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源(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婦幼保健院,廣東 深圳 518100)
細菌性腸炎屬于一種感染性疾病,在臨床兒科比較多見。細菌性腸炎的發生原因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兒童年齡尚小,各方面臟器功能還未完全發育成熟,自身抵抗力、免疫力相對偏弱,另一方面,兒童活潑好動,個人衛生方面不在意,且洗手方式不正確,易造成飲食不潔情況發生,諸多因素導致小兒感染沙門菌、空腸彎曲菌、大腸桿菌等各種細菌,這些病原菌會在小兒腸道內生成內毒素,引發小兒腸道菌群失調,最終誘發細菌性腸炎疾病的發生[1]。目前臨床多應用抗生素藥物來治療小兒細菌性腸炎,對細菌感染能夠起到一定控制作用,頭孢克肟顆粒是治療小兒細菌性腸炎的臨床常用藥,具有相對較強的抗菌性,治療效果也比較優良[2]。但因兒童長期服用抗生素藥物會破壞腸道黏膜免疫屏障,甚至會加重腸道菌群失衡情況,加之臨床抗生素的濫用,使得病原菌的整體耐藥性也持續提高,嚴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鑒于此,需要為小兒細菌性腸炎治療探尋新的科學、有效治療方案,在此背景下,聯合用藥受到臨床諸多醫師的關注。蒙脫石散是一種吸附性止瀉劑,可以對毒素、病原菌給予有效固定、吸附,并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同時還具有一定保護腸道、改善腸道菌群的作用。為了探索聯合治療的有效性,本次研究對小兒細菌性腸炎患兒使用頭孢克肟聯合蒙脫石散劑治療,探討其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2年7月-2023年7月我院180例的小兒細菌性腸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患兒90例,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齡1-11歲,平均(5.7±0.1)歲,臨床病程1-15d,平均(6.8±0.4)d。研究組患兒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齡2-12歲,平均(5.8±0.5)歲,臨床病程1-14d,平均(7.3±1.4)d。所有患兒的臨床資料均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①符合細菌性腸炎的臨床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③年齡范圍在1-12歲之間;④所有患兒的家屬均全部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心、肝和腎等重要器官出現疾病的患兒;②由其他因素造成腹瀉的患兒;③出現全身性感染的患兒;④出現意識和精神障礙的患兒;⑤中途無故退出的患兒;⑥感染性腸炎而引發無法進食、服藥的患兒;⑦存在循環障礙的患兒;⑧中重度腹瀉患兒。
1.2 方法 對照組使用頭孢克肟顆粒治療。藥物用法與劑量:口服用藥,每天2次,每天劑量共3-6mg/(kg·d),治療1周。研究組使用頭孢克肟顆粒聯合蒙脫石散劑治療。頭孢克肟顆粒用法與劑量同對照組;蒙脫石散劑用法與劑量:口服用藥,每天3次,每次1.0-3.0g,治療1周。兩組治療期間均采用相同常規基礎治療方法,包括糾正紊亂水電解質、抗炎癥、助消化、調整飲食等。治療期間不再應用其他止瀉藥物、抗生素藥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有效率:治療后腹脹和腸鳴音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大便次數明顯減少并逐漸恢復到正常情況,大便成形且質地比較黏稠,稱為顯效;治療后腹脹和腸鳴音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大便次數有所減少,大便的性狀有所改善,稱為有效;治療后腹脹和腸鳴音等臨床癥狀沒有變化,大便次數沒有變化,稱為無效。
比較腸道菌群失調程度:在患者自然排便之后取新鮮糞便2-3g,制成相關的風干涂片,予以革蘭染色,在油鏡下選擇染色部位比較均勻的計數細菌,數量是1000個,根據《腸道菌群糞便涂片檢查圖譜》予以判定:其中每個視野都能發現501-5000個細菌是正常情況,101-500個是Ⅰ度的腸道菌群失調,11-100個是Ⅱ度的腸道菌群失調,<11個是Ⅲ度的腸道菌群失調。
比較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并記錄治療期間兩組發生腹脹、嘔吐、皮疹、嗜睡的患兒例數,計算百分比并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選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n(%)]表示,通過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1。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腸道菌群失調程度恢復更好(P<0.05),見表2。兩組間腹脹、嘔吐、皮疹、嗜睡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兩組腸道菌群失調程度對比

表3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n(%)]
小兒細菌性腸炎是細菌感染致腸道菌群失調而引起,受飲食習慣改變、環境污染、小兒衛生意識差以及小兒自身消化系統生理特點等各方面原因影響,使得小兒細菌性腸炎的發病率呈升高趨勢。兒童一旦發生小兒細菌性腸炎,主要癥狀為腹瀉,可能伴有口渴、黏液膿血便、腹痛等表現。夏季通常是小兒細菌性腸炎的高發季節,所以小兒細菌性腸炎也被稱為夏季腹瀉。既往臨床諸多研究顯示,兒童在發生小兒細菌性腸炎疾病后會出現炎癥反應、感染相關反應以及比較活躍的腸鳴音現象,同時還會非常容易發生多種合并癥,包括毒素反應、電解質紊亂、脫水等,如果沒有給予有效、及時的治療干預,患兒的生命會受到極大威脅。因此對小兒細菌性腸炎的治療重點是對并發癥給予積極治療、選用有效的抗生素,特別是對致病菌的抗感染治療[3-4]。
頭孢克肟屬于第三代頭孢菌素類廣譜抗生素,可以有效避免細菌細胞壁的整體合成,對細菌產生的β-內酰胺酶具有極強的臨床穩定性,并對β-內酰胺酶細菌表現出很強的臨床抗菌能力,對革蘭陰性桿菌以及革蘭陽性球菌等起到較好的殺菌作用,但是頭孢克肟顆粒長期單一使用并沒有比較顯著的臨床抗菌效果,因此需要聯合其他的藥物來提高治療效果[5-6]。蒙脫石散屬于天然鋁鎂硅酸鹽的一種可溶性礦物質,并且有著多層次的結構,其中雙八面體蒙脫石微粒屬于其核心成分,能夠有效減輕細菌對機體腸道造成的刺激與毒性反應,改善腹瀉情況,而且可以把細菌固定在機體體表內,并利用腸蠕動將其有效排出。該藥物還可以提高腸細胞的吸收效果,并降低消化液的整體分泌,提高其黏液的實際留存時間與內聚力,加強黏膜屏障的整體作用力,而且對很多細菌都有效,幫助腸蠕動有效恢復,從而改善臨床癥狀。兩種藥物聯合應用能夠實現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局部的代謝效果,幫助機體腸道菌群盡快恢復平衡,幫助癥狀消退,提高機體自身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使患兒盡快康復,并且用藥安全性更加可靠[7-8]。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更高(P<0.05);研究組的腸道菌群失調程度恢復更好(P<0.05)。進一步證實了聯合用藥對改善患兒病情以及腸道菌群失調程度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具有非常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小兒細菌性腸炎應用頭孢克肟聯合蒙脫石散劑治療,相較于單純應用頭孢克肟顆粒治療,臨床療效更加顯著,患兒腸道菌群失調程度可得到更好的調節,且不會顯著增加患兒不良反應,安全性較好,值得推廣應用。