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婧(浙江省淳安縣第二人民醫院,浙江 杭州 311719)
圍絕經期指絕經過渡期至絕經后1年內,即從接近絕經出現有關內分泌、臨床癥狀、生物學變化開始至絕經后1年內的時間段,此為女性必經的生理過程[1]。該時期女性的卵巢呈進行性衰退,機體內雌激素水平波動較大或下降,為陰道出血的高發期,患者多存在經期延長、經量增加、周期延長或縮短等表現,主要病因為不典型增生、生殖器良性疾病、非器質性病變、惡性腫瘤等,其中多數為子宮肌瘤等良性疾病導致子宮出血[2]。如未能及時治療,將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生理壓力,生活質量嚴重下降。既往臨床診斷圍絕經期陰道出血多實施診斷性刮宮,但近年來,宮腔鏡檢查在臨床的廣泛應用為圍絕經期陰道出血的檢查提供新的途徑,疾病診斷率明顯提高,并大大減輕了患者痛苦[3]。本研究結合2022年1月-2023年9月淳安縣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64例圍絕經期陰道流血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診斷性刮宮和宮腔鏡檢查的診斷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64例圍絕經期陰道流血患者,根據檢查手段的不同分組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4例):年齡45-58歲,平均年齡(47.15±6.43)歲。觀察組(10例):年齡45-60歲,平均年齡(47.69±5.8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標準:①陰道出血確診;②檢查前3個月未實施過任何治療措施;③患者認知正常,表達溝通順暢,可配合檢查工作。排除標準:①表達障礙,溝通不順暢;②近期應用過激素類藥物;③患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④妊娠女性;⑤重要器官功能障礙;⑥患有惡性腫瘤疾病;⑦合并中度以上貧血。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診斷性刮宮,在月經結束后3-7d開始檢查,提前告知患者排空膀胱,檢查時維持正確的體位,常規消毒外陰和陰道后鋪巾,采取雙合診方式對子宮狀況進行初步了解,了解子宮大小和位置。應用一次性擴陰器顯露宮頸,消毒宮頸和宮頸管,用鉗子夾住宮頸前唇和后唇,利用子宮探針對子宮方向和宮腔深度進行探查。必要時用宮頸擴張器擴張過緊的宮頸內口,使小刮匙能進入。取一塊無菌紗布置于患者陰道后穹窿部,完整刮取宮腔內膜,以順時針方向刮取,實施病理學檢查。檢查完成后做好常規護理措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觀察組:接受宮腔鏡檢查,檢查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外陰和附近部位后,常規鋪巾,在靜脈全麻下,向患者宮腔內注入適量的生理鹽水進行膨宮,維持子宮充盈狀態,緩慢、輕柔地置入宮腔鏡。實施宮腔鏡檢查,觀察子宮腔內情況,從宮底,輸卵管開口,子宮前后壁、側壁,子宮內口到宮頸管按順序檢查,發現可疑病灶后鉗取部分組織,實施病理學檢查以確診。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宮腔鏡檢查、診斷性刮宮的診斷結果;②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診斷準確率對比 病理檢查結果顯示:觀察組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3例、子宮內膜息肉3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1例、子宮內膜癌1例、子宮內膜炎2例;對照組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22例、子宮內膜息肉12例、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2例、子宮內膜癌1例、子宮內膜炎17例;兩組分別實施檢查,觀察組(宮腔鏡檢查)對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炎的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診斷性刮宮檢查)(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診斷準確率對比[n(%)]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圍絕經期是女性生理上重要轉折點,伴隨著卵巢功能的逐漸減退和雌激素水平的波動,會導致女性發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改變。陰道出血是圍絕經期女性常見癥狀,而造成陰道出血的原因較多,主要有以下情況:①功能性子宮出血是指在排除其他病因后,由于內分泌失調或子宮內膜異常引起的陰道出血。女性生理周期受到下丘腦-垂體-卵巢軸調控,圍絕經期女性的卵巢功能逐漸減退,導致雌激素水平不穩定,不僅影響正常的月經周期,同時導致子宮內膜增厚或不規則脫落,引起陰道出血[4]。②惡性腫瘤也是導致圍絕經期女性陰道出血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子宮內膜癌和子宮頸癌可以引起異常陰道出血[5]。③炎癥:圍絕經期女性的陰道上皮萎縮,糖原分泌降低,酸堿度失衡,容易導致病原菌侵襲引發陰道炎,誘發陰道出血[6]。圍絕經期陰道出血多表現為閉經或月經頻繁、出血量多少不定、經期長短不一,出血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感染、休克、貧血,甚至危及其生命[7]。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診斷圍絕經期陰道出血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既往臨床診斷圍絕經期陰道出血常用診斷性刮宮,刮宮可以獲取子宮內膜組織樣本,通過組織學檢查以確定是否存在異常細胞、子宮內膜增生或子宮內膜異位等病理變化[8]。但該檢查方式檢查時缺乏針對性,宮底、宮角等部位容易被漏診,無法直接觀察子宮腔的情況,只能通過組織學檢查來判斷子宮內膜的病理變化,且屬于侵入性操作,可能會引起疼痛、出血以及子宮穿孔等并發癥[9]。宮腔鏡檢查利用一種微型硬管型的宮腔鏡技術,全面檢查宮腔并實施活檢,檢查時醫生可直接觀察子宮腔的情況,包括子宮內膜的形態、血管分布以及其他病變的存在,操作空間在醫生視野下直接暴露,能夠準確分離病變組織并進行抓取等操作,創傷性較小,疼痛和出血的風險較低[10]。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對單純性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炎的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圍絕經期陰道出血診斷中宮腔鏡檢查具有顯著價值。宮腔鏡檢查的功能強大,能充分適應檢查環境,便于醫生靈活操作工作鉗,醫生可直觀地觀察宮腔內膜情況,特別是小體積病灶,利用宮腔鏡可實現準確定位,少量刮取可疑區域,降低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檢查用時明顯縮短,避免術中出血情況的發生。同時,宮腔鏡檢查利用人體自然通道進行檢查,避免不必要的切口,可從根本上避免子宮穿孔情況的發生,減輕子宮內膜損傷,減少手術創傷及術后并發癥,以便于患者術后盡早恢復。但如果病灶區域不典型或專科醫生缺乏工作經驗,很容易出現漏診[11]。
總之,宮腔鏡檢查診斷圍絕經期陰道出血,可準確診斷病因,提高診斷準確率,進而為疾病確診、病情分析、后期治療提供有效參考,且對患者損傷小,檢查后并發癥少,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