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術后患者生存率和復發率與臨床預期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為進一步找出治療特殊部位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共納入82例患者,圍繞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聯合CT引導下微波消融術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3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特殊部位中晚期肝癌患者82例,采用電腦隨機法分為實驗組(n=41)和對照組(n=41)。其中對照組給予TACE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CT引導下微波消融術進行治療。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肝癌診斷符合《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5];②患者病史資料完整;③TNM分期≥Ⅲ期;④病情及相關生命體征穩定。排除標準:①存在明顯的精神障礙和認知障礙者;②視覺和聽覺嚴重受損者;③患有嚴重心臟系統疾病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一般資料詳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術前搜集各組病例術前情況,包括年齡、體重、病理類型、有無基礎疾病和肝腎功能等,并通過實驗室檢查、心電圖等常規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對照組實施TACE治療,術前常規準備,患者取仰臥位,局麻下行股動脈穿刺,穿刺成功后將導管插入股動脈,在X線透視引導下,將導管置入肝動脈,經導管注入造影劑行動脈造影術,對病灶部位及腫瘤染色進行觀察;然后通過導管將微導管超選擇性插入腫瘤供血動脈,注入化療藥物,然后注入碘化油及微球栓塞腫瘤供血動脈,術后退出導管,股動脈壓迫止血后加壓包扎。實驗組患者TACE操作與對照組相同,然后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CT引導下微波消融術進行治療,于TACE治療2周后實施,術前常規準備,術者在64排CT引導下經皮穿刺,將消融針尖定位于病灶部位,連接消融電極進行消融治療,必要時進行多針多點消融,消融完成后退出消融針,患者消融結束后返回病房。
1.3 觀察指標 ①肝功能指標: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5ml作為觀察樣本,室溫靜置30min后,放入離心機離心5min,取上層血清保存備用。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白蛋白(Alb)及血清總膽紅素(TBIL)水平。②免疫功能指標: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治療前后患者外周血中的CD3+、CD4+及CD4+/CD8+。③術后生存率及復發率: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半年、1年、2年的生存率及復發率。④圍術期不良反應發生率:主要包括惡心嘔吐、急性疼痛、食欲不振、局部出血等四種不良反應,計算上述不良事件發生例數比例。
1.4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原發性肝癌規范化診治專家共識》[6]擬定:患者體溫恢復正常,腹痛、惡心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療效指數60%-90%為顯效;上述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患者療效指數30%-59%為有效;經治療上述臨床癥狀未得到有效緩解,甚至還有惡化趨勢,療效指數<30%為無效。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22.0軟件處理,計量和計數資料分別行t和χ2檢驗,分別以()和n(%)表示;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ALT、AST、TBIL水平較對照組更低,Alb水平較對照組更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
2.3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
2.4 兩組術后生存率及復發率比較 術后實驗組患者兩年內生存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術后生存率及復發率比較[n(%)]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圍術期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肝癌作為臨床常見的多發性惡性腫瘤之一,具有高發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特點,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往往等到入院檢查時病情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7-8]。TACE作為治療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方式,雖然可以有效增加患者生存時間,減少復發率,針對一般原發性肝癌患者具有良好的療效,但對于病灶發生于肝臟之外或臨近大血管和重要臟器部位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來說,因操作難度較大使得治療效果與臨床預期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有些特殊部位肝癌一度被視為消融治療的禁區,對術者技術要求高,并且消融治療徹底性和安全性難以兩全,因此必須聯合其他治療手段共同治療[9-10]。TACE聯合消融治療則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隨著近年來臨床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患者對治療效果要求的提高,TACE和微波消融術治療特殊部位中晚期肝癌被臨床廣泛關注[11-12]。其中TACE通過穿刺將導管插入腫瘤供血靶動脈,直接將相關抗癌藥物和栓塞劑注入血管,從而阻斷靶動脈,導致腫瘤組織缺血性壞死,達到消除腫瘤的目的,尤其針對不能進行手術切除治療的中晚期肝癌病灶以及術后復發的肝癌病灶具有顯著的療效。雖然TACE在臨床應用中較為廣泛,但該方法術中和術后均有可能引發栓塞后綜合征或其他不良反應。此外,如果患者存在血管畸形或病灶發生在肝臟之外,TACE的治療有效率就會大大降低。因此針對特殊部位中晚期肝癌患者,除TACE治療外,還需要聯合其他治療方法共同治療才能保證臨床療效。有臨床實踐顯示,特殊部位中晚期肝癌患者在經過TACE聯合其他手術方式聯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術后腫瘤復發率顯著減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陳姍姍[13]等學者曾在研究中指出,針對特殊部位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超聲引導下微波消融術聯合TACE治療后,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和患者存活率明顯提升,患者出現肝區疼痛、發熱乏力等不良反應的例數較少,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顧杰[14]等學者也在其研究中發現,相比于單獨TACE治療,TACE聯合阿帕替尼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更能提升腫瘤控制率,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為進一步探析針對特殊部位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最優治療方案,本研究納入41例患者實施CT引導下微波消融術聯合TACE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肝功能指標及免疫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術后兩年內生存率高于對照組,術后兩年內復發率及圍術期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可知,近年來,在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中,除了手術、化療、放療等傳統療法外,圖像引導熱消融技術也在臨床中迅速興起[15-16]。其中CT引導微波消融術利用微波的熱效應,在CT引導下,將植入的微波天線插入腫瘤組織,在極短時間內即可產生65℃-100℃的局部高溫,使腫瘤組織壞死完全凝固,從而達到腫瘤原位滅活的目的,且治療時不會對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產生明顯損傷[17-18]。
綜上所述,針對特殊部位中晚期肝癌患者實施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聯合CT引導下微波消融術治療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在提升治療有效率,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標、免疫指標,降低術后復發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均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